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民俗学者

董晓萍


     董晓萍,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自1994年以来,曾先后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芬兰约恩苏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法国高等社会学学院、法国远东学院、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等做博士后、高级访问学者、从事合作研究或工作。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和数字民俗学实验室主任。曾协助钟敬文先生并与教研室同仁同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个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等多种。主要著作有《华北民间文化》、《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说话的文化》、《田野民俗志》、《不灌而治》、《全球化与民俗保护》、《现代民俗学讲演录》、《现代民间文艺学讲演录》、《数字钟敬文工作站》和《北京民间水治》等28种,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研究方向:现代民间文艺学、应用民俗学
开设课程:现代民间文艺学、田野民俗志、现代民俗学、全球化与民俗化
个人主页: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个人简历
1982年7月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1985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1987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从师钟敬文教授。
1989年7月至今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院)工作。
1994年8月至1995年8月在美国衣阿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R.David Arkush.
2001年8月至2002年4月在英国牛津大学合作研究,合作导师为Glen Dudbridge,研究题目为《中英民族志比较研究》。
2007年10月至今任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国际民俗学会会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社会学组成员,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女教授协会副主席等。

研究课题
1.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华北文化个体户手抄本及其表演》(1996-2000)。
2.  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基金《华北民间社团思想》(1996-2000)。
3.  北京市哲社会规划项目《水资源利用传统与现代化的民俗研究》(2001-2006)。
4.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近世中原民俗志与下层文化建设》(2001-2003)。
5.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民俗文献史纲要》(2002-2003)。
6.  教育部大学数字博物馆北师大985子项目《数字故事博物馆》(2005)。
7.  北师大研究生院研究生精品课建设项目《现代民俗学》(2005-2007)。
8.  高等教育出版社资助项目《现代民俗文化管理》(2004-2006)。
9.  文化部政府横向项目《中国十大集成数字地图空间演示模型》(2005)。
10.  文化部政府横向项目《北京故事卷教学科研演示模型》(2005)。
11.  文化部政府横向项目《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电子书》(2005-2007)。
12.  文化部政府横向项目《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数据库》(2006-2008)。
13.  文化部政府横向项目《中国节日志中的地方史志文献数据库》(2007-2009)。
14.  北京大前门投资有限公司企业横向项目《前门东区保护区历史文化调查与研究》(2005-2006)。
15.  中法国际合作项目《华北水资源与社会组织》(1998-2003)。
16.  欧洲人类进步基金会资助项目《世界大都市遗产保护经验网》(2004-2006)。
17.  中法国际合作项目《北京寺庙碑刻与社会史》(2004-2007)。
18.  中法国际合作项目《客家传统社会与电子书》(2004-2006)。
19.  中美国际合作项目《河北乡村社会现代史与民俗宗教》(2005-2007)。
20.  中法国际合作项目《北京行业文化和专业技术传承》(2006-2008)。
21.  中英国际合作项目《回族穆斯林女性历史文化与记忆》(2006-2008)。

获奖信息
1.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
2.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3.  中国文联第一届和第二届学术著作二等奖
4.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理论文章二等奖
5.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优秀论文奖
 
代表性专著
㈠独著
1.  董晓萍《民俗学导游》,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
2.  董晓萍《杨慎》,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3.  董晓萍《说话的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02初版,2004重印。
4.  董晓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董晓萍《全球化与民俗保护》,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  董晓萍《现代民俗学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㈡合著
1.  董晓萍、(美)欧达伟(R.David Arkush)《华北民间文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2.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董晓萍撰写第十四章《中国民俗学史略》,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  肖立、董晓萍《世纪老人的话--钟敬文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4.  董晓萍、(美)欧达伟(R.David Arkush)《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  王宁主编《中国文化概论》,董晓萍撰写第“第三章”,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  董晓萍、(法)蓝克利(Christian Lamouroux)《不灌而治—山西四社五村水利文献与民俗》,北京:中华书局,2003。
7.  王静爱主编《中国地理教程》,董晓萍撰写第四章第五节《人类遗产资源与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㈢编著
1.  董晓萍、贺学君编《<红楼梦>的传说》,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0。
2.  董晓萍编《<三国演义>的传说》,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0。
3.  董晓萍编《<水浒传>的传说》,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0。
4.  钟敬文《钟敬文教育及文化文存》,董晓萍编,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2。
5.  钟敬文《钟敬文学述》,董晓萍整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6.  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董晓萍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7.  (外国民俗文化研究名著译丛),(美)洛德《故事的歌手》,尹虎彬译,钟敬文主编,董晓萍执行主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
8.  (外国民俗文化研究名著译丛),(俄)普罗普《故事形态学》,贾放译,钟敬文主编,董晓萍执行主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
9.  (外国民俗文化研究名著译丛),(俄)普罗普《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贾放译,钟敬文主编,董晓萍执行主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
 
