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施爱东]民间文学的学“术”问题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2-05-13 | 点击数:21511
 

  四  重复“解题”的意义

  接着我们会问:既然常规研究都是“解应用题”,“解题”之前已经有了结论,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必要一再重复“解题”呢?常规研究的必要性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确认理论和夯实研究纲领的必要

  在科学观念史上,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认为,理论是存在于事实中间的恒常关系,是通过观察和经验“发现”和“确证”的。但是,近现代的科学发展逐渐让我们认识到,所有的理论都是相对的,具有“发明”的特征:真理没有永恒,科学只是一个向着真理无限接近的过程;理论无法确证,只能通过不断修订和完善,由学科共同体给予“确认”。确证和确认的差别在于,确证是一锤定音,而确认则是一个反复验证、修订,不断趋于完善和体系化,或者最终可能被阐释性更强的新理论所取代的动态过程。所以,我们的每一次“解题”,都是理论确认过程中的一环,是由假说向着真理不断逼近的一种认识活动。

  科学研究是一项高度竞争的事业。不同的假说在提出之后,就进入了抢占拥趸的漫长角力之战。理论不仅是“发明”的,而且是“追认”的。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所有理论在刚刚被提出的时候,都只是假说。假说必须得到学科共同体成员的承认和应用,只有当假说被应用于一个又一个同类个案且被证明有效之后,它才会被逐渐当作理论接受。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理论还有文化语境的差别。一个在始发地得到确认的理论,当它“旅行”到另一文化语境之后,还得有一个在地化的过程,需要重新修订和再确认。理论的“旅行”是不断丰富,反复、漫长的过程。

  确认理论的过程,还可以用英国科学哲学家伊姆雷·拉卡托斯(Imre Lakatos)的“科学研究纲领”来加以说明。拉卡托斯认为,科学增长是由可持续操作的、以连续性为特点的研究纲领构成的。研究纲领主要包括硬核、保护带以及作为方法论的启发法三个方面。无论哪一个方面都不是一次成形的,需要通过反复的正面启发法进行“证认”尤其是保护带,“这一辅助假说保护带,必须在检验中首当其冲,调整、再调整、甚至全部被替换,以保卫因而硬化了的内核”。一套研究纲领的确认过程,是一系列艰苦而漫长的具体研究。“纲领的最初形式甚至可能只‘适应’于不存在的‘理想的’情况,它可能要用几十年的理论研究才能达到最初的新颖事实,并且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达到有趣的可检验的研究纲领的形式。”

  (二)扩展知识的必要

  常规研究不是为了揭示世界的新奥秘,而是借助不同的具体个案,不断验证已知理论,作出一些适应性调整,通过反复的验证和调适,不断强调这些理论的真理性特质,从而将之固定为一种认知图式。正是我们的“微创造性”工作,支撑和证明了前辈学者的创造性工作。也正是出于这种目的,一些教授(尤其是博士生导师)会强制自己的研究生反复引证其学术成果,将其理论、观点广泛应用到相关领域和个案研究当中。这一方面是为了扩大其理论、观点的引用率和知名度,另一方面是试图强化其理论、观点的适用性和真理性。

  科学社会学奠基人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指出:“科学的制度性目标是扩展被证实了的知识。……科学的惯例具有其方法论上的存在理由,但它们之所以是必须的,不只是因为它们在方法上是有效的,还因为它们被认为是正确的和有益的,它们是技术上的规定,也是道德上的规定。”也就是说,将那些已经被证实的理论应用于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领域,提高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水平、改造能力,既是科学的制度性要求,也是科学事业的技术规定、道德规定。

  这种知识扩展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内涵扩展。理论是抽象的,只有回到具体实践才能体现其意义。从抽象到具体的回归是科学研究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每一次回归都是理论内涵的具体化、多样化、丰富化过程。将理论应用于每一个具体案例,都可能衍生出一些更生动、更现实的扩展内涵。二是外延扩展。越是宏大的理论,越是拥有广阔的适用范围。将一个学科的理论应用于其他学科,通过对理论的适应性调校,可以极大地拓展理论的解释效力。比如我们可以尝试用口头诗学理论分析《诗经》或者李白的诗歌创作,用史诗结构来解释当代文化中的文化造神现象,用故事形态学理论来解释谣言传播中移花接木的变异现象,等等。

  (三)学术能力的训练要求

  当一种理论被反复确认,并且为学科共同体成员所熟知之后,如果再也没有修订和完善的必要,基于该理论的“解题”活动就会逐渐显得过时,再也无法向学科共同体提供新的信息,据该理论写出的论文就会很难再发表。所以,过时并不一定意味着错误或失效,有时候恰恰是因为理论被所有学科共同体成员所熟悉,转化成了众所周知的“理论常识”。典型者如弗雷泽的交感巫术理论,今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关论文很难发表不是因为这一理论被证伪,恰恰是因为这一理论已经化作常识,不再具有新鲜感。

  那些已经被确认的理论虽然暂时失去了知识扩展的生长活力,但是由于已思考成熟、研究范本较多、操作程式稳定、解释效果显著,正适合拿来作为研究生培养的“解题”训练,用以培养他们利用学科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一般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可以鼓励研究生将本学科理论应用于家乡民俗现象的研究,回应当代社会文化中的热点话题,或者转换视角,用以解释一些新兴文化现象如电子游戏、神话段子、网红口头表演等。

