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沈玉婵]从《长生宴》到《神话与史诗》
——杜梅齐尔的东方神话研究
  作者:沈玉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11-10 | 点击数:7522
 

三、《神话与史诗》与《摩诃婆罗多》:史诗是转换的神话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通过对印欧史诗的研究,杜梅齐尔发现三功能也存在于印欧史诗中,他摆脱了社会学方法的影响,开始转向对印欧神话、史诗内部结构的比较研究。借助对《摩诃婆罗多》的研究,杜梅齐尔将“结构”这个更稳定、更能表现实质的概念引入“三功能”学说,将“比较”与“结构”结合起来,“三功能”学说臻于成熟。

  1968年,杜梅齐尔出版《神话与史诗(第一卷)———印欧史诗中的三功能意识形态》(Mythe etépopée I,L’Idéologie des trois fonctions dans lesépopées des peuples indo-européens)。这部著作共四章,其中第一章是对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比较研究与深入解析,指出史诗就是转换的神话;第二章的研究对象是罗马早期历史与神话的关系,杜梅齐尔认为罗马人把印欧神话历史化;第三章的研究对象是奥赛梯人的纳尔特史诗,杜梅齐尔依据其本人所收集的纳尔特史诗和传说,证明了奥塞梯人也有着类似等级制的三分式的社会结构;第四章的研究对象被杜梅齐尔称为“小史诗”(Epica minora),包括帕里斯的誓言(jugement de Paris)、武士的三重罪(sins de guerrier)、三个玛查斯(Machas)等存在的三功能结构。

  杜梅齐尔的《摩诃婆罗多》研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史诗是如何产生的,这是他在探索《吠陀》与《摩诃婆罗多》、《伽萨》与《阿维斯塔》后经、《帕拉维文书》与《列王纪》之间的相互关系时,遭遇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即史诗“起源史”的问题。通过对《摩诃婆罗多》的比较研究与深入解析,他发现《摩诃婆罗多》中英雄与吠陀神话或前吠陀神话的诸神在功能上的相似性,进而明确了史诗与神话在结构上(Structure)具有一致性。据此他得出结论:《摩诃婆罗多》的核心不在于它是对古老社会制度史诗化的、戏剧化的转换,史诗就是转换的神话。

  杜梅齐尔从维康德的研究中得到启发,他提出:般度五子是吠陀或前吠陀神话中五位重要神祇的转换,史诗中的其他人物也是吠陀或前吠陀神话中神祇的转换,这是毋庸置疑的。基于这种观点,杜梅齐尔研究了如毗湿摩、持国、维度罗、黑公主、难敌等史诗人物,探索神话中的三功能在史诗中如何转换并得以表现的方法。

  以般度五子-黑公主一妻多夫的婚姻关系为例,杜梅齐尔从史诗中的人物入手,通过分析史诗人物的性格特征、行为及对应的转世神,挖掘般度五子-黑公主夫妻关系中所隐藏的三功能结构。杜梅齐尔认为《摩诃婆罗多》中般度五子与黑公主的结合,实际上就是五子所代表的三种功能与吉祥天女(女神)的结合。三种功能在女神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上都有所体现,三种功能集中于同一位女神,但功能仍然是明确而清晰的,并未混合:作为母亲哺育和抚养(第三功能)、善战且是战士们的保护者(第二功能)、纯洁和神圣的(第一功能)。杜梅齐尔认为大多数的功能并合涉及到女性神祇,这类集合了三种功能的女神最初只表现某一种功能(多数是第三功能),但后来因为突破了等级的限制,同时承担起三种功能。

  杜梅齐尔对《摩诃婆罗多》的分析和研究从确立史诗人物与吠陀诸神的对应关系入手,通过大量的细节比较,寻找史诗中的英雄与吠陀诸神的联系。《摩诃婆罗多》中的人物或是天神的孩子,或是天神的化身,史诗人物相继登场,天神的化身在大地上按照人间的方式行事,演绎着天国中的众神之事。《摩诃婆罗多》的主体故事与天神化身下凡的传说交织在一起。在《初篇》第58~61章中,阿修罗战败后转生为各种人和动物,其中一些横行不法、为害众生,于是梵天安排众天神化身下凡铲除阿修罗,俱卢族一方的将士大多数是阿修罗和罗刹转生,而般度族一方的英雄则是众天神化身下凡,因此,婆罗多族的大战实质就是神魔之间的战争。

