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李容芳]傩仪的逻辑: 社会规则与村落日常秩序建构
——基于白族傩仪“耳子歌”的研究
  作者:李容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7-28 | 点击数:6477
 

       五、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耳子歌”傩仪行动逻辑研究,对社会规则与村落秩序建构作过程分析,发现社会转型背景下傩仪生境不可能为真空状态,村落社会行动总是随着市场经济渗入而不断调整。面对傩仪生境内部新资源配置和村落共同体内新社会互动方式,不能只批判或抛弃,应遵从规则生产中的行动逻辑。傩仪的传承在矛盾性结构变迁中完成整合。一方面,当下基于“入遗”保护使得傩仪展演逻辑从内生规则下“自在自为”转为嵌入规则下“有意而为”,该逻辑中耳子歌与村落共同体的互构被当作时间与空间关联的日常秩序建构。另一方面,活态传承的傩仪本质上产生于集体行动和村落认同。耳子歌作为白族村落共同体的维系力,村落成员集体表征意义向往远大于对其文化实用效率的追求。面对村落共同体文化认同式微,重构傩仪生境的路径选择势必设定参照标准,造成标准化改造的程序化保护与补偿性保护初衷相背离,故“入遗”解决了补偿性传承路径的合法性问题,但该路径合理性有待在傩仪实践中进一步验证。
       总之,规则的遵从与整合是社会行动策略对秩序建构的前提设置。傩仪在村落共同体内的传承与展演绝不止是文本描述的那样具有完整逻辑和标本生境。转型背景下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村落共同体变迁中的傩仪逻辑部分偏离乡土规则最初预设,嵌入性因素的不确定性为村落带来机遇与挑战。只有村落中个体的“个人困扰”与集体的“公共意义”重合时,村落社会行动才会具有较强的秩序性和意义表征,隐于傩仪展演背后的逻辑也只有在空间压缩下逐渐凸显。本文中,社会变迁背景下,傩仪传承的合法性被经济理性挤压,但一旦傩仪以村落记忆为存在形态,就能一定程度的消解村落内群体认同的焦虑,成为村落共同体终结的抗逆力。也正是因为傩仪的行动逻辑源自社会规则遵从与村落社会行动建构之间的互构,才实现了村落秩序的建构和村落规则的再生产,为傩仪的行动逻辑再生产提供了社会空间。


(原文刊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8年第10卷第2期,注释及参考文献请参见原文 )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敏】

上一条: ·[陈金文]壮族“诗文斗智”型传说与族群记忆
下一条: ·[刘薇]怒族神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相关链接
·[田红云]湘黔边区傩仪的信仰治疗研究·[王奕祯]论万圣节及其戏演的形态与狂欢化特质
·[林安宁]壮族傩仪调查与傩书研究初探·[刘锡诚]王光普《甘肃古傩》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