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最早源自中国的工匠精神现在去了哪里?
  作者:黄征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5-16 | 点击数:5484
 

  资料图

  于是,日本归来之后的第二年,我选择了去德国实习,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种模式的“工匠精神”。

  我在博世(Bosch)公司工作的时候,当时我在的那个业务板块主要是以生产汽车刹车器为主,主要合作方是宝马(BMW)公司,所以我也有机会经常去宝马的工厂考察。

  位于宝马总部的工厂规模很大,这让我去参观时大开眼界,我从来没见过几千辆宝马车,一辆挨着一辆停在工厂里的场景。紧挨着工厂旁边就是一座火车站,制造好的汽车在最快的时间里被装运到车站,直接运输到德国各个地方。

  有繁衍系统的工匠精神

  德国人没有日本人那么细致,但是他们非常的系统化。我记得在每一个德国工厂见到的工程师或者汽修师,很多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些资深的师傅他们都会带一些徒弟,通常来说,徒弟跟师傅要学习至少7年以上,才会通过认证成为正式的汽修师,而这种师徒传承制度在德国已经存续了上百年。

  所以我后来发现,在精益求精和一丝不苟上,德国人没有日本人那么极致,但是他们的优点在于会非常系统地将这些传统的知识和技艺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在德国,这种传承不只是简单的言传身教,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会被作为数据忠实地记录下来,并整理成数据库,用于公司的长期发展。

  这也让我认识到,工匠精神一时兴起或被开始重视并不难,难在能坚持下去,更难在于如何有系统、有组织地传承下去。德国那么多好的公司之所以能存续上百年,正是因为他们能通过信息整合,将公司优秀的技术、经验和理念,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在系统化传承方面,德国无疑是做得最出色的。

  叩问中国的工匠精神

  日本注重改善,他们在不停的改善中快速进步,而德国很擅长一代代的技艺和智慧的传承,这是他们各自突出的优势,是两种风格不同的“工匠精神”的展现,这些都很值得中国借鉴和参考。

  但其实从古至今,中国从不缺少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是舶来品。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匠人之国!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8世纪,两千多年的农耕经济时代,中国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产品输出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书画等精美的产品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

  资料图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有目共睹,但商业伦理问题也日渐突显,部分企业为了获取利益忽视商业道德,假冒伪劣、粗制滥造还时有发生,我还看到极少数企业喜欢弄虚作假,明明败絮其中,却要包装成金玉其外,虽然获得了一时的利益,但失去的将是客户的信任和市场的机会。

  中国正在日益崛起,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现在还比较缺少日本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德国代代相传的理念。试想一下,一些随着经济迅速发展而日益扩张的中国公司,在经历了30年、50年、100年后,还能像上述日本和德国的优秀企业那样很好地存续下去吗?

  所以我觉得,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最核心的问题不是快速占领市场或是追求业务扩张,而是最需要有一个好的公司文化和内部传承,对自己产品和服务要一直追求极致的完美,企业家自己要不浮躁,不妥协,静心做事,踏实做人。而这样的一种理念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像书本上的知识一样可以生搬硬套过来,而是需要系统地、耐心地培养产生,并且在企业里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联想到我所在的金融投资行业也需要工匠精神,甚至我认为比其他行业更需要。投资行业风险大,诱惑多,客户和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比比皆是(尤其跨国投资),那么到底为了短期利益而把项目包装得美轮美奂,还是选择坚守价值为投资者控制风险,我想我的答案永远是后者。

  在中国,很多人都梦想成就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需要全力以赴:对每一处细节的关注、对目标达成的坚持、对创新创造的执著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世界上众多百年品牌,凭借精益品质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的同时,更以创新的实践为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工匠精神最完美的诠释,也是基业长青唯一的道路。我相信也坚信,源自中国的工匠精神终将回归!

  (本文作者黄征宇系宇沃资本董事长、Intel前执行董事、美国白宫前官员。)

  (原刊于《澎湃新闻网》2016年5月14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陈艳】

上一条: ·唐僧取经的故事是如何变异的
下一条: ·龙泉寺传说:宗教也需要“现代化”
   相关链接
·[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姚琼]从怨灵到御灵:论古代日本御灵信仰的形成与吴越文化的关联
·[吴珂]微观视角下的“日本遗产”制度批判:物语建构、乡土逻辑与双方向利用·[王京]近代日本的中国民俗研究与相关收藏
·[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刘雪瑽]“知识束”与“概念集”:以《山海经》为例论古代日本的异文化接受机制·[林德山]课程思政视阈下中华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意蕴
·[李琳]文昌信仰在越南的传播与越南科举文化·[程梦稷]拟效、挪用与回应:从近世日用类书看“山海经图”在江户日本的流衍
·[唐璐璐]对“非遗”与“社区”的再认识——基于“德国现代舞实践”列入非遗名录的思考·[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陈亚琼]声音的书写:“理想集体”的话语表达
·[陆薇薇]日本灾疫叙事中的妖怪传说·“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开幕
·[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
·[刘雪瑽]《山海经》传入日本年代再考辨·[王晓葵]“休闲”中的文化记忆——以日本的“花见”为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