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在多学科互动语境中推进神话学研究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9 | 点击数:4258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神话与仪式传统,受到民众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一门学科,“神话学”这一概念在中国学界出现已经有百余年历史,然而,提起神话,依然有学者把神话当作文学虚构作品,或者把神话当作“想象”、“幻想”的代名词,神话学研究也大多局限在民间文学研究领域。

      事实上,神话是原始人类最早的心智创造形式,是原始人类对世界感知、自我认识的最早表述。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利慧看来,神话是人类对世界的最初感知与愿望的表达,是人类创造的意识形态综合体,其中蕴含着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乃至价值体系的起源,是诸多学科探索的对象。研究神话的学问——神话学,也成为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诸多学科的交汇点。

      杨利慧告诉记者,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对此有详细的描述:“神话学一直是各门学科的交汇点,古典人文学者必须确定宙斯是月亮或太阳……然后,考古学家还要通过考察各个不同部落的神话阶段来重新探讨这些问题。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文学研究者、语法学家、日尔曼文化专家和古罗马文化专家、凯尔特语学者及斯拉夫语学者,也都在各自的圈子内进行探讨。逻辑学家、心理学家、形而上学论者和认识论者同样要涉足神话,更不用说像通神论者、现代占星术者和基督教科学派教徒这些人了。最后,还有精神分析学家……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

      在杨利慧看来,神话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对于神话的起源、功能和意涵的共同探讨,将不同学科的学者凝聚到“神话学”的旗帜之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叶舒宪认为,神话学本身具有跨学科的性质,早期研究者尤其以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为主。只是由于西学东渐以来的现代教育体制的学科划分,如今的神话学知识被压缩在文学系的民间文学范围里,神话只被当成民间文学体裁的一类,这样的学术分科造成了新的学科本位主义,好像神话只是隶属于文学专业。

      从跨学科的视野推进神话学研究无疑是神话学研究新的增长点。中央民族大学学者于玉荣以考古学和神话学比较研究为例谈到,神话学、考古学在研究对象上尤其是对文明起源的研究中是有重合部分的,是可以相互借鉴、互相敦促的。她说,如果往前追溯,会发现从蒋观云开始,到郑振铎、陈梦家、李济、饶宗颐、张光直、李学勤等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他们对神话学与古史研究的密切关系均有强调与论述。于玉荣举例说,张光直本身为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却充分重视神话的古史研究价值且卓有成就,从20世纪中期开始,他就将神话学理论融入青铜器阐读,取得了令海内外瞩目的成就,并提出“中国古代的艺术在文明起源的程序上起了关键性作用”的论断。

      叶舒宪告诉记者,文学人类学一派学人已充分意识到神话本不是隶属于文学的,而是文、史、哲、宗教、政治等的共同源头。他建议,神话学研究需要回到多学科视角的互动语境,也就相当于重回神话思维时代的真切历史语境,而不是继续固执在当代学术分科的割裂语境中。

本文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8日第1288期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积极构建“朝向当下”的神话学
下一条: ·用语言学方法解决神话研究问题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子健]商汤“桑林祷雨”的神话思想与叙事分析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
·[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