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献寻踪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献寻踪

[汪宝荣 姚伟 金倩]《洛阳伽蓝记》中的民俗事象英译策略
——以王伊同译本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汪宝荣 姚伟 金倩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2 | 点击数:8169
 

      五、民俗事象英译策略分析

      (一)物质民俗

 

      物质民俗往往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一般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汇,因而构成翻译难题。从表1可见,王伊同在处理物质民俗词语时倾向于异化翻译,即采取音译辅以文内简注的办法,如将“漏刻”、“骑驴酒”、“乌头门”、“步挽车”分别音译为“lou-ke”、“Qi-lǘ jiu”、“Wu-tou Gate”和“bu-wan”,以便保留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接着用文内简注解释民俗事象的指示意义,如将“骑驴酒”和“步挽车”分别注释为“Donkey-riding wine”(一种骑在驴背上喝的酒)和“vehicle drawn manually”(一种手拉车),以便为缺乏背景知识的英语读者扫清认知道路上的障碍。此外,针对相对重要的民俗词汇,译者往往提供详尽的文外注释(尾注),如在“乌头门”译文后注明其形状为“with towers on each side”(门的两侧有高耸的立柱),其高度为“Its height varied from eight to twenty-two Chinese feet”(8—22市尺不等)(Yang 2007:308)。然而,王伊同并非不加区别、“从一而终”地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如他对表1中的“香袋”、“花药”和“悬鼓击之以罢市”就采取了意译法。再者,从译者把“市尺”替换为“英尺”的实例看,王译并不排斥对归化法的运用。

      (二)社会民俗

 

* 严格说来,六斋是制度民俗,但鉴于北魏时期佛教盛行、全民信佛,也可归入节日民俗事象。

      从以上实例可见,王伊同在翻译社会民俗词汇时倾向于交替运用异化(音译或直译加注)和归化手法:如一方面直译或意译“九流百氏”、“白服”和“击鼓”,并用括号内音译(如“jiu-liu-bai-shi”)或简注(如“as an expression of sadness”)为读者进一步解释民俗事象,另一方面也采用归化法,如把佛教斋戒仪式“六斋”归化翻译为“six Fasts”。查《网上词源词典》(http://www.etymonline.com/index.php?term=fast)可知,“fast”出自古英语词“fæsten”,本义为“尤指(但不一定出于宗教义务)自愿戒饮、戒食或戒食某些食物”,可见王译实为归化翻译。“六斋”又称“六斋日”,佛教认为农历每月有六日是“恶日”,信教者应持斋修福。王译在归化之余,仍不忘为英语读者提供必要的文内简注:“Monthly Great”向译本读者解释了这种斋戒仪式颇为“隆重”,且“每月均需进行”。不过,从本文考察的社会民俗实例看,王译本总体上仍倾向于能保留原作原汁原味的异化翻译。

      (三)精神民俗

 

      从表3可见,王伊同在处理精神民俗事象时也倾向于采取异化为主、意译或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例如,他对“桃枝”、“画卵雕薪”采用了意译法,但“桃枝”还辅以文内注释尾注,指出其在中国民间巫术中的迷信功能是“驱鬼避邪”。在处理“洛神”(神话传说中洛水的女神,据传为伏羲之女,“称宓妃,因渡水淹死,成为水神”[夏征农 1999:1391])时将“洛河”直译(即异化翻译)为“the Luo River”,却把“神”归化翻译为“god”(西方文化中的“god”与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并不完全对等),从而生成一个归化、异化杂合的译文。再者,译者把“阴阳”音译为“yin and yang”,然后提供文内注释——“指宇宙中的两种相生相克的力量,中国社会的结构、观念、体系乃至文化均根源于此”,以此帮助英语读者理解这个复杂的中国古代哲学概念。这些译例再次表明,王译总体上倾向于异化翻译,但绝非“从一而终”、有系统地为之,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包括英语中有无大体上对应的词汇(如“神”译为“god”),意译后的译文能否达意(如“画卵”译作“painted eggs”),灵活变通地交替运用归化和异化翻译。此外,从译者为“桃枝”和“阴阳”提供的注释看,王译本确实具有“注释细致严密”的特点。

      (四)语言民俗

 

      王伊同(1980:326)指出:“《伽蓝记》载隐语,此即后世所谓谜也,唯六朝最盛行。” 可见书中收录了不少谜语、民谣、民间故事。王伊同重视保留语言民俗的固有体例,如在翻译洛阳当地的隐语“三三横,两两纵,谁能辨之赐金钟”时,采用四行的形式,并在前两句用“thrice”和“twice”押尾韵,再现了谜语中“纵”与“钟”押尾韵的审美效果。又如,他翻译的民俗流行语“不畏张飞拔刀,唯畏白堕春醪”保留了原句的对仗体例(或谓骈体),不仅形式优美,而且读来琅琅上口。译者这样做显然是为了忠实保留和再现原作的文学魅力。卜正民(Brook 1985:835)认为,《洛阳伽蓝记》是一部“有着巨大魅力的文学作品”。另一位评论者也指出,该书“多用骈文写成,文辞典雅”,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文学杰构”(Leung 1985:103)。译者的文化保留翻译策略还体现在对“阿侬”的处理上:先将其音译为“A-nong”,再加注说明这是“吴方言”称呼语。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徐义强]哈尼族宗教艺术遗产《斯批黑遮》的疾病认知体系探究
下一条: ·[分享会] 百年前的中国音声之美:走近劳弗录音档案
   相关链接
·[韩雷]多维度视角下的文艺民俗学研究·[宣炳善]从民俗事象研究到生活事件研究的方法转换
·[汪宝荣 姚伟]《洛阳伽蓝记》中的民俗事象英译策略·[王新艳]论“村改社区”政策下民居结构变化对民俗事象的影响
·[周俊]苏轼儋州文学创作中的民族民俗事象·[杨金源]民间戏曲作为重建在地社会符号之区域民俗事象研究
·[于晓雨]个人生活史之于民俗学的重要性·[王作栋]对《中国民俗志》县卷本记载百年民俗事象的思考
·[王小块]商丘“火文化”民俗事象研究·刘德龙:山东应尽快建设省民俗文化博物馆
·[李建宗]民俗事象的嬗变与产业的开发·[万建中]中国生养民俗的构成及其文化意蕴
·[白莉/熊寒喁]论民俗事象的文化生态环境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