㈣译著
1.  (美)洪长泰《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董晓萍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2.  (美)欧达伟(R.David Arkush)《中国民众思想史论--20世纪初期~1949年华北地区的民间文献及其思想观念研究》,董晓萍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1995。

代表性论文
1996-1997年
1.  民俗的基本特征,南风,1996年第4期。
2.  人文科学的灰姑娘,人民政协报,1997年1月9日。
3.  二十四节气博览,中国电视报,1997年11月3日。
1998年
1.  在大自然的底片下留下了你,中国广播影视,1998年第1期。
2.  华北走春,中国文化报,1998年1月23日。
3.  民间文学传承研究概论,民俗博物馆学刊,1998年第1期。
4.  民族觉醒与现代化,民俗研究,1998年第2期。
5.  电视人的民俗观,电视研究,1998年第2期。
6.  春节民俗·电脑·电视,群言,1998年第3期。
7.  新时期20年的民间审美理论研究,民族艺术,1998年第3期。
8.  20世纪早期一部西方学者研究中国故事的工具书,书品,1998年第3期。
9.  岁时民俗纪录片,电视研究,1998年第5期。
10.  西方当代女性人类学小说扫描,文艺报,1998年6月25日。
11.  钟敬文与中国民俗学,文艺报,1998年第6期。
12.  中国的现代女性观及其当代变迁,繁花絮语(2),1998年7月1日。
13.  民俗文化及其合理性,文史知识,1998年第7期。
14.  一个把歌谣运动推向民俗文化学的人,文史知识,1998年第8期。
15.  踏歌归来――从通俗歌曲看民俗在现代生活中的角色,文史知识,1998年第8期。
16.  民俗资料在电视节目中的使用现状,荧屏与环球,1998年10月1日。
17.  田野作业中的中国学者思想,民俗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11月1日。
18.  西方史学界的下层文化研究,中国民间文学讲演集,1998年12月1日。
19.  民族志式田野作业中的学者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1999年
1.  文本式田野作业中的学者观念,中国民俗学年刊,1999。
2.  《仪礼》与民俗,文史知识,1998年第1期。
3.  方志与民俗,文史知识,1998年第11期。
4.  民间剧场观,文史知识,1998年第12期。
5.  媒体民俗随想,民俗研究,1999年第1期。
6.  民俗灾害学,文史知识,1999年第1期。
7.  论春节与中国人的日常文化,东方,1999年第2期。
8.  工匠集团,文史知识,1999年第2期。
9.  看电视与新民俗结缘的原因,电视研究,1999年第2期。
10.  出版与写作的双重策略,中华读书报,1999年第12期。
11.  交通行旅,文史知识,1999年第3期。
12.  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形成史,北方论丛,1999年第3期。
13.  民间故事研究的本质,东方学刊,1999年第4期。
14.  杨慎《廿一史弹词》,学林漫录(14),1999年4月1日。
15.  民俗学的近缘:明清和五四,东方,1999年第4期。
16.  民间通讯,文史知识,1999年第4-6期。
17.  跟钟老学中国民俗学,群言,1999年第7期。
18.  民间贸易,文史知识,1999年第7期。
19.  民间住房观, 文史知识,1999年第8-10期。
20.  马话语与古典小说的传说,文艺报,1999年11月30日。
21.  民间饮食,文史知识,1999年第11-12期。
22.  《民俗学概论》论,民族艺术,1999年第4期。
23.  民间文学体裁学的学术史,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6期。
2000年
1.  中国民间资源观的二重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2.  民间服饰观,文史知识,2000年第1-3期。
3.  现代中国人的自然观,收入(日)《日中野外文化教育调查报告书》,(东京)日本青少年交友协会野外文化研究所,2000年2月1日。
4.  《民俗学概论》与发展我国大学的民俗科学教育,中华读书报,2000年1月12日。
5.  民俗,乃旅游之极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1月18日。
6.  报刊与民俗,中国教育报,2000年4月25日。
7.  论明代四大奇书中的"马"话语,思想战线,2000年第5期。另收入陶立璠主编《亚细亚民俗研究》,第三辑,第128-132页,学苑出版社,2002年6月。
8.  华北说唱经卷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9.  论纪念家庭,文史知识 ,2000年第4期。
10.  论想家,文史知识,2000年第5,7,8期。
11.  定县秧歌与华北民间社会的思想,法国汉学,中华书局,2000年第5期。
12.  村碑民俗中的用水文化--兼谈文字与民俗的互联网,中国教育报,2000年9月19日。
13.  村社,文史知识,2000年第9期。
14.  域信仰圣地与追随圣者的民俗活动,文史知识 ,2000年第10期。
15.  行业能人现象,文史知识 ,2000年第11期。
16.  年节是做民俗的工厂,文史知识 ,2000年第12期。
17.  春节与现代化,文史知识2000年第1期。
2001年
1.  年节产品之一:春联,文史知识 ,2001年第2期。
2.  北师大民俗学学科点50年课程设置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3.  节日里的说话文化,人民论坛,2001年第2期。
4.  年节产品之二:年画,文史知识 ,2001年第3期。
5.  女教授的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3月28日。
6.  年节产品之三:社火,文史知识 ,2001年第4期。
