【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老照片的故事之二:1979年的早春
——北京师范大学民间文学教师进修班、《民间文学概论》教材编写组全体师生合影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07 | 点击数:8168
 


【照片说明】前排7人:中间钟敬文教授、左一北大屈育德、左二北师大陈子艾、左三东北师大汪玢玲、右一湖南师大巫瑞书、右二河南师大张振犁、右三武汉大学李惠芳,中排6人:左一北师大梁木森、左二内蒙师院刘玉梅、左三上海师院窦昌荣、右一北师大田小航、右二复旦大学秦耕、右三北师大许钰,后排5人:左一山东大学李万鹏、左二贵州师院谢振东、左三南开大学薛宝琨、右一辽宁大学乌丙安、右二新疆大学王堡。(兰州大学柯杨因晚来报到,开班合影缺席。以后又增补一名辽宁大学唐呐未参加合影)

 

图片故事

    提起这张照片,说来亦话长!先看一段钟老1980年在《民间文学概论》前言中说的话,就一目了然了。他说:“1978年10月间,一些民族学院在兰州召开了少数民族文学教材编写和学术讨论的会议,国内许多的高等院校派了教师参加。我也是参加者之一。因为教育部委托我校在1979年春开始举办民间文学教师进修班,我就趁机在那里召开了一个座谈会,企望听取到会的高等院校教师关于办班的意见,并顺便摸摸民间文学方面的情形。哪知道,大家都以急切的语调,要求在进修方面、资料方面、特别是教材方面给他们以援助。他们迫切的心情打动了我!我感到有一种不容许推诿的责任!会议结束时,我情不自禁地用激动和果决的话语说:我们一定尽最大的努力来回答大家的殷切的期望!回到北京以后,我即刻把这次会上所感受的印象和自己想做的事情告诉了学校党委。学校党委十分支持我的建议,接着教育部也同意了。那就是进修班采用编纂《民间文学概论》教材的方式进行,藉以解决‘教材荒’的问题。……去年(按:指1979年)春,我们的进修班开始了。参加这个班,从事教材编写工作的各高校的教师,有的在民间文学研究班学习过,并教过这门功课,有的教过近似的功课或从事过民间文学的采集、评论工作。这些是进修班成员的主要部分。还有少数教师过去跟这方面业务的关系较少,但也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教材编写工作,从去年2月下旬到今年1月末,前后经历了将近一年时光。”这张宝贵的老照片,正是钟老这段话的最形象的证明,“我们的进修班开始了”!

    当天早上9点,在师大中文系的一个明窗净几的教室里召开了进修班的开班会议,没有举行什么隆重的仪式。钟老到场和大家作了亲切的交谈,讲了上文所提到的兰州会议经过和教育部编写《民间文学概论》的决定,同时,他还对相关工作计划与安排做了简单介绍:先是介绍了他关于编写教材的计划和要求;接着介绍了1978年10月他从兰州回到北京后,立即从辽宁大学借调我到北师大协助他做编写教材、办进修班等准备工作的经过;当年11月又借调东北师大汪玢玲进京和我共同做准备工作;他还向大家介绍了编写组的资料员梁木森和他的助手田小航。嘱咐大家凡事可以多多请教当时担任讲师的许钰先生。最后他还对各地来京的教师问寒问暖,关心大家的生活起居,不时地和大家说几句玩笑话,让大家倍感亲切!开班会上,钟老还宣布由我担任教材编写组组长和进修班班长,要求我负起责任来,把工作做好。

    事先责成我组织大家合影留念,我早就准备好了照相机。散会时,钟老和大家谈笑风生,班里的老朋友和新朋友也一片欢声笑语。在大楼门前,迎着东升的太阳,在台阶上排起了三排,首先我们请钟老站在前排正中间,随后又请许钰先生站在钟老左边,可是,许先生坚决拒绝,几次请他都不去,他一定要站在钟老的后面。最后大家同意把全班年龄最大的汪玢玲大姐和年龄最小的李惠芳师妹安排到钟老的左右两边,其他人随意排开。一切都停当了,我手持相机,对好了镜头,调好了焦距,把相机交给了在场的一名学生,让他按动快门儿,我紧忙跑到最后一排翘起脚尖,探出头来,于是留下了这张充满快乐情趣的珍贵照片!
 

  文章来源: 丙安小屋 2008-10-16 21:30:4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神秘的於菟祭祀
下一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次质的飞跃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