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元宵节极简史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12 | 点击数:9021
 

  司马光是有名的礼法之士,他的夫人在元宵夜打扮着准备出门看灯,司马光说:“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说:“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是鬼耶?!”男女相看的“看人”,是宋明以后传统社会中稀见的机会,平时限制在各自的封闭的时空中的人们,是难得有聚会的日子。正月元宵是一年中唯一的“狂欢”节,人们在这一阶段打破日常的秩序的约束,实现着本性的感官的愉悦。人们祈求婚姻的美满,子嗣绵延,身体的康健与年岁的丰收。

三、元宵月夜中的女性

  从元宵节的性质看,元宵大概属于阴性节日,虽然道教将其作为天官诞辰的上元节,天官赐福成为元宵节俗的一部分。但除了一些地区比较突出天官信仰外,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人们象对待佛教信仰一样,没有多少与其相关的活动。人们以极为世俗的行为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妇女是元宵节的主要角色,这可能与月亮的阴性性质有关。

走桥玩月

  唐宋以来,妇女是城市元宵节夜的一道风景,她们或登楼赏月看灯,或走出家门走桥玩耍,“了不畏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故事常常在元宵节夜上演。明代北京妇女身着白绫衫,结伴夜游,名为“走桥”,也称“走百病”,说元宵夜走一走没有腰腿病。人们到各城门偷摸门钉,以祈子嗣,名为“摸门钉儿”。太平鼓彻夜喧闹,有跳百索的、有耍大头和尚的、有猜谜语的,不分男女聚观游乐。福建元宵如同京师有十夜灯会。富人家庭的妇女乘轿出行,贫者步行,从数桥上经过,谓之“转三桥”。

偷菜、求婚姻

  妇女的结伴嬉游、妇女的游戏节目以及妇女拜祭的神灵,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妇女的生活愿望。贵州黄平部分苗族正月十五过偷菜节,姑娘公开“偷”菜,做白菜宴,谁吃得多,谁就能早日找到如意郎君,同时她养的蚕最壮,收获的蚕茧最多最好。台南元夕,人们也有“偷”的习俗,没有出嫁的女子以偷得他人的葱为吉兆,民谚说:“偷得葱,嫁好公;偷得菜,嫁好婿。”

拜紫姑、祀先蚕

  妇女拜的“姑娘”神,南方多称“紫姑”、“戚(七)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姑娘神是妇女诉求的对象,《荆楚岁时记》说:“是夕,迎紫姑以卜蚕桑,并占众事。”由紫姑的司职看,她主要是蚕桑神,在传统社会采桑养蚕是乡村女性的本业之一,因此蚕桑神自然选择了女性。传说的紫姑出身低贱,是一位人们易于接近的神灵,人们请她问年成,问婚姻、问休咎。其实紫姑与古代的先蚕有关,先蚕是古代王室供奉的蚕神,古代王后亲督蚕功,先蚕因此地位显贵,其原型大约是传说中的黄帝之妃西陵氏。直到民国时代部分地区中仍有“是日祀先蚕”的民俗,养蚕人此月开始浴种。先蚕与紫姑之间有着隐秘的文化联系,六朝时期一则紫姑与“后帝”牵连的传说,也大约能证明紫姑与古代王家蚕神的亲缘关系。拜紫姑神是元宵节俗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关紫姑的信仰虽然不及天官隆重,但它更贴近民众生活,因此它的影响更持久、广泛。

四、吃元宵

  吃元宵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节俗。明清正月十五吃元宵成为时尚。明朝京城在初九之后,就开始吃元宵。元宵用糯米细粉制成,圆形,内包核桃仁、芝麻或桂花白糖为馅。江南称为“汤团”。苏州人称为圆子、杭州人称为“上灯圆子”。在祭祀祖先之后,家人老乡一起享用圆子,取其团圆的意义。当代中国无论南北,正月十五吃元宵成为时尚。街头流行一种“摇元宵”的习俗,将做好的馅心,放在大箩中的干粉上摇晃,粘上粉,洒水,再摇,越滚越大,最后成形。摇元宵的过程也是一个民俗展示的过程,它为元宵节增添了节日气氛。

  元宵的节俗意义与岁首密切相关,这不仅因为她在时间上与元日连接,是年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民谚所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同时她传承了古代太阴历的岁首部分习俗。因此在元宵节中年节民俗浓郁。如果说春节是一台由家庭向乡里街坊逐次展开的社会大戏的话,那么元宵就是这台大戏的压轴节目,她是社区民众情感、意愿、信仰的集中表现。由于是特定时日的特定社会表演,因此元宵之夜在民众社会生活中具有狂欢的性质。

  在社会急剧变革的当代,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繁复的节俗已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其实元宵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民族节日,它有着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就其社会娱乐的形式看,就有着充分利用的文化价值,在当今日益个性化的社会生活中,如果我们利用元宵这一文化资源,有意识地为城市居民展拓社交娱乐的空间,鼓励广大市民的参与,让传统的“闹元宵”变成城市社区的“狂欢节”,这对于活跃民族精神、稳固社会秩序大概有其特定的社会意义。

(本文选自:《中华文化元素丛书:节庆》 萧放 著作)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尹德翔]《丁约剑解》与传奇文体问题
下一条: ·[陶立璠]宋代笔记小说对民俗学的贡献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
·[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
·[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
·[张结伟]试论《猗觉寮杂记》中的民间习俗·[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
·[扎西卓玛]礼物与信仰:一个藏族村庄中的礼物交换习俗研究·[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