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关键词与术语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关键词与术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译者:张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04-26 | 点击数:32477
 

   和平与安全

  和平与安全(peace and security)——包括免于冲突、歧视和一切形式的暴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要满足这些必要条件,须尊重人权,具备有效的司法制度、包容性的政治进程和适当的预防和解决冲突制度。和平与安全还有赖于地方民众公平地获得和控制自然资源,以及在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或排斥的情况下确保土地使用权和权利。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观念表述和表现形式都以缔造和平与建设和平为核心,并促进对话与相互理解。保护活动本身能够促进和平的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这类保护活动使得各社区、缔约国和所有发展行动方能够通过探求与文化相关的途径去实现包容性参与、和平共处、预防或解决争端以及可持续的安全与和平建设。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都以促进和平为核心。由松迪亚塔·凯塔(Soundiata Keita)于1236年制定的马里《曼德宪章》(the Manden Charter,马里帝国的宪法)就是一个例证。作为世界上最早的人权宪章之一,该《宪章》倡导了诸如多样性中的社会和平、人的不可侵犯性、废除拉齐亚奴隶制、言论和贸易自由等价值观。自诞生以来,该《宪章》一直以口头方式传承,其语词和与之相关的仪式也为马林凯人(the Malinke people)所珍视。地方和国家当局,特别是传统主管部门,每年都在马里的康加巴村(Kangaba)组织历史性的集会纪念仪式,他们将《宪章》视为法律的一个源泉和爱心、和平与友爱的一种传递。在世界各地,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都致力于促进和保护和平的价值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预防或解决争端。对话、解决冲突与和解的地方社会实践在全球社会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应对特定的社会和环境背景,帮助调节共享空间和自然资源的使用,以及使人们能够和平共处,几个世纪以来创建的这类系统,可能是非正式的,也可能是精心设计的。例如,在西班牙半干旱的穆尔西亚(Murcia)和巴伦西亚(Valencia)地区,农民寻求社区法庭来解决有关用水分配和灌溉系统管理的争端,这事关种植当地之所以闻名的蔬菜、水果和花卉的根本。穆尔西亚平原智者理事会和巴伦西亚平原水务法庭每周四举行会议,作出被公认为公道和明智的裁定,具有与其他任何民事法庭同等的法律效力。法庭的成员皆为农民,通过民主选举或抽签选出,他们依靠自己对农业、灌溉和当地习俗的了解来仲裁相互竞争的主张。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的持续存续力,对于社区通过以相关民众所能接受的包容性方式来预防和解决冲突,从而有能力维护和平与安全而言,可谓重中之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促进恢复和平与安全。例如,和平与和解的仪式具有恢复双方之间和平的社会力量,无论双方是个人、家庭还是社区。和平仪式可以象征性地用于传达对非暴力的承诺,并转变关系。这类仪式有助于人们相互联系,使他们能够超越误解、敌对、仇恨和暴力。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实现持久和平与安全的一种方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保护活动如果具有包容性,则是凝聚社区、群体和个人,包括原住民、(迁入和迁出的)移民、难民、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残疾人和边缘化群体成员的有力杠杆。非物质遗产保护活动有助于民主治理和尊重人权,促进和平与安全因素的出现,如分享和传承深深植根的共同价值观,增强集体认同感和自尊感,以及为创造性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冲突后局势下的保护活动还能将各方通过重建项目团结在一起,分享共同的记忆;通过文化间对话(intercultural dialogue)和尊重活态遗产实践的文化多样性而促进和解,从而构成恢复社会和平与安全的有效的且可持续的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基金项目]本译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口头传统研究中心自主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政策研究”(项目编号:ICH202001/OTRC-IEL)的延伸性成果。
 
  *原文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工具包”系列小手册之一,译自UNESCO,“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it of 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aris: UNESCO, 2015. 英文版和其他多种语言版本可从教科文组织数字图书馆获取:https://unesdoc.unesco.org/。本文中译已获得教科文组织2003年《公约》秘书处授权。
  
 
(译文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1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
下一条: ·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性别*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