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1934,川西少数民族面孔
——庄学本和他的西部人文探访历程
  作者:赵志研采写整理 庄文骏提供图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09 | 点击数:10517
 

 

羌族少女

远望碉楼

羌民以人力犁地

绝壁下的小路

羌民共咂一罐酒

  70多年前,一位年轻的摄影师从成都出发,一路向西向北。他路途经过的川西地区,也就是今天5·12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而当时那里也曾刚刚经历过一场震级高达7.5级的大地震——1933年叠溪大地震。这位摄影师用手中的镜头,真实记录下那个年代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为后世留下了极珍贵的影像、文字资料。他就是庄学本——中国纪实摄影的先驱者,今天,藉着留存至今的老照片和他的儿子庄文骏的回忆,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位摄影前辈70多年前的川西之行,共同感受顽强不屈的羌族、藏族同胞的精神风貌。
 

带着三百元钱和两部相机开始川西之行


  1933年12月,十三世达赖喇嘛在拉萨罗布林卡圆寂。次年1月,国民政府组织了致祭专使行署,准备入藏。此时,25岁的庄学本在南京的一家公司作小职员,因为爱好,他自学掌握了摄影和冲印技术。闻知国民政府即将派专使行署入藏,庄学本打算用工作4年积攒下来的三百元做旅费,并以《良友》、《中华》画报和《申报》特约记者的身份与专使行署一同入藏,实现他到边疆从事旅行摄影的梦想。

  探访祖国边疆的念头由来已久,而在庄学本身上,更是涌动着“五四”运动后爱国青年沸腾的热血。早在1930年春,庄学本就参加了由5个知识青年组成的“全国步行团”,喊着“凭我两条腿,行遍全国路,百闻不如一见,前进!前进!前进!”的口号,由上海一路北上,边进行社会考察,边访问文艺、教育界知名人士。这段行程中的见识和经历,对庄学本的影响是重大的。与成千上万个忧国忧民的爱国青年一样,庄学本希冀能以自己的亲见亲闻,记录下祖国的山河之美,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信心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

  然而,当庄学本溯长江一路乘船西上,匆匆赶到成都时,却被国民政府致祭专使行署专使黄慕松以“来历身份不明”为由拒绝。当时西藏地方当局在英国人的教唆下,是不许汉人随意入内的。不能与专使行署一同出发等于入藏的计划落空,庄学本不得不另找一个在历史地理上有意义的地方。很快,他的目光就被吸引到地图上一块没有探测过的“白地”——俄洛(今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

  在1937年出版的《羌戎考察记》一书中,庄学本这样记述自己入俄洛考察的初衷:“我觉得险地一定多奇事,多趣事,有研究的价值,有一探的必要。现在地图上对四川的西北部、甘肃的西南部、青海的南部、西康的北部,还是一块白地。民族学的研究者,关于这个地带所得到的报告也是奇缺,我为了这样大的使命更应该进入一探。”

  当时的四川,军阀割据,关卡林立,没有一个公派的身份,一路步行到达俄洛简直不可想象。在朋友马鹤天的帮助下,庄学本弄到了一张由蒙藏委员会开具的“护照”,证件上的身份是“开发西北协会调查西北专员”。

  找来一个藏族翻译和两个旅伴,带着一台禄莱、一台蔡司伊康泰相机,还有一个“开发西北协会调查西北专员”的空名头,庄学本于1934年5月末自成都向俄洛出发了。此次考察一路经过灌县(今都江堰市)、汶川、茂县、理县、松潘、阿坝,进入俄洛后又经松潘、岷江流域返回灌县,共历时6个月,几乎把俄洛全部环游了一圈。

  在他考察俄洛的光影旅程中,庄学本为我们留下了近1000张极富感染力的照片。与西方探险者拍下的那些猎奇性质照片相比,庄学本在摄影师的镜头之外,更多了一份社会学家的眼光和情怀。他用自己手中的镜头,记录了上世纪30年代西部少数民族生活中一个个真实的场景,将他们具有个性的文化精神和生存方式作了庄严的定位。
 