7.  摄影城市史中的民俗意识流,中华读书报,2001年5月9日。
8.  田野关系是理论与方法的双重工具,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9.  年节产品之四,庙会,文史知识 ,2001年第5期。
10.  陕西泾阳县社火与民间水管理关系的调查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11.  中国民间资源观的二重性——评《闽西客家传统社会丛书》三种,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002年
1.  华北民间社团思想,(英)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学刊》,2002年第1期。
2.  (法)华北水利社会研究中的中法社会科学理论探索(第二作者,与Marianne Bujard合作),法国远东学院学报,2001年第88期第345-353页。Hydraulique et societe en Chine du Nord une cooperation franco-chinoise en sciences socials, Marianne Bujard et Dong Xiaoping, Bulletin de L’Ecole Erancaise D’Extreme-Orient, 88(2001),P345-353.
3.  钟敬文的民俗学研究与社会活动,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4.  亚洲国家的动物.马与背架民俗的文化分析与比较,杜西,收入陶立璠主编《亚细亚民俗研究》,第3辑,第1—11页,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6月。
5.  创造中国荷马的“延安梦”——评洪长泰《改造盲书匠——韩起祥和解放区的延安说书运动》,中国民俗学会编《中国民俗学年刊》,2000-2001年合刊,第342-354页,学苑出版社,2002年7月。
6.  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王淑芳等主编《师范之光—北京师范大学百杰人物》,第329-335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7.  民俗学者文艺学者的田野作业,北方论丛,2002年第6期第54-57页。
8.  The Dual Character of Chinese Folk Ideas about Resources: On Three Western Fujian Volume in the Traditional Hakka Society Series, In Daniel L.Overmyer ed. Ethnography in China Today: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Methods and Results, Taipei: Yuan-Liou Publishing Co.,Ltd, 2002. P343-367.英文译文收入欧大年编著《现代中国民族志》,第343-367页,(台湾)远流图书公司,2002年出版。
2003年
1.  钟敬文与彭湃改造农民文化的两条路,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87-90页。
2.  唐代文献中的宗教文化研究:问题与历程(上、下),(英)杜德桥(Glen Dudbridge)撰,董晓萍译,文史知识,2003年第3期第11-19页,/文史知识,2003年第4期第13-23页。
3.  传说研究的现代方法与现在面临的问题—评杜德桥《妙善传说》,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第1~13页。
4.  田野报告论,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第95-116页。
5.  像珍惜今天一样珍惜昨天,中国财经报,2003年3月15日第3版。
6.  论田野民俗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第43-50页。
7.  民俗文献史:现代化与民族性,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86-87页转138页。
8.   节日与成长,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4月15日第7版。北师大校报,2003年3月14日第4版。
9.  节水水利民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125-133页。
10.  将中立变量观点纳入民俗学研究—论钟敬文“‘一国民俗学’”学说的形成,《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03年第1辑第158-191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10月出版。
11.  中国民俗史与民俗学史,董晓萍整理(钟敬文遗作),《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03年第1辑第1—17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10月出版。
12.  民俗遗产保护教育一体化工程,群言,2003年第5期第29-31页。
13.  非典民谣中的网络民俗,陈文博、郑师渠主编《“非典”北京:文化切入的思考》,第281-287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
14.  村碑的文本阐释与地方社会史研究,法国汉学,2003年第8期第488-497页,中华书局,2003年12月出版。
15.  独女留学何如之,中华读书报,2003年6月4日第14版。
16.  打造一对自尊自信的金翅膀,中国教育报,2003年8月14日第8版。
2004年
