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神话与仪式传统,受到民众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一门学科,“神话学”这一概念在中国学界出现已经有百余年历史,然而,提起神话,依然有学者把神话当作文学虚构作品,或者把神话当作“想象”、“幻想”的代名词,神话学研究也大多局限在民间文学研究领域。
事实上,神话是原始人类最早的心智创造形式,是原始人类对世界感知、自我认识的最早表述。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利慧看来,神话是人类对世界的最初感知与愿望的表达,是人类创造的意识形态综合体,其中蕴含着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乃至价值体系的起源,是诸多学科探索的对象。研究神话的学问——神话学,也成为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诸多学科的交汇点。
杨利慧告诉记者,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对此有详细的描述:“神话学一直是各门学科的交汇点,古典人文学者必须确定宙斯是月亮或太阳……然后,考古学家还要通过考察各个不同部落的神话阶段来重新探讨这些问题。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文学研究者、语法学家、日尔曼文化专家和古罗马文化专家、凯尔特语学者及斯拉夫语学者,也都在各自的圈子内进行探讨。逻辑学家、心理学家、形而上学论者和认识论者同样要涉足神话,更不用说像通神论者、现代占星术者和基督教科学派教徒这些人了。最后,还有精神分析学家……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
在杨利慧看来,神话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对于神话的起源、功能和意涵的共同探讨,将不同学科的学者凝聚到“神话学”的旗帜之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叶舒宪认为,神话学本身具有跨学科的性质,早期研究者尤其以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为主。只是由于西学东渐以来的现代教育体制的学科划分,如今的神话学知识被压缩在文学系的民间文学范围里,神话只被当成民间文学体裁的一类,这样的学术分科造成了新的学科本位主义,好像神话只是隶属于文学专业。
从跨学科的视野推进神话学研究无疑是神话学研究新的增长点。中央民族大学学者于玉荣以考古学和神话学比较研究为例谈到,神话学、考古学在研究对象上尤其是对文明起源的研究中是有重合部分的,是可以相互借鉴、互相敦促的。她说,如果往前追溯,会发现从蒋观云开始,到郑振铎、陈梦家、李济、饶宗颐、张光直、李学勤等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他们对神话学与古史研究的密切关系均有强调与论述。于玉荣举例说,张光直本身为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却充分重视神话的古史研究价值且卓有成就,从20世纪中期开始,他就将神话学理论融入青铜器阐读,取得了令海内外瞩目的成就,并提出“中国古代的艺术在文明起源的程序上起了关键性作用”的论断。
叶舒宪告诉记者,文学人类学一派学人已充分意识到神话本不是隶属于文学的,而是文、史、哲、宗教、政治等的共同源头。他建议,神话学研究需要回到多学科视角的互动语境,也就相当于重回神话思维时代的真切历史语境,而不是继续固执在当代学术分科的割裂语境中。
本文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8日第1288期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