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不一样的中秋节:少数民族中秋节一览
  作者:东方网 综合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9-10 | 点击数:11582
 

  傣族的拜月习俗

  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三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曾率领傣族人民击败了强敌,深受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去,变成月亮,升到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光辉,给黑暗中的傣族人民以光明。

  每逢中秋,小伙子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则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点燃冷香,全家老少开始“拜月”。之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阖家围坐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阿昌族的特俗习俗

  云南省梁河县一带的阿昌族,每逢中秋都忘不了给狗饱食一顿。

  相传从前稻谷皆自生自长,而且高大如芭蕉树,人们因此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并把吃不完的稻谷都糟蹋掉了。一天,观音娘娘见人们如此不珍惜粮食,一气之下刮起一阵狂风,卷走了所有的谷子。不久,人们一个个饿地嗷嗷直叫,观音听到狗叫,想到作孽的是人不是狗,于是就朝狗叫的地方撒下一把把谷子,人们把狗撵开去抢谷种吃。一位老人劝阻了大家,并把捡到的几粒谷种播撒在河边的田里,从此代代相传,人们不仅学会了种谷子,还懂得了生活要靠辛勤劳动的道理。为了不忘过去的教训,也为了报答狗讨来谷种的恩德,八月十五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用新收获的大米煮饭喂狗,而后走亲访友,欢聚娱乐。

  高山族的托球舞习俗

  相传古代,大清溪边有对青年夫妇,男的叫大尖哥,女的叫水花姐,靠捕鱼度日。一天,太阳和月亮突然都不见了,天昏地暗,禾苗枯萎,花果不长,虫鸟哭泣。大尖和水花决定要把太阳和月亮找回来。他俩在白发老婆婆指点下,用金斧砍死了深潭中吞食太阳的公龙,又用金剪刀杀死了吞食月亮的母龙。然后他们拿来大棕榈树枝,把太阳和月亮托上天空。为了征服恶龙,他们永远守在潭边,变成了大尖和水花两座大山。这个大潭,人们就称它为“日月潭”。

  所以,每逢中秋,高山族同胞想念大尖和水花夫妇的献身精神,都要到日月潭边来模仿他们夫妇托太阳、月亮的彩球,不让彩球落地,以求一年的日月昌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苗族的跳月习俗

  据苗族的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位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在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后,深深地爱上了月亮。此后她又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最终与月亮幸福地走到一起。

  故此,苗族父老为表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月光,载歌载舞,并称之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白头之好。

  另外,云南的阿细族也有在中秋夜跳月的习俗。

  客家中秋习俗

  客家人称中秋为“八月节”或“八月半”。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其实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坐在那看,都是在皎洁的月光下追逐嬉戏,这时正是他们的天堂。对于吃东西,是有些讲究的,往往先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这是华夏祭祀文化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我们分吃的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梅县客家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会更“乖”,更有福气,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饼这个传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中秋食品外,柚子也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中秋吃柚子也是有一定含义的,像剖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湖南侗乡的“偷月亮菜”

  相传古时候,中秋月夜,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把甘露洒遍人间。这甘露是无私的,人们此时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给这种风俗,取名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而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东方网 2011年09月06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谁让中秋节淡化?
下一条: ·专家破解“中国人的月亮情结”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邵文苑]《奢香夫人》演变的启示
·[陈传志 米高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发展策略探析·[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毛巧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杨李贝贝]副文本中的文艺边疆
·[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普泽南]1950年代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电影放映述略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段淑洁]云南少数民族孤儿娶妻故事的类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