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张有隽 徐杰舜]人类学与瑶族研究
——广西民族学院张有隽教授访谈录
  作者:张有隽 徐杰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6-02 | 点击数:21743
 
徐:我们编辑部的曹满仙不是去了法国吗?她最近打电话来说,她现在在法国,跟瑶族的李高宝、赵富贵都联系上了。她说法国的瑶族的影响比当地其他华人的影响要大得多,他们每年都过几个自己的节日,在当地很有影响。
张:这证明他们还有中国情,他的民族感情很强烈。
徐:他们还是认为他们是中国人,不认为他们是老挝人。我想请您讲讲《瑶族通史》出版的意义。
张:我想我们编写《瑶族通史》的意义有几个方面。第一,就是系统地详细地描述瑶族的历史发展,给他一个比较系统科学的结论。比如他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他一路究竟是怎么走过来的?对此,也是有材料就说,没材料就不说。这部书作为一个文化积累,将来在图书馆、科研机构,可作研究参考。我们做得不够的,将来其他人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前进,进行补充完善。第二,促进对瑶族的认识,对我们国家决策者来说应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觉得,特别是解放以来我们国家在民族工作方面,比如在瑶族工作方面失误比较多,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认识他,认识不到位,认识不够深。那么我们写出这部书,可以给领导看看。我们将来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一个简本,做领导的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可以看简本,这可为民族工作决策提供一种参考。第三,促进各民族相互认识。我们国家的民族太多了,必须要有一个相互正确的认识才能加强民族团结,那么有时认识一个民族就是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我搞瑶族研究跑过很多地方,群众里面有许多关于对瑶族错误认识的故事,1980年我到广东肇庆做罗旁山瑶族史调查的时候,那里的干部竟还问我:“瑶族是不是长尾巴呀?”唉呀,把瑶族看成好像是什么动物似的。历史上瑶族就被看成是凶悍的、茹毛饮血的野蛮人。其实瑶族非常善于与其他民族沟通的,他们无论到哪里都能学会当地的语言。瑶族的文化夹杂有许多外来文化,它很能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这可以促进民族间的互相了解。在国内如此,在国外、在世界各地也都是这样。
徐:我觉得《瑶族通史》的撰写,是瑶族历史里程碑的一个事情。这个民族在历史上存在这么多年了,从宋代正式形成算起,也是上千年了。这样一个有上千年历史的民族,从来没有自己的比较系统的专史,所以我觉得您们这个工作对瑶族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而且它不仅是瑶族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化民族文化工程的一个里程碑,如果我们每个民族都有这么一部通史,那么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将会是很重要的一个贡献。《壮族通史》对壮族是个里程碑的事情,《瑶族通史》也一样。张老师,您对瑶族研究这么多年了,做了这么深,您最近还出了一本《人类学与瑶族》,我想我们能不能谈一个人类学的话题:瑶族的族群性究竟是什么?
张:我这些年来研究瑶族,力图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解读瑶族的历史文化,所以就有了《人类学与瑶族》这本书。这第一表明我在做人类学研究,第二表明我在做瑶族研究,而且我是通过瑶族的研究来进行人类学的研究。通过研究我觉得瑶族是个很有特性的一个民族,他是一个传统的民族,同时他又是一个开放的民族。他是个传统的民族,到现在为止,不管在美国、加拿大、越南、泰国还是在其他什么地方,他都还保持自己的语言、习俗信仰,有一部分是变了,但绝大多数没有变,它还保留着。
徐:最近李高宝的父亲过世了,他是瑶族的大师公,他的经书保留下来了。
张:瑶族的宗教仪式,国外保留甚至比我们还要好,因为他们不受运动的干扰。我们受禁锢太多,不过现在又慢慢恢复了,政府相对比较宽松一点,也不去干涉。这个民族一直都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他们的民族认同感是很强的。我作为瑶学会的负责人,所跑过的越南、泰国、美国,不管在哪,瑶胞一见面,都是非常热情的。广西瑶学学会2003年组团去美国,其中有两个人的手续办得慢了一点,晚去了将近半个月。我打电话给美国的一个瑶族负责人赵召山,我说对不起呀,你得分两批来接待我们中国瑶胞啦。他说,不要紧的,都是我们瑶胞嘛。民族认同感强,并且通过互相传递信息来进行沟通。基本上我们年年都去国外一趟,他们也有人回来,反正一见面就是唱歌呀,流泪呀,告别时,更是依依不舍。到泰国也是这样,到美国也是这样,他们都说:“你们要常来看我们呀!”我们也希望他们能回到中国来看一看。国内外瑶胞相互看望,这也成了规矩。不看不行,走亲戚嘛,这是瑶族的传统。他们还保留自己语言,讲瑶话,我们中国瑶胞都用瑶话跟他们交流。但是瑶族又是个很开放的民族。如前面所说,中国的瑶族,每到一个地方,就学会这个地方的话。他们会讲广东话,可以讲客家话,十万大山的瑶族既能讲客家话也能讲广东话,桂北的瑶族会讲官话,云南的瑶族会讲云南话。泰国、老挝的瑶族都是从云南出去的,还能讲云南话。到了老挝,他们学会讲老挝话,到了泰国他们学会了泰语。美国的瑶族都是从老挝过去的,老挝话他们还讲得很好,讲得很流利,到了美国又学会讲英语。