  婆罗多族大战最重要的一场战役就是俱卢之野之战,这也是《摩诃婆罗多》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和情节的高潮所在。般度族和俱卢族双方共投入十八支大军的兵力,印度全境几乎所有的王国都被卷入这场战争;双方血战十八天,俱卢之野血流成河,般度族和俱卢族的十八支大军损失惨重、毁灭殆尽;般度族将士剩下七人,俱卢族将士只剩下三人。那么,俱卢之野之战又是由哪个神话转换而来的呢?杜梅齐尔认为,《摩诃婆罗多》中关于神魔化身转生的神话,其实质是铺垫和序幕;婆罗多族的大战,特别是俱卢之野之战,其实质就是关于世界的毁灭;般度族获得胜利,坚战获得统治权,其实质就是世界的重生。杜梅齐尔比较了琐罗亚斯德教神话中阿胡拉·马兹达与阿赫里曼的大战、古斯堪的纳维亚神话中的诸神黄昏与《摩诃婆罗多》中的俱卢之野之战,认为这三场末世之战具有相似的结构,《摩诃婆罗多》就是以“史诗来表现末世危机”,实质就是一个末世神话:善恶力量的争斗、大火或洪水摧毁世界、新世界的复苏。《摩诃婆罗多》描述的就是世界的终结,整个宇宙时代的终结,一个时代(yuga)的结束。杜梅齐尔指出,虽然在《吠陀》中并没有发现明显的末世神话和末世论思想,但这并不能证明古代印度不存在末世神话,既然伊朗人、古斯堪的纳维亚人中都保留着类似的神话,那么极有可能这种末世神话、末世论的宇宙观属于印欧人的古老的雅利安传统,也就是说,《摩诃婆罗多》保留了《吠陀》之前的末世神话和末世论思想。

  杜氏的史诗研究本质上仍然是神话学的,但他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为史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内部结构出发,重新审视神话与史诗的关系,重新思考在史诗的形成过程中,神话以何种方式参与其中的问题。杜梅齐尔对《摩诃婆罗多》的研究结论,为“三功能”理论提供了更多的材料支撑,更为重要的是,杜梅齐尔在《摩诃婆罗多》的研究中发现了“结构”的重要价值。“结构”一词给理论增添了“属类转换”特质,印欧人的神话、社会制度、史诗、小说、历史、思维模式全部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因为从内部结构上来看,它们都是相通的,“三功能”结构存在于印欧人的一切社会生活中,它打破了体裁、属类之间的界限。比较的方法与内部结构的研究相结合,为杜梅齐尔的“三功能”理论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方法论体系,“三功能”理论自此正式形成,并成为杜梅齐尔最具价值和影响力的学术思想。

四、结语

  回顾杜梅齐尔的学术生涯,东方神话研究贯穿始终。杜梅齐尔的早期研究实质上是对19世纪比较语言学和比较神话学的修正,印欧神话的比较研究依赖于对印度神话特别是吠咜神话的理解和分析。而“三功能”学说从萌芽到成熟,与东方神话更是密不可分,从吠陀万神殿诞生的“三功能”学说,借助对琐罗亚斯德教神话与《摩诃婆罗多》的研究而逐渐完善。

  杜梅齐尔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打开古代印欧文明大门的钥匙,而在这扇大门背后,是枝节丛生的原始印欧诸民族、数量庞大的古代印欧万神殿,以及形形色色、百态众生、纷繁复杂、无章可循的原始印欧民族的神话传说、英雄史诗等。“三功能”学说正是纷纭杂沓的表象下的本质所在,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神话学、宗教学和社会学的发展,在人文科学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杜梅齐尔的学术研究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理解西方神话理论与东方神话的关系,如何看待东方神话在神话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在以往的研究中,西方神话理论通常是在西方的学术话语中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东方神话仅仅被当作西方神话学的附属和脚注。而杜梅齐尔的研究则恰恰相反,东方神话始终是其学术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石和组成部分,为“三功能”学说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文刊载于《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高丙中]发现“民”的主体性与民间文学的人民性
下一条: ·[王尧]民间传说研究七十年
   相关链接
·[谭佳]悖论式嫁接:比较神话学在晚清的出现·[张开焱]比较神话学视野中中国古代创世神话的类型确认
·[沈玉婵]三功能结构与三分式意识形态·“比较神话学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