  (四)从常规“解题”活动中发现反常,孕育革命

  一种过时的理论,只要还没有被更新的理论所取代,一般来说就还是有效的。但如果有一个替代性或者颠覆性的理论逐渐成为学科主流,也就意味着旧的理论逐渐失效。口头诗学理论兴起之后,曾经流行一时的史诗“历史叙事说”也就自然被淘汰了。比如朝戈金在对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的分析中发现:“这里的句式的构造,还体现出了蒙古史诗诗法中的另一个特点,即根据韵律的需要安排一些河流山川的名称。谁要是希望考证出这里的‘额木尼格河’和‘杭嘎拉河’在什么地方,他多半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学术革命不是凭空产生的,学术革命的需求恰恰源自旧理论的失效。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用旧理论的眼光去看待新事物,或者使用旧的“解题”方法遭遇失败之后,才有作出新猜想或提出新假说的需要。口头诗学理论的产生,就是因为传统的古典学无法解决年深月久的荷马问题,“学术探索走进了死胡同,长久地徘徊不前”,从而刺激米尔·帕里(Milman Parry)走向田野,寻找新的“解题”思路。

  五  理论建设是一种认识活动

  理论建设一直被认为是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关键瓶颈。周作人早在民俗学创建之初就感叹这门学科没有自己的学说(理论):“民俗学——这是否能成为独立的一门学问,似乎本来就有点问题,其中所包含的三大部门,现今好做的只是搜集排比这些工作,等到论究其意义,归结到一种学说的时候,便侵入别的学科的范围……民俗学的价值是无可疑的,但是它之能否成为一种专门之学则颇有人怀疑,所以将来或真要降格,改称为民俗志,也未可知罢。”江绍原后来淡出民俗学界,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民间文学、民俗学界因理论“饥渴”而造成的泛理论崇拜,不仅没能有效地促进学科发展,反而成为学科建设的认知障碍。有一些基本常识我们一定要明白:学术畅想和学术主张不是理论建设,不成逻辑体系的看法不是理论建设,学术权威的指导意见不是理论建设,制作术语拼盘不是理论建设。

  理论是基于假说和论证、能够经受实践检验、最终受到学科共同体多数成员认可的知识体系。而且这种认可只能来自学科共同体,而不能仅仅来自理论提出者的学生、部属,更不能来自社会公众。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伪命题往往比真命题更受市场欢迎,因为伪命题迎合了多数人的经验认知图式。以食品谣言为例,身体排毒理论、以形补形理论、素食养生理论,在社会上大行其道,不仅被人奉若圭臬,而且被许多大爷大妈“确认过眼神”,“得到实践检验”。

  科学哲学将科学认识区分为经验认识和理论认识两个层次。一般来说,对于现象的描述、概括、归纳、分类等可以归入经验认识层次,对于现象的解释、现象间关系的假说、由此及彼的逻辑推演等可以归入理论认识层次。所以,理论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从可观测的现象和已有的理论出发,经由合乎逻辑的推理论证得出的关于世界存在及运行方式的认知图式。理论是能够用来解释和说明所有同类现象的一般模式,是对事物存在规律的认识。

  理论建设一直被认为是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关键瓶颈。周作人早在民俗学创建之初就感叹这门学科没有自己的学说(理论):“民俗学——这是否能成为独立的一门学问,似乎本来就有点问题,其中所包含的三大部门,现今好做的只是搜集排比这些工作,等到论究其意义,归结到一种学说的时候,便侵入别的学科的范围……民俗学的价值是无可疑的,但是它之能否成为一种专门之学则颇有人怀疑,所以将来或真要降格,改称为民俗志,也未可知罢。”江绍原后来淡出民俗学界,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民间文学、民俗学界因理论“饥渴”而造成的泛理论崇拜,不仅没能有效地促进学科发展,反而成为学科建设的认知障碍。有一些基本常识我们一定要明白:学术畅想和学术主张不是理论建设,不成逻辑体系的看法不是理论建设,学术权威的指导意见不是理论建设,制作术语拼盘不是理论建设。

  理论是基于假说和论证、能够经受实践检验、最终受到学科共同体多数成员认可的知识体系。而且这种认可只能来自学科共同体,而不能仅仅来自理论提出者的学生、部属,更不能来自社会公众。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伪命题往往比真命题更受市场欢迎,因为伪命题迎合了多数人的经验认知图式。以食品谣言为例,身体排毒理论、以形补形理论、素食养生理论,在社会上大行其道,不仅被人奉若圭臬,而且被许多大爷大妈“确认过眼神”,“得到实践检验”。

  科学哲学将科学认识区分为经验认识和理论认识两个层次。一般来说,对于现象的描述、概括、归纳、分类等可以归入经验认识层次,对于现象的解释、现象间关系的假说、由此及彼的逻辑推演等可以归入理论认识层次。所以,理论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从可观测的现象和已有的理论出发,经由合乎逻辑的推理论证得出的关于世界存在及运行方式的认知图式。理论是能够用来解释和说明所有同类现象的一般模式,是对事物存在规律的认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康丽]从性别麻烦到范式变革:中国女性主义民俗学的建设
下一条: ·[李向振]面向“民众的知识”和知识生产的现代民俗学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研究的民族融合意识与传播研究范式
·[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
·[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
·[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