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王建民]艺术人类学理论范式的转换
  作者:王建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0-26 | 点击数:15657
 

  二

  范式是在其中包含着许多小理论的大理论。在人类学研究中, 伴随着田野调查的深入和更多个案的发现, 人们的分析越来越精细,出现理论的内卷化现象。当小理论不再具有普适的或者世界的意义之时, 在许多学者墨守陈说或进行狡辩, 继续理论内卷化的同时,有创意的理论家则力求对原有的理论进行修正和调整。旧有理论范式在小理论层面的纰漏逐渐累积, 让原有的理论范式越来越缺乏解释力, 人们对这些范式越来越没有信心, 最终可能会导致某种理论范式的倾覆; 而那些建设性的修正和调整则可能作为某一新的理论范式的一部分, 在具有颠覆性的新范式提出之时被采借或合并到新范式之中。

  例如, 在艺术人类学研究中, 结构- 功能主义人类学家弗思就曾经提出艺术人类学应当关注艺术作品内隐的意义、非西方艺术随着艺术家的创新和外界刺激将会发生变迁、传统艺术与旅游艺术的关系、商业因素导致大批量的模仿对本土意义的变化产生某种影响、族群认同会在外界强势影响下强化、非西方艺术与权力观念有关等超出时代的见解。12这些理论显然对以后的理论创新有启发性的作用。

  古典进化论强调文化复杂性随着时间发展而增强, 传播论则强调人类的发明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尽管他们提出了彼此对立的不同解释, 但这两种范式都关注文化是如何变迁的, 都是社会变迁理论的一部分。人们把这种强调时间轴上事物之间的联系观念归类为历时性的观点。在克虏伯的理论、新进化论、行为中心研究、过程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研究中, 也都相对动态化, 可以发现他们对历时性的关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人类学学科以进化论为主要范式, 进化论者以生物进化论和社会进化论为基础, 根据在世界各地以不同形式搜集的历史资料, 将人类社会按照高低等级排列, 把西方文明放在最高点, 非西方小规模社会放在低点。非西方被看成是西方的过去, 历史的残余。进化论者通常认为人类心理是普遍一致的、经历的发展路线也是一致的,文化之间呈现的差异源于它们位于不同的文化发展阶段。在心理一致、路线一致的基础上进行高低等级排序, 更进一步地确立了西方的“先进”地位。而在艺术的研究中, 则将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视为艺术发展的最高顶峰, 而不同的非西方艺术则是这种艺术的雏形或者是拙劣形式。这种研究受到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 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试图在非西方加深优越感的企图不谋而合。西方把自身和非西方划分开来, 这就把非西方对与西方来说无法解释的神秘置于一种安全的类别划分当中, 通过对非西方的想象逐渐实现对非西方的操控, 也就是对危险或威胁的操控, 实现西方自身的安全, 建立和保持其优越感。有意或无意地被这种主导意识形态控制的人类学, 加强了西方的安全感和优越感。

  与历时性观点不同, 共时性观点强调同一时间存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采用了相对静态的观点来观察社会。这种理论范式的倾向性是在宏大历史演进话语失宠后人类学的选择, 也与对殖民当局对殖民地深入了解和有效统治的需要有关。历史特殊论、文化与人格学派、结构主义、结构- 功能主义等理论范式更倾向于在同一时间范围内观察和处理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对共时性意义的强调, 造成了对制度、风俗等形成的过程和能动性的漠视。结构主义的分析偏重于艺术作品中各种元素的排列方式, 结构内部各部分间的关系, 却忽略了事件的连续性或时间因素。

  20 世纪 50 年代末到 60 年代初, 人类学家开始强调对艺术过程和艺术行为的研究,将对艺术的共时性描述转向对过程的研究。更晚近一些产生的互动论、过程论、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摆脱了过去片面强调单一的路向, 而采用了互动的观点。事实上, 这种互动的思路在部分功能主义、阐释人类学和新马克思主义者那里已经得到了阐发。

  对理论范式的认识还可以根据这些范式的主要兴趣点究竟是在作为一个社会单位的社会方面还是在作为某一群体共享的理念、技能和客体的文化方面来分类和进行分析。人类学家们对究竟应当强调个体间的关系和社会制度间的关系, 还是个体占据的社会范畴间的关系不衷一是。

  古典进化论基本上更关注社会的性质,讨论人类社会如何以及为什么随着时间推移而变迁。当这种建立普遍发展规律的兴趣被颠覆之后, 功能学派人类学家转而关注社会是怎样被组织起来的, 注意分析社会的功能,对社会的关注超过了文化。功能学派人类学用对艺术品的分析来阐释社会关系, 把艺术品视为人们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强化社会价值观而精心制作的产物。结构 - 功能主义和行为中心研究、过程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也是如此。

  传播论则更多关注文化, 讨论文化起源与传播, 提出了文化圈等概念。在以后的理论发展中, 尽管某些学说也有很强的社会因素,但历史特殊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女性主义的思潮以及阐释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全都更多地涉及到文化。在对艺术的讨论中, 历史特殊论的文化区理论强调文化特征上的相似, 在博厄斯的《原始艺术》一书中, 对北美印第安、非洲和太平洋岛屿不同族群的雕刻和绘画装饰纹样进行了比较分析, 作为论述原始艺术文化特征的例证, 也说明了不同原始艺术文化区各自的特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人类学网
【本文责编:杨秀】

上一条: ·[巴兆祥] 论明代方志的数量与修志制度
下一条: ·[费孝通]“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
   相关链接
·[郭倩倩]民俗学的理论范式转型·[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礼俗传统与中国艺术研究·[何泠静]艺术人类学视域下明尼苏达州苗族艺术形式的变迁
·方李莉 主编:《写艺术:艺术民族志的研究与书写》·[方李莉]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之路
·[巫达]舞蹈、象征与族群身份表述·[罗伯特·莱顿]西方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四个理论背景
·刘锡诚研究员访谈录·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现实面向
·“非遗”保护与艺术人类学的作为·复旦大学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学科简介
·[周星]艺术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可能性·[方李莉]艺术田野工作方法中的文化思考
·[方李莉]走向田野的艺术人类学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