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周星]“文革”中的民俗现象
  作者:周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06 | 点击数:15361
 

  毛泽东“热”

  1990年代初期以来的近几年,中国大陆兴起了一阵引人注目的毛泽东“热”,于是,有人说,中国人再次发现了毛泽东。其实,毛泽东从来都没有被遗忘过。

  在云南某地,曾出现过一个“幽灵中央”。人们相传,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死后都来到了当地某个村庄之旁,他们在冥冥之中经常召开会议,为当地老百姓排忧解难,据说还颇有些灵验。在西藏牧区,牧民的帐篷里始终把毛泽东的画像与达赖啦嘛相并列。在陕西南部山区,人们为死者举行葬礼时,通常要播放《葬礼进行曲》,这首官定的曲子在1976年为毛泽东举行国葬时,为老百姓所熟悉,此后,便流传民间,成为礼乐化为礼俗的一个典型例证。在北京的毛主席纪念堂,前来瞻仰遗容的队列,一直就没有中断过。在民间的口碑里,有许多关于毛泽东的神异传说,其中一则,说毛泽东警卫部队的番号8341,早就暗示了毛泽东能活83岁,能掌权41年。我的一位朋友以一篇题为《毛主席来到咱们农庄》的小说,获得了某刊物的一次全国大奖。

  毛泽东去世后,给中国留下了权力和信仰的真空。当人们不得不反省“文革”的失误时,在感情上却宁愿把毛泽东和他身边那些推波助澜的人区别开来。有一个时期,周恩来成了人民移情的目标。毛泽东生前的造神运动结束了,但他身后,又在民间开始了新的造神。他当然不必为他身后的造神负责。从中国民间信仰的特性来看,毛泽东的确可能成为乡俗社会诸神崇拜中新的一员。

  在城市里,司机把毛泽东的画像,悬挂汽车的在驾驶室里,那不仅是一种时髦,还多少具有了安全护身符的性格。《红太阳》盒带的风行,唤起了一代人的怀旧情绪,“文革”可以被否定,但是,那曾是他们的时代,他们的青春、热忱和梦幻,都与那个时代紧紧相联。不过,对《红太阳》用现代音响的技术、风格和意念加以处理,其效果已不再是殿堂里的颂歌,而是流行音乐的一部分。这也许再好不过地说明,眼下的毛泽东“热”,只是新的一轮社会流行现象,在城市,它是市民社会中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在农村,它是民间民俗与乡土文化的新内容。

  新闻、出版、影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有意或无意地渲染了毛泽东“热”,但他的形象却日渐少了“马克思主义”的色彩,日渐多了“民族主义”的色彩。虽说在毛泽东“热”中,仍然多少有意识形态的走向隐藏其中,但其主流却是群众心理在市场经济面前的不安,以及对由毛泽东代表的那个平均主义社会和时代的留恋与怀念。

 

  参考文献:

  金春明等《“文革”时期怪事怪语》,求实出版社,1989年。

  王毅“‘文化大革命’与巫术文化”,《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3期。

  周星《民族政治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1993年6月写于北京大学燕东园

  [1]本文写于1993年6月,并于1993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民俗学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暨第五次学术讨论会”上正式发表。写作此文的目的,主要是想提高和扩大“民俗学的解释能力”。关于我的这个民俗学的理念,读者可参考《中华读书报》1998年3月4日,宫苏艺文并摄“周星:扩大民俗学的解释能力”。此后,本文被日本学者翻译成日语,发表于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部编《中国21》第6号(1999年),第207-219页。此稿的中文电子版,后来在网络媒体上曾广泛流传,被众多网站转载,有时还被当作是“佚名”者的作品。考虑到文责自负和当时写作此文的学术立场,现将其电子版正式发表于中国民俗学会的官方网站,敬请各位读者指正。又:本文中关于“毛泽东热”一节,在赵宗福先生关照下,曾被刊载于青海师范大学民俗学社主办的《风土》试刊1号(1994年1月1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胡新生]玄酒的用途和来历
下一条: ·[萧放]中国历史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纲
   相关链接
·[黄涛]作为民俗现象的民间语言·[王淑媛]试论民俗现象中的杨柳崇拜
·[李丽丹]现象与功能:民俗的分层及其变化关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