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卫才华]太行山说书人的社会互动与文艺实践
——以山西陵川盲人曲艺队为例
  作者:卫才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03 | 点击数:7498
 

四、超越文本:“太行书会”曲艺赛背后说书人的变化

  新时期政府公共文化建设与民间文艺具备了新型关系。从当下看,陵川盲人曲艺队社会活动的新特点就是借鉴“书会”的文艺交流形式,联络成立晋东南盲艺人联合会,于是便有了“太行书会”。“太行书会”曲艺邀请赛,由陵川县盲人曲艺队老队长侯松锁发起,每年举办一次,从2012年至2014年已举办三届,是晋东南各地盲说书艺人交流、聚会的平台。有陵川钢板书、阳城鼓书、高平鼓书等。前两届“太行书会”都是由“陵川县盲人曲艺队”主办,第三届开始由晋城市文化局主办,其书会内容也有了一些新变化。例如:“太行书会”盲艺人聚会交流活动变为“曲艺邀请赛”;举办地点由陵川盲人曲艺队大院改到晋城市文化广场;举办方也发生变化,前两届由陵川盲人曲艺队自行组织,企业赞助,第三届则由晋城市文化局组织;参赛剧目要求必须是新剧目。另外,书会表演变得更加舞台化、说唱表演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2014年政府参与太行书会曲艺赛的组织,无论从舞台设计、视频直播、音箱、灯光等媒体准备,还是主持、评委、比赛奖励,都有极强的号召力,为整个说书市场带来很大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也从最初对于市场的宣传,逐步发展为对于整个市场的操控,使其明显地呈现出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比赛中对传统曲目的改编也有很大的争议。有的鼓书已经改编为歌舞唱,有艺人不满与抱怨,认为“那些获奖的书,连鼓和板都没有,已经不是鼓书说唱了,完全失去了传统的味道”。政府地域文化形象的塑造,需要从传统艺术提炼特色艺术元素,说书人则希望政府能提升鼓书说唱的文化品牌,双方是共赢的良性互动,但是需要谨慎处理传统与现代曲艺观念的差异,否则会影响地方曲艺的整体发展。这是政府曲艺赛的两难之处,究竟该与时俱进,追求艺术水准,提升新编书目的质量;还是保持传统,平衡地方曲艺艺人的整体发展,后非遗时代民间艺术大多面临这种发展与传承的困境。

  曲艺赛要求必须有新剧目,符合时代主旋律。调查发现,很多传统的鼓书说唱,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就无法参加曲艺赛,这就使传统书目数量减少。另外舞台表演有时间限制,长篇曲目就不适合舞台化表演,只能表演小段和书帽,这对于原本就岌岌可危的长篇鼓书更是雪上加霜。这类舞台化的书会曲艺赛,让传统“听书”变为以“看书”为主的欣赏习惯。还有的曲艺工作者改革鼓书一人一板的表演形式,加入舞蹈表演、小品等元素,民众很喜欢这种热闹的氛围,但对传统鼓书而言,这种改变已经超出其本身的艺术特点,似乎已经不再是非遗项目所要传承的形式。改编的尺度和民众欣赏需求的平衡,这种传统艺术的现代论争再次成为曲艺传承的双刃剑。

  日本民俗学者菅丰谈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变化才是他本来注定的命运,历史越是悠久,其所发生变化的频率就越高”,“但在现实当中,因为这样的产生新文化的活动,人们的生活才会变得丰富多彩,而且,即使具有历时性的古老的文化,也正是经历了这样的文化的创造过程才生成的。”“太行书会”的出现其实隐含着新时期艺人、政府、民众之间的文化互动关系。

  太行书会的转变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良性对接,有助于实现政府与艺人的双赢互构。说书这种传统曲艺属于民间文化易受冲击的一类形式,它有顽强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生长性,但也存在极为脆弱的一面。在社会进程如此之快、各种文艺形式如此之多、民众审美要求日益多样化的当下,民间说书面临极大挑战。现在正逢国家大力保护传统文化发展之时,受众也在经历过各种新奇之后重新接受传统的回归,政府发现“太行书会”承接传统文化的闪光点,于是由最初民间自发逐渐转变为政府参与的公共文化建设。

  传统曲艺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太行书会组织形式的转变中可以看出,地方政府积极挖掘传统文化优势资源,为现代公共文化建设提供新的动力,使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服务能够真正满足民众实际生活需求。对于说唱本身来说,此种民俗文化借助政府之力,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返民众视听审美当中,这是当下民俗曲艺的重要取向。对于民众来说,传统说书既有传统的历史感和生活气息,同时又面向当下的社会内容,艺人在广场化的曲艺赛中重新得到“宣传”认同,这对双方都是有益的,因此互动成为新时期地方传统文化展现和重构的重要途径。

