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巴莫曲布嫫]克智与勒俄:口头论辩中的史诗演述(上)
  作者:巴莫曲布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29 | 点击数:21724
 

  在大小凉山,以美姑县为中心的“义诺”方言区,因“克智”活动长期盛行,“克智”能手代代辈出,被人们公认为“克智的故乡”。“克智”不仅是一种带有竞赛性和娱乐性的口头论辩活动,也是史诗演述的形式载体,它不仅造就了一批批崇尚口头艺术的辩才,也为一代代史诗演述人提供了天然的舞台,为史诗传统的世代相承拓展了广阔的文化空间。正是在“克智”论辩得以弘扬光大的义诺地区,史诗“勒俄”的演述作为一种鲜活的口头表演艺术一直经久不衰。从另一角度看,史诗演述本身也是论辩活动的有机构成部分,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占据着攸关胜负的重要地位,因而成为众多论辩能手较量传统知识与口头表演技巧的一个关捩。

  彝族在西南各族中是最富有历史知识的民族之一。他们自己创造了彝文,其经典,主要由巫师(毕摩)掌握。彝文经典虽然是为祭祀祖宗和鬼神服务的,但有许多经典或祭祀经典里的若干章节记载了历史的事实。经典以外,彝族中还有一种能说会道的“说客”。他们的历史常识特别丰富,每当婚姻、丧葬、过节、过年,或集团会议之时,这些说客们便在群众面前举行“口赛”。我们可以在其间听到许多古往今来的生动史实。(马长寿,1987∶1)

  上个世纪30年代,马长寿先生就到凉山彝区进行实地考察。上述文字是其箧中遗著的开篇,他回忆了当时“克智”活动及其论辩者群体的一些基本情况。该书手稿大约完成于1960年前后,其间提到的“说客”与“口赛”无疑就是今天依然活跃在民间的“克智”能手与他们的表演活动。要正确认识克智论辩的口头本质,关键要明确“克智”一词的含义。“克智”是彝语kenre的音译,“克”(ke)义为“口”、“嘴巴”;“智”(nre)义为移动、搬迁、退让。“克智”即一种“口之为言达”的言语行为的综合表述,具有灵活性、机动性。然而,“克智”这一术语历来有多种汉译,比如“斗嘴”、“舌战”、“辩论”、“夸口”、“赛说”、“比口才”、“盘古”、“赛诗会”等等,人们往往莫衷一是。实际上,“克智”作为一种口头表演活动也好,作为一种口头传承也好,本身就包含着多重意蕴,在民间话语中还有以下多种约定俗成的说法:①

  1.“克斯哈举”(kesy hxajju):“克斯”即娴于辞令、巧于言谈;“哈举”即舌头灵便、巧舌如簧。“克斯哈举”可直译为口才敏捷、舌绽莲花。

  2.“克格哈查”(keggie hxaxcie):“克格”意为耍嘴皮、说笑;“哈查”直译为用舌头阐述、舌辩。“克格哈查”可直译为口角生风、口若悬河。

  3.“克博哈险”(kebot hxaxxie):“克博”,辩白、辩驳;“哈险”,以舌头啃。“克博哈险”可直译为论辩交锋、舌剑唇枪。

  4.“克博哈里”(kebot hxalyt):“克博”,辩白、辩驳;“哈里”,以舌锋论理,谓言词犀利。“克博哈里”可直译为相互辩诘、辩难质疑。

  这些词汇已经成为民间谈论克智的俗语、套语,皆是从克智论辩活动中发展出来的专门语汇。它们以彝语传统的四音节骈俪词为构词法,每一种“说法”都离不开“克”(ke口)和“哈”(hxa舌)。彝语中的“克哈”(kehxa)指的就是“口才”。正如克智能手在论辩中所说:

  木史火普地方,有驰名的九舌羊。舌头分九岔,九岔发出九种音响。你搬得弯这岔搬不弯那岔,等会儿我们借来接在舌头上,舌头灵活话语强;等会儿你们借来接在舌头上,玩不转九根舌头开不起腔。

  安宁河畔,有四个大石墩,稳固在四方。我用两个来垫脚,愈站愈发显高强;我拿两个给你来垫脚,说不定你会滑跌到石墩下。依木所洛地方,有四只鹦鹉,鸣啭在四方,叫声不一样,等会儿借两只来代替我的舌头,另两只会把你们辩驳得口难张。

  这些强调“口”、“舌”的惯用词语,不仅表现出“克智”这种民间表演活动的口头特质,也从各种角度反映出“克智”论辩的创作过程与论辩技巧。可以说,我们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与“克智”原义完全相符的词汇。本文在汉译上采用“口头论辩”,旨在从整体上总括这种民间言语行为与对话艺术的竞赛性、对诤性和辩议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论坛》 2005年第1期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清]村落的记忆
下一条: ·[王芳辉]宇宙开辟、人类起源及文化的获得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述源/叙谱/指路:彝族的叙事传统与文化认同·[巴莫曲布嫫]克智与勒俄:口头论辩中的史诗演述(下)
·[巴莫曲布嫫]克智与勒俄:口头论辩中的史诗演述(中)·[沙马打各]论口传文学书面化过程中文化要素的遗失
·[巴莫曲布嫫]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博士学位论文:史诗传统的田野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