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小泽俊夫]民间故事的语法研究
——为了现在民间故事的传承
  作者:[日]小泽俊夫   译者:郭崇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26 | 点击数:20850
 
那么,通过耳朵听来欣赏的故事,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讲述才好呢?在这里,请回忆一下前述的第一个前提。那就是笔录故事将其编入书中时只能选用一种语言。其次是,忠实于确实存在的地方语言的笔录和刊印,读者或听众是有局限性的。要把这么美好的故事世界展示给日本全国的孩子们,并使其成为公共财富。这样考虑时,以上面几个问题为前提,便可将用标准语讲述民间故事的道路开辟出来了。
使用哪里都没有的“类似方言的语言”,不能说是真正地珍重日语。另一方面,如果使用确实存在于某地的地方语言笔录、刊印,读者、听众就有局限。尽管如此,也要把存在于日本全国的大量好故事奉献给日本全国的孩子们。如果是这样,我认为,只有用标准语笔录、刊印才行,别无他策。
上面写到别无他策,其实我认为也不必完全拘泥于这种走投无路的思维方法。用标准语笔录、刊印这种好方法,早就为我们日本人准备好了。这难道不可以说是日本人的幸运吗?
由于推广标准语而造成的损失很多,可是相反地,由于这种举措而产生了很多新日本文化,这也是事实。一想到近代文学的优秀作品,无论是谁都会对它们大加肯定。在戏剧领域,也有许多优秀作品是靠标准语产生的。如果考虑到这种标准语的历史和现状,我认为,与其说为笔录、出版民间故事而只选择一种语言,不如说在这方面选择标准语是我们的幸运。收入书中、增强可读性的同时,民间故事如能保持其本来的姿态,用标准语笔录刊印就更容易理解,从而也就更能正确地传承日本古代故事的面貌。
在这里,我还想回到作为信号源的笔录、刊印工作这一课题来谈一谈。若先从结论谈起就是:如果现代的讲述者能充分积累经验,掌握故事书里本来的语法,就能把用标准语收入书中的故事,改用自己周围的孩子们常用的语言来讲述了。我们暂且把这种语言定名为“日常语”。
现在,使用日语的情况如何呢?就其整体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地方语言A,由于地域、辈分、生活环境的不同,其使用范围也各不相同;而且毫不间断地与B相连接。在B上也能见到标准语对词汇、语法的影响。在声调和词尾上也有A的残余,词汇也常有该地区特有的现象。孩子们在这种语言环境中生活的场合最多。C是教科书和宣传工具所代表的语言,使用范围几乎是一定的。
A 地方语言
B 相当普遍化的地方语言(日常语)
C 标准语
如果用此图将到现在为止我所谈的内容概括一下的话,那就是:用A记录的故事又好又珍贵,可是要使其扩大范围成为全日本的共有财富,限定性还是过强。如果ABC混淆在一起,不属于任何地方,哪里也没有,是“类似方言的语言”,不是真正的日语,应该废止。这样一来,只有用标准语C笔录、印制故事才行,别无他策。不,并不是这样的走投无路的状况。其实是使C为全民共有这样一种幸运情景。还有,由于笔录、印制故事书只允许选择一种语言,所以要用标准语把故事写出来收入书中。这种故事版本完全可以通过用眼睛阅读来欣赏,也可以将书中故事原原本本地记下来讲述。因此,可以尽情地欣赏日本的故事。如果有人想从书本上把故事记下来再讲述的话,他可以把书中使用的标准语改成自己和周围的孩子们日常所用的语言B——也就是日常语,再把它讲述出来,我想这是完全可能的。也就是说,这样就产生了作为信号源的讲述的作用。
不过,那绝不是简单的事情。只有在积累了讲述经验、深刻地理解了讲述的声调、神态时,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这就必须及时地用日常语来整理故事文体。再有,无论讲述多少次,不坚持用日常语就不会讲得好。有这样一种说法:像平时聊天那样,用信口乱说的一套词语来讲述也可以。这种做法绝对不行。故事的形式如不及时更新,很快就会被听腻。对这一点不要有所误解,要特别强调。
别把存在于日本各地的难以计数的地方语言一律称之为“方言”,要紧紧把握不使用“哪里都没有的方言”这一原则,重视使用范围广的地方语言和标准语之间中间地带的日常语。我认为如有以上这些想法,出版故事画本和改编故事书时,怎样使用语言的问题已经不会再是那么难解决的问题了。
居住在某一地域的人,在为该地域的孩子们将该地域的故事、传说绘制画本或编入书中时,会毫不犹豫地使用该地的日常语。如此说来,对当地的孩子们来说,就真正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听取和阅读故事和传说了。
在这种情况下,离开该地越远,能听懂、看懂上述故事和传说的人就会越少,不会呈现在全国范围内谁都能懂的状态。这一点不能避免。因为这是地方语言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可是,在这种场合,最重要的是不要用假方言。即使外地的人不懂,那也是确实存在的日语的一种。
