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杨利慧]全球化、反全球化与中国民间传统的重构
——以大型国产动画片《哪吒传奇》为例
  作者:杨利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25 | 点击数:17233
 
 
 三、《哪吒传奇》重构民间传统的特点
 
上文的分析清楚地表明:民间传统在《哪吒传奇》中的展现和重构与中国当代的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思潮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在此思潮之中,三足金乌与夸父追日神话等诸多民间传统的元素和情节被积极地选择、吸纳并重新建构,以达到抵御外国动画影响的目的。从制片方以及相关报道和评论的话语中可以发现这一吸纳和重构的一个根本特点:在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语境中,民间传统依然被视为面对外来压力以重新确立民族文化根基、弘扬民族传统美德、重建民族自我认同的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
由此来看,中国的民间传统不一定如许多民俗学者担心的那样,会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逐渐萎缩并走向衰亡。事实上,全球化可能遭遇多样化的“地方回应”(local responses),甚至可能刺激和引发民间传统复兴的浪潮。《哪吒传奇》的拍摄及其对民间传统的运用和重建,即显示出了这一点;目前中国大陆民俗旅游的盛行、传统节日放假以及如火如荼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也都或多或少与全球化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关。
这一重构体现出的特点不禁令人联想起一个多世纪前发生的相似一幕: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政府在外事交涉和国际交兵中节节失败,形成了民族、国家的危机局势。有识之士(包括部分的政府官员)觉得非参照欧美国家情形,改革某些固有制度,大力开通民智等,不足以抵御敌人,保护自己,”于是促成了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以及现代民俗学学科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亲身参与者、中国民俗学的重要奠基人钟敬文认为,新文化运动具有民族性、民主性与科学性等性质,其民族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民俗文化(民众语言、口头文艺、通俗文学、风俗习尚等)被视为民族特性的体现,它“广泛地存在、流传于民族众多成员中”,“体现着民族社会生活及其多数成员的思想、感情和创造能力”,而“新的文学创作不能离开民族广大成员的民间文艺传统的哺育”;第二,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们抱有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尊意识。[9]P488-538
然而,很难由此简单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重新回到了原点。与本文所分析的当代中国发生的民间传统的复兴相比,二者的一个共同之处在于:面对外国力量的压迫,民族内部(尤其是知识分子中间)感觉到了生存与认同上的危机,于是力图通过挖掘、弘扬民间传统,提高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素质,寻找或重新确立民族文化的根基、树立或重建民族的自我认同。不过,二者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例如五四时期民俗学的兴起,还负担着“反正统”与改造“国民性”的任务,具有“民主性”的性质。“要想使民族自强,就必须要从精神文化上对传统的国民性进行改造;要想改造国民性,就必须把束缚国民、其中首先是知识分子头脑中的一切正统思想彻底消除;要想清除正统思想,又必须清除维护这种正统思想的一切工具——白话文运动、文学运动就此产生。”[10](P257)而这一“民主性”的特点,在当下的民间传统复兴浪潮中,体现并不明显,甚至恰恰相反——许多情况下民间传统的兴盛乃是“民间”与主流话语、资本等多方力量之间“共谋”的结果。[11]
在人类历史上,将民间传统视为确立与巩固民族文化根基、建立民族自我认同的重要文化资源的观点由来已久,利用民间传统来拯救衰微的民族文化、重振民族精神的做法也不鲜见。例如18世纪时,德国深受法国的语言、文学和生活模式的影响,本土传统被打断。为了重拾失落的民族精神,弥合当下与过去的裂缝,思想家赫尔德(Johann Gotterried Herder1744-1803)主张对残存的民间诗歌进行搜集,利用它来接续中断的民族传统,重新恢复民族精神。[12]他的浪漫主义民族主义思想,直接影响了格林兄弟从事民间传统的搜集研究的热情——“他们的民俗学研究直接服务于他们重建德国民族文化、抵御当时的法国威胁的政治目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是贯穿于他们著作中的一条主线”[13](P424)——从而奠定了德国民俗学(现更名为欧洲民族学)的基础。在芬兰,民俗学更是民族主义运动的“孪生兄弟”,为摆脱来自瑞典和俄国的长期殖民影响,芬兰知识分子有意识地利用民俗研究来启迪民族精神,民俗学之父隆诺特(Elias Lönnrot, 1802-1884)将他从不同地方搜集到的民间短歌合并到一起,经过了许多加工整理,编纂成了一部史诗《卡勒瓦拉》,这部经过加工、拼合的史诗,成为了现代芬兰立国的重要根基,它极大地振作了民族精神,确立了芬兰民族统一的语言和文化基础。[13](P424)
