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跨境民族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跨境民族研究

[彭兆荣]论“跨境民族”的边界范畴
  作者:彭兆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09 | 点击数:7576
 

  事实上在东南亚的广大区域中,同时存在着无政府主义的历史,并自主地发生作用,比如佐米亚(Zomia)这样一个新近“被制造”出来的政治地理学的空间区域概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现代国家交错的广大“跨境地区”生活着大量少数民族,他们还历史惯习性地过着“无政府主义”的生活:佐米亚横跨从越南中部高地到印度东南部广大地区,主要地处在海拔300米以上,包括5个国家: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和缅甸,以及我国的四个省区:云南、贵州、广西和部分四川地区,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人口有1亿,主要是少数民族。他们迄今并未完全被纳入现代民族国家的体系之中,基本上处于“自我管理”的状态,形成了所谓“逃避统治的艺术”。无论这样的描述是否完全符合真实,至少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同,国家权力、势力进入到“边境-边疆-边陲-边远”地区的情形并不一样,所以佐米亚的“想象性”究竟有多大,值得质疑。但这些地区真实地存在着“族群共同体”和“逃避国家的艺术”却是“家园遗产”的有机部分。

  以中国与越南为例。古之时,越南作为中国的藩属国,深受华夏文明的影响。越南的许多古迹、古建筑、古文献中可以见到大量的与中华文化有关的东西:文字、雕刻、绘画、装潢、戏剧、节庆、建筑风格等;他们在吸纳中华文化的同时,又加入越南传统的元素。即使是在现在,在越南的各个地方都可以看到大量汉字的遗留。古老的亭台楼阁除了镌刻着汉字以外,还有大量的汉民族的文化因子,如龙凤图案、十二生肖,差异只在些微之间。比如越南的十二生肖中有十一个与中国相同,惟是越南的猫和中国的兔不同。法国的八十六年的殖民统治和美国的三十年占领,使越南这个国家长期处于殖民状态和战争状态。历史上中越之间也发生过不少磕碰,战战和和,和多战少,尤其到了近代,两国之间的关系或亲或疏,或近或远,或和或战。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引起英国学者安德森·本尼迪克特的关注,他发现,作祟的正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根源——民族主义。他便以此为契机,写下了《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播散》。

  2008-2009年,笔者曾经带领一个研究团队在100年前法国人在中越两国之间修建的滇越铁路线上头尾跑了两年,中越边境的河口也是我们侧重之地。在这个边境小镇上,我们发现了极有意思的现象:互市互灌。两国边境的人民自古有边贸传统,其势形如两口水池,互通互灌。中国自古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除了朝贡之外,边贸互市极为普遍。所谓“互市”:“许带方物,官设牙行玘贸易,谓之互市。”由是可知,互市包括官方、民间的交流贸易。在中越边境上,两国民间的贸易互通有无,其势如开闸通泻。“海关”只是代表国家的“闸门”,而民间边贸形同流水,趋势而动。在越南小商品市场,几乎都是来自中国的商品。MADE IN CHINA成为越南市场的标志。而越南水果,比如越南的荔枝比中国的要早熟,那一时节,一车车的越南荔枝堆在公路桥上,仿佛喉管被堵塞。

  “境”与“非境”。按照一般的理解,“跨境”指两国边境相邻、接壤地带,尤以现代国家的“界碑”为界限,以强调国与国的边境关系。曾几何时,毛泽东与胡志明时代曾经流行一首越南歌:“越南中国,山连山,水连水,同饮一江水……”河口算得上是这首歌的真实写照。站在河的一边,都可以看到对面的人。“河口”事实上就是一个河流通过的城市;只是河的两岸是两个国家。河堤上竖立着神圣庄严的界碑,不可任意超越。然而,庄严的边界两边,还有另一条边界:文化边界。文化边界无视国家树立的“界碑”,它可以自由任意地“跨越”:一种“非境界”的自由超越。特别是边界两侧的同一个族群,他们自古以来共享着同一种文化。笔者曾经六次造访越南,所到之处皆是似曾相识的文化,仿佛在走亲戚。

  “附件遗产”。跨境民族之“家园遗产”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相互备存附件。国家边界与文化边界是两条不同的线路,它们可以同路,也可以背反。在两国交好时期,文化成为双方示好的纽带,被格外凸显。此时文化表现为同趋现象。在两国交恶时期,文化在边境上可以、可能走民间之路。此时,“国家边界”与“文化边界”发生背离。更有意思的是,一个国家因为特殊原因,导致某些文化遗产受损,甚至消亡;其附件却可以在另外一个国家得以保存,甚至发扬。中越两国跨境民族就常有类似事情。比如我国在“文革”期间,曾经有些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迫中止、中断,恢复时期从越南“复制”回来。反之,“越战”期间,一些民间文化遗产、文物在我国得到了保护,战争结束后再“复制”回去。不过,文化的复制与文件的复制不同,有些文化遗产在“复制”过程中,复制者会根据特定语境进行适当的变形、变化,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人们意识到“家园遗产”成为跨境民族的共同分享的财产时,家园的主人,无论其“境界”在何方,都会致力于保护,因为那些家园遗产是他们的“文化之根。”

(本文原载于《百色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注释从略,详情参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郝国强]“离散”研究的发展脉络及省思
下一条: ·[章立明]人类学视野中的中南半岛山地跨境族群研究
   相关链接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路童越]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新疆各民族共同饮食理念研究
·[李娟]山西北朝多民族服饰文化融合实践·[雷伟平 宋军朋]三官信仰在马来西亚的谱系与文化认同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
·[宣炳善]浙江舞龙类非遗项目的社区空间与文化认同·[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
·[郭永平 贾璐璐]全球在地化与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杜韵红]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刘晓峰]怪异与边界——对唐人小说中边界与秩序的个案分析
·[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于富业 管仲]“我他边界的消失”
·[尹锋超]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咸阳市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承·[王世友 雷军蓉]消费者对民俗体育赛事空间的感知与认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