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张小稳]从地区性的哀思到全民性的欢愉
——寒食节的诠释史研究
  作者:张小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29 | 点击数:3846
 

  五、唐王朝为寒食节注入新的因素

  这时的寒食节,已经不会对人们的身体和生活造成任何的伤害,反而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友情和欢乐,不需要再禁止,需要的是对其重新解释,使它的起源和现在的节俗能够匹配起来,成为统治者和民众都能接受的节日。胸怀广阔的唐王朝一改以往王朝的禁断做法,接纳了这个节日,并为其找到了新的依据,就是“《礼》标纳火之禁,《语》有钻燧之文,所以燮理寒燠,节宣气候。”

  改火是原始先民因为惧怕火精作祟而采取的应对方式,一年一次,改火之日,要灭掉旧火,并用钻木取火的原始方式取得新火。春秋战国时期,又为其注入了去疾病、去兹毒、寿民等内涵。火禁是先民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摸索出来的经验,春天大火星昏见于东方的时候,预示播种季节的到来,播种首先要从烧山焚林开始,在此之前,是不允许烧山焚林的,因而有火禁之制。龙,星,木之位也,春见东方。心为大火,惧火之盛,故为之禁火,也就是农业的耕作周期要与天(大火星)的运行周期一致。以改火、禁火来解释寒食的来源,表达了顺应自然、顺应天意、去疾救民的美好愿望,这是一种能够被广为接受的思想。

  为了传播这一新的理念,唐王朝为寒食节注入了新的习俗,即由政府主持举行盛大的改火仪式,包括禁火、取新火、颁新火三个主要环节。

  禁火就是要在寒食期间,全国上下要灭掉旧火,禁火三日,“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官府还要派人查验,“相传火禁不严,则有风雹之变。社长辈至日就人家以鸡翎掠灶灰,鸡羽稍焦卷则罚香纸钱。有疾及老者不能冷食,就介公庙卜乞小火,吉则燃木炭,取不烟;不吉则死不敢用火。或以食暴日中,或埋食器于羊马粪窖中,其严如此。”尽管这是南宋时人的记载,但也可从中想象唐朝禁烟火的情形。

  取新火一般在清明日的早晨进行,采用原始的钻燧取火方式取得新火,《辇下岁时记》记录了当时宫中取火的情形,“至清明,尚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绢三匹、金碗一口。”取得新火后,由皇帝颁给大臣们,诗人谢观《清明日赐百官新火赋》中这样描述“桐花始发,赐新火于公卿……出禁署而萤分九陌,入人寰而星落千门。”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盛况。

  寒食节的核心内涵——对介子推的哀思被转移到对父母的哀思上,唐玄宗下令,将寒食扫墓定为国家礼制,“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扫礼。……仍编入礼典,永为常式。”

  经过政府的重新诠释和大力提倡,寒食节风靡全国,盛极一时,与元日、上元、中和、上巳、中秋、重阳、冬至,并列为唐代八大节日,且在唐人心中占有特殊地位,王冷然有《寒食篇》云:“天运四时成一年,八节相迎尽可怜。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假期也由玄宗世的四日,逐渐延长至五日,甚至七日。

  六、结语

  从古人对寒食节来源的阐释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寒食节的来源问题开始于两汉时期,终两汉魏晋南北朝之世,一直是子推说,到隋唐时期,出现了禁火、改火说,并且占据主流地位,成为定论。这便是当今学界关于寒食节来源这桩学术公案的来源。

  对于寒食来源阐释的转变,是寒食节自身发展的结果。唐王朝对于寒食节的重新诠释,既是对寒食节自身发展的顺应,又主动为其注入新的因素。首先,在儒家的经典《礼记》《论语》中为寒食节重新寻找依据;其次,为寒食节注入改火、禁火、颁新火的仪式和习俗;第三,将寒食节对介子推的纪念和哀思转移到对自己祖先的追思上。经典依据和对祖先的哀思是儒家思想治国理念的体现,改火仪式则是宣示皇权代天行事的一种方式。寒食节的重新诠释,成为皇权宣示统治合法性、借儒家思想来整合民间社会的一种方式。也正是因为此,寒食节才会被统治者大力提倡。

(本文原载于《民俗研究》2017年第6期。注释从略,详情参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巩宝平]略论汉代节日的基本特征
下一条: ·[宋颖]论节日空间的生成机制
   相关链接
·[马荣良]“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马荣良]虚构与真实
·[马荣良]寒食节的异域渊源·古人如何过清明
·岁首就新 改火以春:山西人年俗中的“旺火”·[侯仰军]端午感念家国情
·[安介生]寒食节缘起与介休乡土地理新论·[裘錫圭]寒食与改火
·[陈泳超]寒食节起因新探·[张勃]介子推传说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张勃]唐代以前寒食节的传播与变迁·[张勃]论官方与民间合力对寒食习俗的影响
·[景圣琪]“改火说”与唐代寒食诗的兴盛 ·[赵建民]千年飘香之寒食“醴酪”
·清明寒食文化节在介子推携母归隐之地绵山开幕·陈连山 施爱东:解读清明文化内涵
·[吴双]清明节前说“寒食”·[刘宗迪]从介子推作《龙蛇歌》谈寒食节的来历
·[侯思孟]中古世纪早期的寒食节·2009山西·介休中国清明(寒食)文化系列活动隆重启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