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文化遗产日:“非遗”保护需立法 传承也是难题
  作者:中新网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6-12 | 点击数:6871
 

  据《解放日报》报道,近年来,发源于传统民间艺术的金山农民画却遇到不少困难和困惑,甚至一度身价大跌。原因很简单:盗版泛滥,赝品充斥。

  “这些行为,到底算不算侵权呢?”金山农民画家们对此很困惑。对专家们来说,更大的困惑是,如何界定金山农民画?

  实际上,金山农民画面临的法律问题,已成为中国“非遗”保护中一个共同的难题。

  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的中国剪纸,是深受百姓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但近年来,屡屡出现的民间艺术家优秀剪纸作品未经许可被“翻版”的现象,损害了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对此,上海剪纸学会秘书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守白气愤之余又颇感无奈。

  作为“非遗”的剪纸艺术受不受法律保护?比原作增减一两个人物,或在采用原作“关键性元素”基础上改动细节,算不算抄袭?将剪纸作品“翻版”成油画、重彩画等艺术表现形式,是否侵权?……这些问题,都有待法律的权威解释。

  2008年,获得国家级“非遗”的浙江温州“药发木偶戏”因其传统制作工艺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相冲突,导致“药发木偶戏”的传承人周尔禄因涉嫌“非法制造爆炸物”而被起诉,尽管最后处罚免了,但他的罪名还是成立了。这让“非遗”传承人周尔禄深感委屈。

  “此类事件暴露出的‘非遗’文化保护与法律保护不同步的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张建君说。

  有评论指出,近年来,中国虽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文化保护体系,但就 “非遗”保护目前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正是因为专门立法的缺失,才直接导致了“非遗”保护的这些无序、无规、无责。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表示,通过立法,可以解决非遗保护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使中国的“非遗”保护进入全面、科学、健康的发展轨道。他指出,立法保护“非遗”已迫在眉睫。目前,相关立法工作已展开调研,法律草案也已在征求各方意见。

  一次招募引发的感慨 工艺大师叹非遗传承后继乏人

  与立法问题同样引人注目的,是“非遗”后继乏人,大师无良徒可教的问题。

  据报道,当下,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经常可见。

  据《人民政协报》报道,6月2日,在北京象牙雕刻厂举行的公开招徒考试现场,看过考生的作品后,作为考官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柴慈继感叹道,“现在的孩子起点比我们当年做学徒时高出很多,全部是大专甚至本科学历,都有相当的美术基础。如果真有志于牙雕事业,相信上手会很快,咱这一行就不愁继承了。”

  这是北京市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首次试点面向社会公开招徒。

  除了象牙雕刻技艺,首批面向社会招募徒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有雕漆技艺。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共有216个项目,其中7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这些项目中有些因传承单位经济效益不佳、技艺后继乏人、代表性传承人年岁较大,传承状况令人担忧。为此,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鼓励并协助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向社会尤其是大专院校公开招募学徒,并将根据情况给予传承单位一定资助。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将尽快出台扶持办法,为急需保护项目的传承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这次公开招徒,两个项目都开出了较苛刻的入门条件。“象牙雕刻”要求报名者有大专以上学历,有相关艺术课程学习经历(如雕塑)及实际操作基础。“雕漆”则要求报名者全日制统招本科学历,艺术类毕业生或具有良好的美术基础。这与过去只要动手能力强,能简单画几笔就能来学徒的情况已有很大不同。

  评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关键一环是带徒授艺。除了要求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如今,学习者的综合文化素养越来越被看重。

  另据《人民日报》报道,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和手工技艺的传承使命的艺人日益减少乃至死亡,民族的“文化记忆”出现中断的概率大为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民间文化正面临着被遗忘、遭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说,这种情况,无疑已成为我们民族的不能承受之重。

  以南京云锦为例,云锦织造是目前中国唯一不能被机器取代的织造工艺,而口口传、手手相授的传承不仅需要技艺,更需要智慧和悟性,“色有定也,色之用无定。针法有定也,针法之用无定。”清代沈寿记述了云锦传承之景状。如果要织一幅78厘米宽的锦缎,在它的织面上就有14000根丝线,所有花朵图案的组成就要在这14000根线上穿梭,从确立丝线的经纬线到最后织造,整个过程如同给计算机编程一样复杂而艰苦。云锦织造鼎盛时拥有3万多台织机,近30万人以此和相关产业为生,是当时南京最大的手工产业。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政府先后投资几千万元用于恢复和保护云锦,科学复制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等,但云锦仍然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目前全国懂云锦技术的不超过50人。

  非遗濒危的例子举不胜举。中国曾有2000多个剧种,现存活于舞台的仅有几十个。作为唐代音乐再现的《唐和曲》,随着传人的离世,因无人记录而难以再听其“环佩之声”。80多种少数民族和地方语言中1/8濒危衰退,纳西古乐、内蒙古长调以及各民族民间的织锦、服饰、印染工艺,风筝、彩灯、皮影戏、年画、谚语、歌谣、故事等都在逐渐衰退或消失,民间文化典型器物也流失海外,不少民间技艺缺乏有效传承。

  评论指出,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传承形态每分钟都在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使拥有再长再厚的名录,也只能是风干于纸页上的“文化空壳”。

  警惕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

  据报道,与前些年非遗保护观念淡薄不同,当下的非遗保护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问题:利益的巨大诱惑、资源的过分开发、学界的过度解读,这些往往会成为非遗保护的致命瓶颈,节日变成“会日”、民俗变“官俗”,非遗生于民间、死于庙堂的事例频频发生。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认为,在当前的遗产保护工作中,两种误区尤其值得警惕,一种是建设性破坏,一种是保护性破坏。两种破坏,常常是在加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名义下进行,更具有危害性。他说,对于非遗,好的保护方式是活态保护、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人类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它只有存活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才具有生命力。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6月12日 04:2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让世博成为遗产保护的“课堂”
下一条: ·新华调查:“非遗”市场化道路有多远?
   相关链接
·[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