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蚁族春节恐归:事业平平还被逼婚 开销大花光积蓄
  作者:记者 陈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2 | 点击数:5703
 

  开销大,回趟家积蓄全花光

  “回家过个年,一年又白干了。”李芳在学校期间曾经申请过助学贷款,工作后工资不高,一部分工资还得用来还贷款,所以一年下来,没攒下多少钱。李芳说,过年了,给父母还有爷爷奶奶,无论如何也得意思一下。她弟弟还在上学,得给压岁钱。“加起来,没有几千块不行。我一年攒下的也就万把块,回一趟家就所剩无几了。”

  在广州一家外贸公司工作的陈燕刚毕业半年多,愁容满面地说道,家里的亲戚朋友觉得她毕业了,找到了一份工作,应该挣得挺多的。其实,她每个月只有几千块,省吃俭用,但必要的开销还是不少,物价又涨得厉害,房租、吃穿、交通处处都得花钱,有苦说不出。“现在物价上涨,几十块钱的红包拿不出手了,一个小孩一百,也就上千元。回一趟家,全年的积蓄都没了。”

  让欧剑(化名)不回家的理由也是觉得开销太大。他家在四川,春运票特别不好买,来回路费就得近千元,“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还有舅舅、姨妈、伯父、姑姑家,不包红包,多少也得带点礼物吧。”

  而夏阳说,今年春节还有好几个初中同学、高中同学结婚,又是一笔不菲的开销,回一趟家估计没有1万元下不来。所以,他选择不回家,“躲人情债”。夏阳说自己3年没回家,打算年前给爸爸妈妈寄3000元,其他亲戚朋友的人情债就躲过来。“春节期间,没事干,就主动申请加班,还可以领三倍的工资。”

  【专访】

  羊城晚报:就你的观察,2011年蚁族生存状况如何?

  廉思:我去年没做关于蚁族的专项调查,但就我身边接触的一些蚁族朋友而言,他们生存状况并不是特别好。去年房价虽然跌了一些,但买房对于蚁族来说,还是比较遥远的事情,反而租房对他们的影响较大,但房租去年有一些升高,加上通货膨胀的因素,导致蚁族的生活支出有所增加,但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却没有相应增加,生活应当说比往年更加拮据了。

  羊城晚报:一些蚁族春节“恐归”,这种现象普遍吗?

  廉思:2010年,我在全国调查的数据表明,蚁族群体当中有20%-30%左右的人,选择春节不回家过年,比例并不是很高,但是蚁族群体数量庞大,不回家的绝对量还是很多的。而且害怕回家,但最后选择依旧回家的比例可能更高一点。某种程度上讲,蚁族中有一部分人确实成为“恐归族”。

  羊城晚报:“恐归”现象是不是他们社会地位的一种心理折射呢?

  廉思:蚁族是一个夹心层,不上不下,尤其是表现在他们的经济地位上。“蚁族”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来自农村和县城的比例接近8成,是名副其实的“穷二代”,他们勤奋苦读考上大学,毕业后却是从故乡的村落成为城市里城中村中的漂泊者,没有真正地融入城市,家乡也回不去,所以在心理上就是一种压力,春节“恐归”成为一种群体心理状态。

  羊城晚报:这种现象能解决吗?

  廉思:要拓宽向上流动的渠道,让他们看到生活的希望,让他们觉得有盼头,给他们一个看得见的未来。城市的发展已经离不开“蚁族”,这部分人其实是很重要的人力资源,调动发挥他们的智力资源,于国家和社会都是有益的。其实,政府正在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蚁族走出困境,如鼓励创业、加大廉租房的建设力度等,当然政策效果显现还需要一个过程。

  【手记】

  “蚁族”概念提出者、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廉思:他们是很重要的人力资源

  政府有责任助蚁族走出困境

  在广州天河区棠下,一个庞大的“蚁族”集聚点,记者随机采访了18位蚁族,15人回答害怕回家,只有3人明确表示春节不回家。这些人存在春节“恐归”心理。

  如果说某个人“恐归”,可以解释为这是个人选择,个人心理总会有脆弱的时候。但是当一个群体,都纠结春节回家不回家时,那就是一个社会现象了。

  蚁族身处在乡村和城市的夹缝之中,在两者之间摇摆的尴尬身份,成为冰冷的现实。如果没有真正实现改变命运的那一天,“恐归”将是一个永久的心理。

  “回家如过考,小时候是看成绩单,现在则是考察自己的人生成就,答卷不是那么理想。但不管如何,还是得回吧。我们家就我一个孩子,二老吃年夜饭太孤单。”一位蚁族这样说道。

  春节“恐归”,但还是要回归的,那里有期待的双亲……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羊城晚报 2012年01月09日15:57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春节遭遇“中国式烦恼”
下一条: ·新华调查:爆竹声中夹杂纠结 传统民俗遭遇新一轮质疑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彭庆鸿]情礼交融:近代江南说书艺人“走码头”的社会交往 彭庆鸿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
·[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储冬爱]疫情下的团圆:何以为家?
·[毛巧晖]认同与重构:后疫情时代下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发展·[刘晓峰]成长的中国 成长的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