我认为,这一点对作为孩子如何理解日语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您可能注意到,孩子们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当别人使用该地语言讲述故事时就有听不懂的词语。据此,他们确实感觉、体会到日语不仅仅有一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理解语言饶有趣味、华丽优美和丰富多彩这一意义上来看,是很重要的。既然有这么多地方语言,若有人还总认为日语只有一种,那就不得不说他所掌握的词汇量太贫乏了。而且,据我所见,在以标准语作为日常语来生活的孩子们身上,这种倾向表现得更强烈。
对于日语,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带有某种潜在的危险性。这很可能与对说不同日本语的人的排斥、轻蔑有关。言语的差别是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问题。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声调上的区别。有的人因别人念错“桥”和“筷子”的声调而讥笑他,强逼他改正的情况时有发生{1}。而我认为,声调这种语言现象,因地区不同而各有差异,完全没有必要过分介意。据说,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播音员需以标准语的声调作为正确声调来接受培训。这种举措,从在全国范围内人人都能懂的日语的角度来看也许是必要的,可是,我认为,就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来说,谈论声调正误的问题没有多大意义。知道筷子一词有几种标调方法,是了解日语有几种语言的第一步。我认为,在学校的国语教育中,一方面要教标准语,另一方面也要告诉学生有好几种日语。让孩子们知道,连声调和词汇也考虑在内,日语是多种多样的。这一点是建设没有差别的社会的第一步。
住在没有独特地方语言地域的人们出版故事画本或书刊时,我想原则上也是同样的情况。如果硬要使用某种地方语言进行写作的话,也不要用“哪里都没有的方言”,而必须用某地的日常语,向该地的人们请教或求他们改正,我想这并非不可能,所以应当力争做到这一点。
民间故事,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是通过口语讲述流传在人们中间。讲述时所用的语言,就是该时代、该地区的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也就是日常语。因此,孩子们能完全理解所讲的故事,铭记在头脑中。现在,我们常把民间故事笔录下来收入书中,但是,在出书时,不要把故事只作为书本中的内容而传播,还要作为耳朵能听得进去的内容,用孩子们的日常语写出来传播。这种日常语,就是全日本的人们都能理解的标准语,或者说是各地的相当标准语化的地方语言。
成年人能为孩子们做的事情并不那么多。把自古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改成标准语或者各地的相当标准语化了的地方语言再加以传播,这难道不是一件虽然并不多见但却能够做到的事情吗?我想,这就是当今健在的成年人(作为使历史和未来接轨的连接点)应该完成的任务。
(原载《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2期,文中涉及的图表、公式、注释和参考文献等内容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史密斯]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
下一条: ·[日]田仲一成:《中国的宗族与戏剧》
   相关链接
·[谢亚文]格雷玛斯行动元理论在民间故事中的应用·[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隋丽]民间叙事的情感逻辑:基于黄振华故事讲述的分析
·[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
·[孟令法]对象、方法与理念:家庭民俗学发展谫论·[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
·[刘经俏]次生口语文化时代的民间故事讲述·[凌崎 葛婷]文献·形态·结构:鄂西北孝歌唱本研究举隅
·[林海聪]鱼腥草的图文书写与本草知识建构·[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
·[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
·[郭晓宇]长生不老之药与镇地之宝:民众对人参的地方性认识·[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施爱东研究员讲授“故事的结构法则与创编技巧”· 教科文组织 ‖ “重塑非洲民间故事”系列短片将于3月29日全球上映
·[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