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杨胜生]一生“打杂”终不悔──记周巍峙
  作者:杨胜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13 | 点击数:3680
 

  近日,去访全国政协常委、文化部的老领导周巍峙。在许多人眼里,周巍峙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文艺事业家、文化战线的老领导。他原是文化部党组书记、代部长。可是,知道他是一位在60年前就开始创作的音乐家和从事革命音乐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的人或许就少得多。

  其实,他在抗战前创作的《上起刺刀来》、在晋察冀边区创作的《子弟兵进行曲》、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及《十里长街送总理》等歌曲,都曾是一个时代人民的心声,深有影响。

  此外,他还参与领导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编演,主持过《中国革命之歌》的创作及《聂耳全集》、《冼星海全集》的编纂。至于在30年代的上海,他参加、组织抗日救亡歌咏活动,创作、编辑、指挥革命歌曲,则更是他最初人生之路的华彩乐章。

  然而,由于工作需要,周巍峙长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和行政领导工作,无暇专心音乐创作,所以他幽默地称自己一直在“打杂”,创作却是“业余”的。其实,他的兴趣非常广泛,但即使是他最钟情的音乐,也因为工作的繁忙而成为“业余”。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然而,回顾一生,周巍峙对自己的选择并不后悔。

  和音乐相比,周巍峙与新闻出版的渊源就更少为人知,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人生旅途是从干报纸开始的。也可以说,这是他“打杂”生涯的开始。

  有趣的是,仅1930年至1933年初,他就三进三出当时颇有影响的上海《申报》馆。

  周巍峙最旦进《申报》馆是由名记者戈公振介绍的。当时,周巍峙家境困难,小学未毕业就辍学了。戈公振与周家有亲戚关系,他对周家伸出了援助之手。但13岁的周巍峙为了养家,坚决请求二舅戈公振帮他找工作。戈公振赞赏其骨气,亲自指导他,然后介绍他到《申报》馆图书参考资料部当练习生,做剪贴报纸、收集资料、整理图书等工作。

  然而,报馆微薄的收入实难维持周巍峙一家四口的生活,他只得利用业余时间写些散文、游记等小文给别的小报,以挣点稿费。《申报》馆老板竟以大报职员为小报投稿有失体统为由将他辞退。周巍峙对这荒唐逻辑感到气愤,一句话没说就回家了。后经戈公振据理力争,他才回到报馆,在戈公振主持的《图画周刊》部当秘书,干些冲晒照片、打镁光灯等杂活。

  “九·一八”事变后,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困难,因此报馆低薪职工联名要求老板多发一个月“花红”(即年终奖),周巍峙也签名了。当时迫于压力,老板答应了。第二年春,老板借口营业不佳,大批裁人,这样,周巍峙又失业了。

  周巍峙第三次回报馆是经邹韬奋介绍去协助李公朴筹办“申报图书馆”和“申报业余补习学校”,并利用业余时间为李公朴主持的《申报》业余周刊撰稿,不料老板不忘前嫌,又荒唐地借口周巍峙“年纪轻轻就穿西服”(实际上是周巍峙为了省钱从旧西服店买的旧货),拒绝他回报馆。但李公朴早已相中正直、勤恳的周巍峙,遂让他做自己的秘书。后来,周巍峙又兼任《读书生活》半月刊助理编辑。这个刊物因常发表邹韬奋、艾思奇、柳湜、夏征农等人的进步文章,很受读者欢迎,成为激发抗日爱国意识,传播先进思想的阵地。

  通过与进步人士和地下党的接触,周巍峙思想觉悟、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都有很大提高。此时,他写了不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抨击国民党腐败统治、同情人民疾苦的文章和歌曲。周巍峙,就是他这段时间常用的笔名之一,以后遂沿用至今。笔名的寓意是要与帝国主义和反动封建势力巍然对峙,斗争到底。而他的原名周良骥今天则几乎无人知晓了。

  卢沟桥事变及随之而来的“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周巍峙与李公朴、柳湜、桂涛声一起离开上海,奔赴华北抗日最前线,实现了他和许多爱国志士一样的心愿。从此,他开始了新的革命生涯。他们以救国会的名义创办全民通讯社。这时的周巍峙既是通讯社的编辑、记者,又是八路军驻临汾办事处的秘书,还兼任八路军学兵队和山西民族革命大学的音乐教官。后来,他去延安,担任了西北战地服务团的领导工作,工作更杂,但还是挤时间创作,这自然也是“业余”的。这期间,西北战地服务团受到了上级嘉奖,他自己也获得甲等文教英雄的称号。

  解放战争期间,周巍峙先后担任中共张家口市文委书记、石家庄市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晋察冀中央局文委委员兼秘书、天津市军管会文艺处处长等职,开始负责最初解放的一些城市的文化工作。此时,新城市百废待举,革命热情高涨,作为领导人的周巍峙自然更忙,工作也自然更“杂”。

  从1949年11月调入文化部,直到1986年从文化部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周巍峙一直从事艺术创作和管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中外文化交流等工作,用他的话说,就是太“杂”了,而他最钟爱的音乐和写作却成了“业余”的。对此,他多少有点遗憾,但从不后悔。他说自己开始是为了生活而打杂,后来是为了革命工作,放弃个人爱好而“打杂”,没什么价钱好讲。他说,我从“打杂”中了解人生,获得知识,丰富兴趣,提高修养,应该说是大有所得,小有所失。他的夫人王昆曾反对他“当官”,希望他有更多时间搞专业,周总理知道后,则对她说,文艺创作和行政管理工作很多,总得有人抓。无产阶级的“官”还得有人当。可以说,周巍峙是遵照周总理的指示,将一生奉献给了人民的文艺事业,牺牲了自己的兴趣与特长。

  周巍峙退下来后,工作仍然很“杂”。他是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现在,他以主要精力投入到编纂、出版中国民族民间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巨大工程中去,同时还担任了文化部党史征集工作委员会主任、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交响乐基金会会长、田汉基金会负责人等工作。这一切无疑是基于他广博的兴趣和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以及对文化工作的挚爱。

  谈起离休后的情况,周巍峙非常豁达、平和。他说,老年人年纪大,更需注意学习,因为知识不够;老年人经验虽多,但在新时期更要解放思想,更新知识,多学习年轻人的特长,避免保守;老年人更要洒脱,因为精力有限,不要斤斤计较,被小事纠缠;老年人更应抓紧工作,因为时间有限,要干一件是一件,不说大话、空话,少参加不必要的活动,以免浪费宝贵的时间。

  这是老人虚怀若谷的写照,是出自其肺腑的实话,也是一位历经人生风雨、年届耄耋者的经验总结。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1995年9月22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小兰]不能忘记那些壮丽的日子
下一条: ·[陈贻林]周巍峙的青少年时代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肖永晖]山花烂漫新时代、凝心聚力话民艺
·[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
·[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
·[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
·[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胡南]回到人的立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