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京师学长: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
  作者:贺文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7-05 | 点击数:6909
 


  乌丙安(1929~):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祖籍喀喇沁,蒙古族,笔名乌克、无忌,我国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1946年8月至1949年6月在绥远中学高中部学习;1949年至1953年在天津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1953年至195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研究生班学习;1955年至1958年在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1958年9月以后在辽宁大学中文系任教,1985年后先后受聘为中南民族大学教授、西北民族大学教授、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山东大学教授、中国刑警学院警用民俗学专业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任国际民俗学家协会(F.F.)最高资格会员(全世界78人,我国仅2人)、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评委、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民间叙事创作研究协会(ISFNR)会员、德国民族学会会员、日本口承文艺学会会员等。先后担任辽宁省民宗委副主任、文联副主席、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民俗学会会长等职务,并且连续四届担任辽宁省政协常委。曾获美国20世纪成就奖、国际龙文化卓越贡献奖金奖、全国优秀社科著作一等奖、全国“山花奖”一等奖、荣誉奖等奖项,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6月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称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务院表彰。
 
  还记得2004年端午节前后那场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申遗之争”吗?事件起因于辽宁大学一位研究民俗学的资深教授给文化部领导写的一封信,向他通报韩国已经准备将本国的“端午节”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授的本意是呼吁国内有关部门应学习国外的有益经验,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然而此事见诸于媒体后,引爆了国内某些地区民众的所谓“端午节保卫战”,结果与教授的为中华传统文化未雨绸缪和“以文化为业”的初衷相悖。这位一时处在风头浪尖上的教授就是北京师范大学校友、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乌丙安学长。

  乌丙安先生出生于一个蒙古族大家庭,高中时代就发表诗歌30多篇。1949年就读于设在天津的河北师范学院。大学期间,他勤奋用功,以优异的成绩提前完成学业,并留校担任教师。1953年,全国重点大学招收首批研究生,乌丙安先生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民间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中国民俗学的奠基人钟敬文教授,成为新中国首届研究生。正是这段研习的过程,使得乌学长此生和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55年毕业后,乌丙安被分配至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1956年,他撰写的19万字的《人民口头创作概论》专著,被高教部确定为新中国第一部民间文学高校交流教材内部铅印出版。1978年,他撰写的《重建中国民俗学的新课题》大型论文,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俗学建设的重要建议,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该文经过批准以红头文件形式全文发送全国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成为当代民俗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文献。1980年,乌学长在辽宁大学开办民俗学系列讲座,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民俗学的浓厚兴趣。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1981年经辽宁大学校领导同意,辽宁大学中文系正式开设《中国民俗学》课程,该事件创下了新中国高校首开“民俗学”的记录,载入中国民俗学史。乌教授的授课以生动有趣、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见长,民俗学课程不仅吸引了本系的学生,还吸引了许多外系以及外国的留学生和研究生前来旁听。当年8月,在乌学长的全力推动下,中国第一个民俗学会——辽宁省民俗学会诞生了。1989年,在中韩尚未建交之时,他不辞辛苦绕道巴黎去韩国参加在汉城举办的亚细亚首届民俗学大会,他持有的“特别通行证”成为见证中韩友好关系的历史性证明。1991年,他以大陆民俗学会副理事长的身份应邀访问了台湾,并发表了题为《中国大陆民俗学40年》的演说,开辟了两岸民俗学的交流渠道。同年冬天,国际民俗家协会在芬兰的总部用电脑数据库举行了评选20世纪世界级民俗学家的活动,按照设定的标准评选出了20世纪32个国家的78位民俗学家,并接纳为该会最高资格会员,乌丙安学长跻身其中,获此殊荣。1994年,该总部正式发出了通告,国际电讯公布了78位会员名单,新华社发出了乌学长获此殊荣的电讯稿,国内很多媒体报道了这条消息。1995年他的业绩被美国收入《20世纪国际500学术权威》一书总统版。1996年,应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及夫人之邀,乌丙安先生以文化使者的身份参加了在德国举办的“首届总统文化节”,受到最高礼遇。

  乌丙安学长是我国民间文艺研究活动的最高机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最早的会员之一和该专业的骨干。他长期在大学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82年起,乌先生开始招收民间文学、民俗学专业研究生,先后指导中、日、德、韩、俄、蒙等国的民俗学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110余人,可谓桃李遍天下。已出版《民俗学原理》、《中国民俗学》、《中国民间信仰》、《民俗文化新论》、《民俗学丛话》、《神秘的萨满世界》、《生灵叹息》、《日本の家庭と北方文化》(东京日文版)、《民间文学概论》、《新版中国民俗学》等专著十部约300万字。在国内及日、德、美、韩、匈牙利、墨西哥等国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受到国内外学刊广泛好评。其中《论中国风物传说圈》等3篇论文先后获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乌丙安学长以自己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教学成果,为中国与国际民俗学专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第二代最富有声望的民俗学家”。

  然而,成就如此卓著的一位学者,给我们的鲜明印象,却是他的矫健身姿和年轻心态。

  我是在2005年北师大沈阳校友大会上一睹乌丙安学长的风采的。当时乌学长急匆匆地赶到会场,一个跃步跨上主席台就座。我心中暗自叫道:这位老者好年轻啊!是啊,乌丙安学长像是一位被时间老人遗忘的人。76年的岁月洗礼,在他身上似乎并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健步如飞、老当益壮等等词汇仿佛就是为乌学长创造的。乌学长风趣睿智的发言一下子就抓住了听众的心,不时引起场内阵阵掌声。乌老言谈中始终不忘自己所专注的事业——中华文化的复兴和民族遗产的保护。他说,中国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多彩的国家之一,但是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曾经遭到种种破坏,现如今受全球化的冲击和环境恶化的威胁,又面临着加速消失的危险,所以遗产保护刻不容缓。去年的端午节保护声浪虽然违背了自己的初衷,但是却实实在在地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去年8月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展开,各地各类文化遗产的普查已经启动,许多地方都在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好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准备工作。乌学长最后高兴地说,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中华文化的精粹就一定会在全人类文化宝库中迸发出绚丽的光辉。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北京师范大学新闻网 2010-10-1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海峰 王林]乌丙安:站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前沿
下一条: ·[李屹]缅怀钟老,做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相关链接
·[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美国著名民俗学家丹·本-阿默斯逝世
·[乌丙安]完美提升民俗志编纂形式的新探索 ——《青海民俗志》序·美国著名民俗学家罗杰·吉奈里(Roger L.Janelli)教授去世
·关于征集乌丙安先生题字、照片、讲学等活动资料的启事·[陶立璠]我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相识、相知
·乌丙安:“年”和“春节”的渊源与变迁·[张举文]一位追求格物致知的民俗学家
·[陶立璠]耄耋之年忆丙兄·精神永驻,风范长存——乌丙安教授追思会
·[王学思]没有挥手,就去远行——追忆乌丙安老师·[邓启耀]一张珍贵的照片——怀念乌丙安先生
·乌丙安先生追思会:在线参与网址(2018年7月16日周一上午9时)·[周福岩]前辈学者留给我们的真正遗产——悼恩师
·[江帆]给我人生以最深刻影响的恩师……走了·[陈岗龙]怀念敬爱的乌丙安先生
·深切缅怀乌丙安教授:纪念专辑·各方致唁电唁函悼念乌丙安教授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先生可爱,追着那片云成为一束光!悼念乌丙安先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