在《哪吒传奇》对民间传统进行重构的做法中,我们显然能看到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的深刻印记——民间传说与神话等依然被视为重拾失落的民族传统、拯救衰微的民族文化、弘扬民族传统美德、重振民族精神的疗救之方。不过,比起1819世纪欧洲大陆面对外国压力而激发起的对民间传统的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热情相比,《哪吒传奇》以及与它相类的其他国产动画片对中国民间传统的重新运用和改编,还有一个不同的实用目的:为了与外国动画片争夺国内的消费市场。正如中央电视台动画片部的负责人所说的,“《哪吒传奇》的制作……在衍生产品开发等方面,也将探索一条中国动画产业化发展的新思路。”[17]出版该片的动画图书的出版社社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充分道出了经济利益和市场空间是推动发行者的另一个焦点:“《哪吒传奇》已经再版14次,销售超过了40万套、420多万册,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充分说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这类题材的少儿作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18]这样自觉地将民间传统作为文化商品来赢得国内消费市场的文化营销策略,显然是当下市场经济的产物,是浪漫主义的赫尔德等未曾述及的。
别有意味的是,尽管《哪吒传奇》的拍摄有着与外国动画相抗争的目的,但其中也明显地吸纳了外国影视的影响。例如石矶娘娘的形象令人一望而知是来自迪斯尼动画中的女巫形象;剧中有关恶神力图吸取大地之脉的精华、成为人类永远的统治者的构想,显然也有美国和日本动画的影子;哪吒身边增添了助手小猪熊,也是“小英雄加动物帮手”的典型迪斯尼模式。可见,在制作者的心中,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并非水火不相容,竞争、抵制与吸收、接纳可以并存。杨美惠(Mayfair Mei-hui Yang)在对上海大众传媒的研究中,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在今天中国的大众传媒中正在发生的,不再是‘第三世界文化被锁定在与第一世界的文化帝国主义进行着生死较量’的简单图画,而是更加复杂多样的对外国文化的急切适应、挪用(appropriation)和抵制的过程。”[14]P326)从这个意义上看,有人建议将流行的“反全球化”(anti-globalization)一词改称为“另类全球化”(alternative globalization),也许不无道理,因为前者中蕴涵着“反对全球化”的意思,而事实上,没有人彻底反对全球化,人们反对的只是全球化的某些方面,因此,反全球化不过是全球化运动的一个“特殊形式”(particular version)而已。[15]P186
《哪吒传奇》之后,又有更多的国产动画生产出来。2006年,中国新闻出版署作出了新规定:晚上5点至8点的黄金时段禁止播放国外动画片。这一保护国产动画的举措一时引发了巨大的争议。目前,对外国动画的借鉴、吸纳和抵御、竞争依然继续,对传统文化素材的吸取和重构也仍然被认为是国产动画的根基之所在。这又将为中国民间传统的传承和变迁带来怎样的影响?民间传统又将在这一过程中负载何种功能和角色?动画片作为一种不同于口语的媒介形式,将为民间传统的传播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当下摆在中国民俗学者面前的新课题,需要我们继续进行敏锐的观察和细致的分析。
(原文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彭牧]医生的身体:中医知识的“体现”与多样性
下一条: ·[刘铁梁]传统乡村社会中家庭的权益与地位
   相关链接
·[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佟兆岁]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
·[郭永平 贾璐璐]全球在地化与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张淇源]跨媒介的民间传统
·[张淇源]主体互动视角下的民间传统新诠与习得· [姚慧]何以“原生态”? ——对全球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思
·[孙发成]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中的“隐性知识”及其当代转化·邀请函|“传承&创新”缙云首届民间传统手工编织大赛 ·手工编织创意赛公告
·[岛村恭则]“民俗学”是什么·[萧放]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节日走向
·[赵萱]全球流动视野下的民族国家转型·[刘麟]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成长”与“自由”
·抢救民间传统生活的“活化石”·[谢开来]全球化与民俗化背景下的中国动画对民间故事的一次再发掘
·[张多]他乡的中秋:全球化时代的中秋与个体·[曹南来]旅法华人移民基督教:叠合网络与社群委身
·[石维刚]全球化语境湘西苗族巴代文化的生存展望·[毛炜玮]介于多者之间的现代性
·[张帆]文明及其反思:马林诺斯基、《自由与文明》与费孝通先生·[孙亮亮 董立]藏彝走廊民间传统体育传承与变迁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