  从新时期盲人曲艺队的社会互动看,无论是历史变化,还是演出内容,都有了新的时代特征。曲艺队作为传承群体的特征明显,保护和参与的主体呈现多样性。在现代文化传承的视野下,单方面的力量无法完成钢板书、鼓书等项目的整体性保护。就“太行书会“曲艺赛来看,群艺馆排练的老师、舞台表演、主持人、晋城文化局、群艺馆的曲艺研究人员等多种社会角色的参与,共同造就了当下非遗项目的整体性面貌。虽然在传统的保持中,曲艺会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但这种多样性主体的存在,可以促进传统记忆的恢复以及新生文化的良性发展。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去认识传统说唱,不只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稀有性”、“历史性”这些宏观壮阔的大话语之下去看待与分析,更应该从一种实际的、有情感和温度的“与人幸福”之间的关系去把握。“作为能够给保持它的人们带来幸福的一种资源”。太行书会作为联结晋东南盲艺人的一种组织,有助于加强盲艺人这个特殊群体之间的凝聚力与归属感,使得“人际关系的重新确认和再度强化”。从此层面上来理解社会转型时期的说唱艺术才更具现实意义。

  传统意义上对地方传统的关注,缺少乡土信息和草根情结,对散落在民间的碎片化民俗知识,或者是改造的眼光、文艺宣传的工具,抑或礼失求助于野的田园情怀。较少从民间艺术所关联的社会互动、生活关系,甚至说书人自己的归属感、幸福感等方面,重新审视现代社会框架下以人为核心的文化承载。一定程度上,说书人是我们理解民间艺术,进而认识地方民俗社会的出发点。人们借助民俗实践实现自我的社会属性与人生标识。民俗代表着一种传统的惯性,个人在参与这一传统惯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自我生成,生成其情感、理性、理想、人格等。

  传统曲艺形式是依照一系列的文化习俗与有组织的实践形成的,在其演变过程中,社会历史的连续性与个性化的选择起着一定作用。乡村说书不仅仅是纯粹的曲艺活动,在实际生活中还能够增加仪式感的神圣性和趣味性。当下城镇化进程加速,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农业文明、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衰弱,传统民俗学学科经典研究对象,诸如民歌、民间故事、民间传说逐渐消失,民俗随着乡村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影响力也微乎其微,这些民俗传统很难主导现代社会的人生和日常生活意义。但民间艺术的演变轨迹却截然不同,在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特别是近些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的提升,传统民俗曲艺资源,逐步成为地方乃至国家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代表地域优秀文化形象,被重新赋予新的社会角色。民间说唱也被裹挟在这个文化创造的时代,不可避免地被放大或者摒弃,在重构、解构和建构中找到新的价值。也正因如此,新时期民间说唱正在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下,政府与民间,市场与习俗多种社会博弈的艺术表达,由此展现的新型地域文化形象是植根于草根形式,包含着多样社会经验和生活方式的文化图景。

  (本文原载于《民族艺术》2016年第4期,参考文献及注释详见原刊。本网刊发版本源自微信公众号“山西民俗学”,经作者本人修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卫才华]寺庙与城市民俗经济的转变模式研究
下一条: ·[万建中]民间文艺的审美法则与优势
   相关链接
·[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卫才华 叶蕾]20世纪太行山曲艺宣传队的组织管理与文艺实践
·[彭庆鸿]情礼交融:近代江南说书艺人“走码头”的社会交往 彭庆鸿·储卉娟:《说书人与梦工厂:技术、法律与网络文学生产》
·[卫才华]艺术性与神圣性:太行山说书人的民俗认同研究·[卫才华]师承、信仰与仪式
·[张宁 国万忠 闫红]燕山——太行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研究·[卫才华]太行山说书人的社会互动与文艺实践
·[陈岗龙]科尔沁草原上的乌力格尔艺术·粤语说书大师坚守讲古坛50载
·[孙晓忠]改造说书人——1944年延安的乡村文化实践·评话艺术家水榭戏台开讲 两百余位评话迷听入神
·[王振忠]听苏州评弹感受历史沧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力格尔传承人劳斯尔去逝
·[约翰·伯格]讲故事的人·[英]约翰·伯格:《讲故事的人》
·凉州贤孝“瞎弦” 唱尽人间百态·[王志清]蒙古贞地区胡尔沁说书艺人生存现状调查
·颜志图:不做羊城最后一个讲古佬·羊城最后一个“讲古”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