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出版资讯

首页动态·资讯出版资讯

中国古戏台:60年消失近9成
  作者:记者 汪建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5-05 | 点击数:12937
 

  管理存在3方面瓶颈

  近年来,随着国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地方戏曲艺术、民俗文化研究、古村镇旅游活动的持续升温,古戏台正以一种特殊的角色走进人们的视野,对古戏台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也逐渐引起了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艺术研究机构的重视。如浙江将宁海县“古戏台群”申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克服资金、技术力量不足等困难,修复了全省现存的大部分古戏台;北京市将湖广会馆、天津市将广东会馆、苏州市将全晋会馆、河南省将郑州城隍庙辟为戏曲博物馆(这些会馆和庙宇里都建有戏台)。

  不过,从全国情况来看,古戏台的保护,特别是维修和管理工作方面还面临很多实际困难和问题。吴开英研究员和车文明教授认为,古戏台的保护,涉及管理方面还存在3个突出的问题。

  其一是古戏台的保护工作在政府机构里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长期以来,由于古戏台所依附的主建筑因其功用不同而涉及的管理部门有文化、文物、宗教、园林、建设等多个部门,还有许多属于私产。从总体上来看,凡古戏台被列为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大多数保护工作做得比较好,基本上都有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有管理机构、有管理制度、有维修经费;而未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产权属私有的,其保护工作普遍较差。

  其二是缺乏政策和制度保障。由于国家没有出台专门或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各地对属于私产和未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戏台及其所依附的古建筑随意拆除、改建和出售的现象仍经常发生。此外,各地还普遍存在着改造性破坏的问题,比较典型的是由于没有相关保护制度以及缺乏保护意识和技术力量,在维修中只是简单地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工艺,对损坏部位和墙头、檐口等处进行“仿古”处理,结果是经修饰、美化后的部位不伦不类,与原建筑极不协调。

  其三是维修资金短缺。目前各地乡村中的古戏台,大都是依靠村民自发集资修缮,无论是维修技术还是资金保障都有很多困难和问题。经济欠发达地区每年还有很多古戏台因年久失修濒临坍塌,由于没有维修资金,遇到刮风下雨和破坏性强的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任其倒塌。

  如何保护古戏台

  面对古戏台刻不容缓的保护现状,乡土建筑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十分感慨地说:“我们不能让先人们世世代代创造的无比珍贵的艺术和技术成就,乡土建筑中极有生气、极有群众性的作品——古戏台,再被冷落、再被遗弃。万一它们因为被冷落、被遗弃而导致毁灭,那将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和耻辱!”

  吴开英、车文明等课题组专家认为,根据国内目前的情况和经济条件,站在国家的角度来看,做好古戏台的保护工作需要多管齐下。

  其一,由文化部或国家文物局牵头,会同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组织人员就古戏台这一戏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必要性和宏观管理上的职能分工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尽快确定其主管部门,并着手制定和尽快颁布《古戏台保护工作条例》或《古戏台保护工作暂行办法》,为古戏台保护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从根本上防止各种人为损坏现象的发生。

  其次,尽快建立保护古戏台的工作机制,加大保护古戏台的宣传力度。在尚未明确主管部门之前,可在国家文物局相关处室增加一项古戏台保护的职能,对全国古戏台的保护工作进行宏观管理、检查和指导,对各地涉及需要维修、迁移和拆除的古戏台开展评估鉴定,组织进行古戏台的学术研究等工作。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开展保护古戏台的宣传工作,不断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自觉爱护、管理和利用好古戏台。

  再者,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应将古戏台保护与维修所需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为古戏台保护和维修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特别是对年代久远、有较高历史和科研价值的古戏台,当地政府应给予充足的维修资金。

  此外,艺术研究院所、戏曲博物馆和高校等科研教学机构,应加大业务工作力度,以带动和促进全社会保护、研究古戏台工作。希望古戏台遗存较多的省市,在高校中开设相关专业,收集、保护散落于民间的有关文物,进行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开展科学研究,使研究、保护形成一体,以此促进古戏台的保护工作。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网 2010-05-05 13:34

上一条: ·《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出版
下一条: ·紧急抢救地震灾区文化遗产成果发布会召开
   相关链接
·[王生晨]玩儿·会儿·事儿:民间戏曲的展演场域与实践逻辑·戏曲进景区 经典永流传
·[钱生槭 康保成]古戏台修复如何贯彻“修旧如旧”原则·[沈达人]戏曲史家民俗学家张次溪
·毕兹卡的阳戏·[乔宗玉]《孟姜女传奇》:澧州大鼓动京城
·“郭汉城对中国戏曲的贡献”研讨会召开·百年侗戏述说百年故事
·京剧演员急需更多平台“炫彩青春”·[杨金源]民间戏曲作为重建在地社会符号之区域民俗事象研究
·“戏友戏迷在,戏曲不会亡”·山西平遥一老农出版20万字古戏台研究专著
·[王馗]古老剧种如何传承——以戏传艺 延续古老品格·[刘恒]“百戏”影响中国戏剧的形成发展
·哈佛大学东亚系伊维德教授访问记·[刘恒]戏曲地域文化研究离不开传播学、接受美学视角
·[刘恒]传统赛社演出形态的变化·[李占鹏 窦开虎]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价值蕴蓄
·田仲一成:《古典南戏研究:乡村宗族市场之中的剧本变异》·[倪锺之]寻访木鱼书:李福清的曲艺版本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