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关注民俗文化发展的还俗于民:《2012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发布
  作者:谌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2-02 | 点击数:5647
 

  [提要]  河北平乡县梅花拳拳民在当地民俗文化活动中自发组织武艺切磋和交流表演。李松还结合民俗文化的典型形式――节日,对“还俗于民”中民俗价值观的回归进行了具体阐述。《2012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分为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三部分,比较完整全面地反映了2011年度中国民俗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焦点问题。

  在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中,民俗文化传承观念发生的显著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界对国家政治强行干预民俗传承的检讨,一是对近三十年来经济主体单纯地将民俗文化传统视作产业资源的反思,并以此为基础,知识文化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从关注民间、重视民俗文化开始并持续至今,明确提出民俗传统的文化自足、民俗传承的文化自信的主张,凸显了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观念,在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产生了深刻影响。

  由山东大学承担并完成的项目《2012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最近正式发布。报告以关注年度民俗文化发展的“活态性”和“宏大性”的双重视角,从传统民俗在现代性语境中的衍变和现代性文化活动中内在的民俗两个层面,强调了对民俗传统在当代中国现代性语境中的积极调适与活力,还关注到民俗文化传统在国家决策、政府施政、法制建设、区域发展和全球化等方面面临的问题,积极探索“活态传承”在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与保护中的实践问题。

  这一报告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培育项目,将按年度编写、发布并出版,持续地对中国民俗文化发展现状、前景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2012年度报告由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张士闪教授领衔的团队完成,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作为合作单位深度参与,其中心主任李松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该项目自2011年立项后,学术委员会和课题组最终确定了报告的主框架――以深度田野调查和广泛的文献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的宏大背景,以当代民俗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生活与文化现象为考察对象,关注焦点,剖析热点,既呈现中国当代民俗现象的细节与脉络,又揭示中国民俗发展在当代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与整体性社会生活的互动态势。以追踪现实、把握现实、服务现实为重要宗旨和目标,为各级政府建言献策。

  李松在谈及2011年中国民俗文化发展的最突出特征――民俗文化发展的“政府主导型”模式向“社会主导型”模式转型时说,“还俗于民”重在价值回归,要在尊重大众民俗价值观的前提下保护民俗、传承民俗。“民俗文化发生于约定俗成,在相互调适中达成共识、建构价值,进而形成自身的稳定传统。但在当前民俗保护与传承中,人们往往将民俗文化视为一个符号或某些标志,忽视民俗本身的价值深度,尤其是对民俗文化的神圣价值避之不及,最终造成民俗文化在当代社会全面的失落。

  李松还结合民俗文化的典型形式――节日,对“还俗于民”中民俗价值观的回归进行了具体阐述。他说,“中国传统节日是富含神圣价值的文化传统,比如不少节日中的狂欢仪式就体现着人与自然沟通的神圣性,但在当前节日传承实践中,因顾及安保管理等因素,狂欢仪式往往被取消,更常见的情形则是将传统的‘狂欢仪式’变成了‘现代娱乐’,神圣性荡然无存,节日也就变成了摆设。”

  参与该课题的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刚认为,就其内在文化机制而言,传统节日狂欢其实包含着强大的自律精神,是对日常失序中的调序。比如在北京郊区的妙峰山庙会,每年都有几万人参加,却从未出现过安保问题,就是节日民俗有其自足价值传统的明证。李松认为,在民族崛起的“中国梦”中,民俗价值回归,人人因循民俗而能在传统传承和历史中获得精神上的栖居,应是国家伟大梦想中的个体之梦。

  《2012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分为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三部分,比较完整全面地反映了2011年度中国民俗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焦点问题。四个分报告,分别从田野考察、学术研究和国家政策的角度,对民俗文化发展状况予以立体的展示。五个专题报告涉及传统节日、民间文艺知识产权保护、民间信仰、民俗旅游、网络谣言等热点和焦点。

  张士闪说,2011年民俗发展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民俗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民俗传统传承成为国家建设与民族发展的核心问题;二是民俗文化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影响力空前重要,民俗传统成为当代中国“地方性知识”形成的关键问题;三是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在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后,以知识产权法来实现民俗产业化的最优发展已成为当代民俗发展的最新动向;四是民俗文化传统中的节日民俗成为民俗当代传承中的焦点问题,由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制定、“节日经济”的社会舆论及种种节日事件所引发的广泛争论,展现出节日民俗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已不仅仅是传统传承的问题,而是与社会公平和价值信仰密切关联。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3-02-02 05:26: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国非遗保护路漫漫
下一条: ·手工民俗产品市场难觅 专家建议回归生活性保护
   相关链接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
·[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叶晓华]客风赣韵进课堂,乡情民俗入文章
·[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季中扬]新乡贤与乡村民俗文化治理
·[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