1.  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三阶段论要,文史知识,2004年第1期第16-18页。
2.  节水水利民俗,中国社科文摘,2004年第2期第107-108页。
3.  印度之行识居易,社会学家茶座,2004年第2期第139-144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4.  人类遗产保护理论的关键词,文艺报,2004年3月9日第3版。
5.  三看名报,文艺报,2004年4月8日第4版。
6.  关于节水的一个历史个案—金元以来晋南某地社首组织研究,北京日报,2004年6月7日第16版理论版。
2005年
1.  学报、学科、学人,光明日报,2005年5月12日第9版。
2.  Harmonization with Nature,in Nature-views 40 Countries,Morita Yuzo ed,Tokyo:Youth Friendship
3.  Association in Japan Institute of Field Culture Research,2005,P70-83.
4.  清乾隆时期朝鲜使者手记中的北京民俗与政治,收入陈平原主编《北京都市文化的记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第459-486页。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评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43-49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采用,2005年第6期底126-127页。)
6.  现代民俗传承发展的评估,收入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编《2004年当代文艺论坛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出版。
7.  牛津大学藏西人搜集出版的部分中国民俗书籍,收入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编《新国学研究》第2辑第253-29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
2006年
1.  粮食民俗与粮食主权,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41-49页。(①《浙江日报》同题目转载,2006年1月23日第11版《学海》专栏。②《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同题目转载,2006年第2期第167—168页。)
2.  “三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55-58页下转83页。
3.  从非物质文化的角度看水,《中国水利报》2006年3月9日第5版。
4.  汉族社会的文化多样性—评劳格文《客家传统社会》,新京报,2006年5月12日第C10历史版。
5.  作为历史民俗学家的钟敬文教授,中华文化画报,2006年第5期第80-89页。
6.  休闲民俗,中华文化画报,2006年第5期第6-9页。
7.  大学圈中的学报效应—《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在中国民俗学发展中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15-18页。
8.  学者的农舍与家长,中华文化画报,2006年第11期第32-37页。
9.  钟敬文的节日研究与全球化时期的节日问题,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06年第3辑。
10.  对民俗学之父的反思—兼论“五四之子”和“农村民俗学”的概念对钟敬文的 人生与学说的价值,天津社会科学院编《远去的大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11.  流动代理人:北京旧城的寺庙与铺保(1917-1956),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35-44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引用, 2007年第1期,第192页。2007年1月出版,CN31-1889/C;《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K4《中国现代史》2007年第2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2007年第2期,第174-176页,2007年4月1日出版,CN11-4116/C。)
12.  中餐民俗与现代厨房,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第23-30页。
13.  文化节与大众文化遗产学,群文博览,2006年第12期。
2007年
1.  概念与定位:三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上),第9-16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2.  故事遗产学的分类理论——兼评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和《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第171-176页。
3.  高知女性与和谐教育,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3月8日第7版。
4.  仪礼与礼俗,中华文化画报,2007年第4期第12-17页。
5. 论民俗保护区的方案及其构成,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18-21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