徐:到法国去他们能讲法语。
张:李高宝他不仅懂老挝语、法语,还懂西班牙语,他做生意做到西班牙去了。所以说这个民族又是个很开放的民族。他们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里,都能适应生存下来。老挝是一个传统的社会,他们能生活下去,泰国是一个半资本主义社会,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社会,他也能生存下来,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国家,瑶族在那里也照样能生存,瑶民照样能成为企业经理。
徐:我也觉得瑶族的生命力特别强。我到法国去考察法国的瑶族,很有感触。在老挝的时候他们是刀耕火种,去法国前到泰国做难民也只不过是一两年,然后再到法国,从刀耕火种的状态进入现代产业中,完全是跨世纪的,不是一般的跨世纪,而是跨时代了,跨社会发展阶段。如李高宝,他已经做到法国空中客车飞机制造机仓里的雷达,最高级的雷达,瑶族文化就是这样一种文化,这样一种生存能力,所以我觉得他生命力特强。
张:是呀,他既要保持自己的特性,但他又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生存策略,这个特点其他少数民族也有,在瑶族身上表现更强烈一点。乔健先生那本书叫《漂泊中的永恒》,说得很到位,他既漂泊,不断迁徙,但是这个过程又包括有永恒的东西。
徐:他们的传统文化保留得非常好,到法国可以看到他们自己的民族服饰,他们自己的民族节日,这在当地都已经产生很大影响了,但是他们又能学习这些地方的现代工业文明文化。从瑶族的宗教一直到现在正在做的《瑶族通史》是一个系列,从您这样一个瑶族研究系列历程可以看得出来,您的瑶族研究是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之上,您一开始就用人类学的田野方法来进行整合。
张:19861月瑶学会第一次研讨会起,1988年一次,1990年一次,1992年一次,1993年在泰国那一次是国际上的,1996年在桂林开的也是国际会议,在每一次会议上我都强调这一点,从事瑶族研究的人要具有较开阔的视野。一定要把民族学、人类学的方法结合进来。研究瑶族还要研究其他民族,进行比较研究,才能看得更清楚。如果你不是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具有较开阔的视野,孤立起来研究,那是没有前途的。
徐:我觉得您领导做的瑶族研究,相比某些人做的其他的研究来说,没有哗众取宠的感觉。炒作的东西我觉得不是实事求是的,对学问无益。这个问题谈到这。下面我想请您谈谈您经历中比较重要的一些事情。您做了多年的瑶学会的会长,从哪一年开始做起?
张:瑶学会198412月成立,当时叫做瑶族研究会,我是第一常务副会长,会长是黄钰,但具体工作是我做。1988年,在金秀开会的时候就正式当选为会长,一直做到现在,打算今年开会换届。
徐:15年了,您为瑶学会的发展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我想请您给我们大家谈谈您的体验吧。
张:瑶学会成立时的宗旨是:开展瑶族研究,繁荣学术,促进瑶族地区的改革开放、经济与社会发展。第一,促进研究。1984年学会成立,在南宁饭店开第一次研讨会,以后每两年一次研讨会。此外,我们还跟国外的一个国际瑶族研究会联系密切,参与他们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
徐:您现在还是国际瑶学会的执行副主席?
张:没有换,国际瑶学会1986年在香港开,1988年在湖南郴州开,1990年在法国开,1993年在泰国开,1994年在云南开,1996年在桂林开,1997年在越南开。除了召开这些会议开展研究以外,还把每次会议的文章出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徐新建 徐杰舜]走向人类学
下一条: ·[乔健 徐杰舜]漂泊中的永恒与永恒的漂泊
   相关链接
·[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
·[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
·[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潘宝]遗产人类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
·[周大鸣]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杨庭硕] 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