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田野考察工作方法研讨会”综述
  作者:杨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11-21 | 点击数:15741
 
 
四、新工具与新思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学术研究中,借鉴本领域内前人的成果,乃至于借鉴相关学科成果,是学术发展所必须的。这成果不单单是学术理念,还应该包括技术手段等“工具”层面。能够借用新工具是“新思维”的表现,同时,新工具也能带来新问题新思维。本次会议论文中由启用新“工具”而来的新思维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借助影视技术于田野作业中的;一是运用GIS地理资讯系统于田野考察和文献整理的。
 
1.借助影视技术于田野作业中
 
邢莉、邓启耀和色音结合各自的研究专题,谈论由借助影视手段引发的学术思考。邢莉以“少数民族重大节日的调查与研究”为例,《谈民俗影视片的“真实”性》。邢莉区别了影视片的两种“真实”:从真实的内涵看,人类学、民俗学的影视片既要求外在形象或画面的真实,这属于有形文化层面;同时还要求文化内涵的真实,即通过外在形象揭示出某种科学的民俗学的意识、观念和价值体系,这属于无形文化层面,是客观性或科学真实性的原则的内在体现。所谓真实性是认知理念的真实性,即历史真实与现代生活的活形态的结合。民俗影视片是用影视形象显示的论文,影视是民俗学调查的技术手段,而不是终极目的。
 
邓启耀套用早年流行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语,旧瓶装新酒,提出“人类学影视拍摄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简明扼要地列举了人类学影视拍摄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与技巧等要素。在“三大纪律”中论及拍摄的一切行动需听从学养和目标的“指挥”;在人类学语境中,“影像”是比一针一线更重要的东西,使用时需照顾到当事人的权益;影像著作权和版权问题,除有特别约定之外,著作权属于作者,如果使用公家或委托者的经费,版权则属于公家或委托者,胶片或磁带应“归公”,著作权仍属拍摄者。“八项注意”则分别观照了影视拍摄的技术要求、取材角度和方式、讲求学术伦理等方面。
 
色音在《运用影视人类学手段记录保存萨满仪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中,先回顾了国内外影视人类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并提出,应充分利用摄影、录像、电影等影视人类学技术和手段,全面、系统地记录整理和保存各个民族的具有较高历史学、美学、人类学以及民俗学价值的民俗、民间文化遗产,是目前抢救和保存民族文化遗产的很好的方式之一。萨满仪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萨满教中融合了丰富的艺术内涵。研究萨满教,需要多学科多角度方法和知识的积累。运用影视人类学手段,将文字和数字资料与影片的情节链接起来,观众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影片中的事件、人物背景及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影片所展示的文化内涵和象征符号。
 
2.运用GIS地理资讯系统于田野考察和文献整理
 
有几位台湾学者集中展示了常被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GIS地理资讯系统引入人文社科领域的尝试与成果。侧重点在于展示研究方法。
 
石计生和林全进的论文是《田野调查的数字化技艺——以台北天母三玉宫的宫庙绕境为例》,台北的“宫庙绕境”活动蕴含了丰富的地方意识与复杂人文意涵。作者从社会学视角,探究“宫庙绕境”活动的社会空间(social space)多层次意义,其理论假设为:“宫庙绕境”活动既具宗教性也具政治性。该文的研究方法明白指向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可视化(visualization)方式将绕境路线本身以社会空间展现,即在空间上把时间以“数字动态图”(digital dynamic map)方式展现。经由“数字动态图”呈现“宫庙绕境”的地图,并从中探究其深层意涵,来论证假设。
 
顾雅文《GIS重现的历史舞台——以台北平原水圳研究为例》一文,旨在讨论从清代到日治中期(瑠公圳水利组合成立以前)以瑠公圳为主轴的台北平原水圳史,兼论水圳的经济效益与其带给社会的凝聚与分裂力量,并试图检视环境条件的变迁为“人—水”、“圳主—引水者”之间的关系带来何种变化。该文以GIS结合文献与古地图,重建清代三大埤圳之圳道并加以探讨。GIS不仅是管理史料的工具,亦是将水利史中的空间性以可视化呈现的工具,藉此辅助并诱发思考更全面的历史解释。
 
范毅军以《走进时光隧道:GIS与时空资讯的整合》为题,详细讲解并演示了如何将GIS与时空资讯进行整合。需要运用文字、数字和影像图片等各种时空资讯载体,在一个具体的时空架构下,身临其境地理解特定研究对象的深层意义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07-11-12 11:1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国民俗语言学研究日趋成熟
下一条: ·赵丙祥:人类学作为文化批评?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