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关注民俗文化发展的还俗于民:《2012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发布
  作者:谌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2-02 | 点击数:5666
 

  这一报告坚持民众本位,关注到在年度民俗发展中民众的民俗自觉,呈现了民众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的民俗创新,在当代民俗文化发展导向上,明确倡导“还俗于民”。北京师范大学刘铁梁教授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民俗在当前民族崛起中已日益成为显学,但同时也出现了割裂民俗整体、忽视民俗经验的不良倾向,这在根本上是因为学者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导向脱离了民俗的民众本位,“还俗于民”才是正道。刘铁梁说,“还俗于民,就是要以大众为民俗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揭示民众在鲜活现实生活中的民俗创造,以及伴随创造而产生的经验记忆,明确丰富多彩的民俗创造其实包含自成一体的道理,而不能简单地一律看作‘落后’,然后一刀切地实施所谓‘保护’。民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产生的经验记忆,蕴含着丰富笃实的人生体验,以此人生体验的唤醒为前提,大众群体才能产生面向未来的创造力量。”

  刘铁梁还以北京大兴沁水营村村民集资自建“村史博物馆”为例指出,民众主动保存自身经验记忆的实践其实已在各地大量出现,“民俗文化也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好,其实与老百姓深刻的身体经验有关,是和他们亲身经历密切结合的一种深刻的历史记忆。民众不可能失去对过去的记忆,实际上,是通过这样一种温馨的记忆,参与了当下社会的发展,体味着人间最美好的情感。”

  国务院参事室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文亮关注到报告涉及的民俗旅游,他认为,所有旅游都是建立在不同文化群体相互调适基础上的文化行为,旅游中的文化调适可分为不同层次,而民俗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与交流则是深度沟通。李文亮说,在现代旅游发展中,大众旅游的兴起在业界引发了世界性难题,即持不同价值观、宗教信仰与生活方式的旅游人群,在跨地域旅游中如何实现多元文化传统的共存?现代旅游行为中伴随发生的产业冲动,如何做到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生态的尊重?这许多难题的解答,都需深入到民俗文化层面上才有可能获得解答。

  李文亮认为,与旅游行为中其他层次的文化相比,民俗是典型的根性文化,是民俗大众在现实生活中约定俗成,在历史传承中的文化认同,因此,因现代旅游所产生的多元文化冲突,很难简单地用规训说教来消除,应当“还俗于民”,使不同文化群体以旅游的跨地缘相遇为契机,在约定俗成的解构与建构中实现交流融通,实现当代旅游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效益。(谌强)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3-02-02 05:26: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国非遗保护路漫漫
下一条: ·手工民俗产品市场难觅 专家建议回归生活性保护
   相关链接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
·[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叶晓华]客风赣韵进课堂,乡情民俗入文章
·[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季中扬]新乡贤与乡村民俗文化治理
·[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