 
为那些“隔离较远的乡下兄弟”服务


  从庄学本留下的照片和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严谨的考察精神和工作态度:在他的考察对象中不仅有统治阶层和贵族,还有众多的草根、平民;他的镜头所向,不仅仅是当地人的生活形态和婚丧嫁娶,还涉及物产贸易与教育。他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侵入者,他也从未将自己看作是高人一等的摄影家,相反,他一直努力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并尝试从精神层面认识他们。

  初到川西,庄学本便已从感情上认同了这些少数民族“兄弟”。一日傍晚,他与翻译索囊仁清在灌县的街上行走,一路上遇见许多“穿麻布衣束腰”的少数民族群众。庄学本在《羌戎考察记》中记载:“我分辨不出他们是戎是羌,只有随着俗称,认他们为‘蛮子’。因为第一次和异族人会面,觉得很有趣味去注意他们的行动。最后才感到自己的错误,他们何尝是‘蛮子’、是异族,不过是隔离较远的乡下兄弟而已。”

  这种朴实的感情,一直伴随着庄学本的整个考察过程。他总是真诚而善良地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与当地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正因为这种感情的存在,他拍摄出的照片,无不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情脉脉的手足之情和平等精神。不论被拍摄者是贫是富,那些“隔离较远的乡下兄弟”的优雅与美丽、豁达与尊严、宽厚与勤勉,被永久地定格在这一瞬间。

  一开始,因为迷信和对摄像技术陌生的缘故,许多人对照相并没有兴趣,甚至有些惧怕。路过汉羌戎三族聚居的理县县城时,庄学本就曾在街上看到许多身着新装闲逛的羌女。他请翻译提出拍照的请求,话还未说完,羌女们就纷纷把身子转了过去,甚至有的羌女看到庄学本手中的相机,便已飞步跑开。

  于是,庄学本每拍摄一个人,就在当天晚上冲洗出来,第二天再派人送到被摄者手中。庄学本免费拍照并赠送照片的消息在县城传开来,慢慢的,人们也了解到这个“黑盒子”并不会摄走人的灵魂,主动前来要求拍摄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庄学本应接不暇,几乎每天都要用完十余个胶卷。

  进入阿坝后,当地的墨桑土司请庄学本以“调查西北专员”的身份调解一项与甘肃地方武装之间的争端,对政治和武力争斗完全不谙的庄学本不得不写了一封劝和信,出乎意料的是,对方竟然撤走了。这次成功的调解让庄学本博得了阿坝人的信任,墨桑土司不但让自己的儿子与庄学本结拜为兄弟,还派出8个藏兵一直护送他到俄洛边境。

  走摇篮般动荡的索桥,在水流湍急的岷江上滑溜索,过用木段在峭壁上横搭出来的偏桥,在雷雨中穿行于绝壁……一路的艰难险阻可以想象,庄学本却不以为苦,反而在他的考察日记中说:“途中尽是幕天生活,与鸟兽为伍,跨过很高的雪山,涉过广阔的河流,一路非但没有遇到危险,倒是发现的奇事、趣事很多,也许当时的奇事、趣事,就是当时的危险。”乐观的心态跃然纸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8年6月13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大先]拓家畔的两种仪式(纪录片)
下一条: ·吉狄马加荣获“胜象奖”
   相关链接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
·[邵文苑]《奢香夫人》演变的启示·[陈传志 米高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发展策略探析
·[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毛巧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杨李贝贝]副文本中的文艺边疆
·[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普泽南]1950年代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电影放映述略
·[段淑洁]云南少数民族孤儿娶妻故事的类型研究·[毛巧晖]承续与超越: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神话研究
·[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高健]神话王国的探寻者 ——李子贤神话研究评述
·[张小军]鬼与灵:西南少数民族族群的“鬼”观念与传统帝国政治·[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
·[高健]神话王国的探寻者·《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0)》 征稿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