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杨志新]非遗语境下的回族口头传统保护
  作者:杨志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9-30 | 点击数:6760
 

二、回族口头传统的式微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加剧,文化标准化、战争、旅游业、工业化、大众传媒、移民和环境恶化等使世界各个民族的本土文化传统面临日益严重的威胁,许多古老的口头文化传统和优美的口头文学迅速消亡。”口头传统是口耳相传的艺术,口头传统的传承离不开语境。口头传统的传承语境主要包括传承空间(场域)、传承主体、听众等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乡土社会的原有封闭性被打破,传统文化所具有相对稳固的传承空间被打破。

  笔者利用假期在宁夏同心县的回族村落W村进行了口头传统逐渐衰亡的相关调查。

  (一)传承空间的逐渐消亡和断裂

  “显然,当人的意识因受外界的影响而日益走向开放,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削弱了群体意识,增强了个体意识时,那种集体性参与的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将会因其所依附的传统社会活动(民间文化活动)的逐渐减少乃至消失而逐渐减弱甚至终结。”对于口头传统的讲述空间而言,村落和家庭是口头传统得以传承的主要空间场所。在走向现代会的进程中两种传承空间被打破。

  1.村落传承空间的消亡

  在调查中,村民MXG(男,回族,61岁)说:“那时候生活都很简单、弹口弦、唱歌子、打牌啥干的都没有,就是早起一个干粮窝窝,下午一碗拌汤,都讲讲三国呀,你说这个他说那个,那时候没有现在你盖瓦房我盖楼呢,都是18斤粮。过去的人要比现在的人忠诚牢靠,现在人不谈这些事情,也都忙忙碌碌,没啥事人都见不着,现在人都看我怎么做生意呢,谁贩了羊了,我想干啥呢,现在的人始终谋的钱,过去的人啥都不知道。”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是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原来处于同一生活贫困线的人们,渐渐在现代化中目睹着人们之间越拉越大的贫富差距,人们休憩娱乐的集会空间在忙碌中也逐渐衰亡,即便偶尔存在也成为人们之间交流经济发展的时机。

  2.家庭传承空间的断裂

  口头传统另一个传承空间是家庭。传统回族都是三代、四代同堂的大家庭。老奶奶HN(女,回族,79岁)讲到“俺小的时候,一大家子人,俺奶奶爱给俺们讲古话的很,有时候俺爹拉骆驼回来,就给俺都带的核桃、枣子,俺都就坐了一炕,猜谜谜子,你猜一个,我猜一个。”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家庭规模不断缩小,“据统计,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农村家庭人口规模由1978年的每户5.74人,下降到1987年的5.01人,10年减少用0.73人。无疑,计划生育的推行是农村家庭人口迅速下降的重要原因,但与此同时,家庭户10年中上升2821万户,而人口却由1978年的79014万人下降到57711万人。这意味着,农村社会分化的加剧。”口头传统的家庭传承方式产生了断裂。

  (二)传承主体的老龄化和“无心”讲述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口头传统的传承主体不但趋于老龄化,而且精神生活的重心全部转移在了宗教上,口头传统是口耳相传的艺术,传承主体不愿意讲述,切断了口头传统的传承链接。

  对于老年人而言,改革开放后,宗教生活也得以恢复,老年人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宗教中,尤其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已不那样循规蹈矩安守本分,对年轻人的劝诫和提醒已变得尤为重要。并且给年龄小的孩子们教授经文成为老年人最喜好的家庭生活。调查中老年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俺们现在就想得怎见安拉呢,阿訇也讲了,不让给娃讲故事,讲鬼故事,娃吓得不敢出门,给娃教点经让念,让娃学。”

  笔者发现,中青年仍然有口头传统的记忆,出生在“大集体”时代的他们,还保存有口头传统的鲜活记忆。对于还具有讲述能力的中青年人来说,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压力使得他们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致富的大军中。但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80后,对于口头传统虽然会有一些片段性的记忆,但是他们已没有了讲述的能力。

  (三)听众的缺失

  “导致民间文学生存困境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是文化传播的形式发生了改变,由口承文化发展到印刷文化再到当今的电子文化,这已成为必然的客观事实,尽管各种文化传播的形式仍在并行发展,不可互相取代,但载体的改变也改变了人们对原有载体文化的信仰。”现代化的传媒方式如电视、电脑的普及。看电视、上网成为少年儿童闲暇时的娱乐。中年妇女MCX(女,回族,46岁)说:“以前是没电,也没电视,天黑了,大人是劳动了一天也累了,娃娃也没个干头,就给娃讲个毛野人的故事,哄得让娃睡觉呢。现在都有了电视了,讲故事谁还听呢。”以下是笔者对一个七岁小女孩的访谈:

  “您奶奶爷爷给你们讲故事不?”

  “不讲,以前俺外爷讲我就没心听了”。

  “为什么没心听?”

  “因为不是真故事,假故事,要是真故事我听。”

  “真故事是啥故事?”

  “真故事是熊大、熊二和光头强,我给俺弟弟起了个名字叫光头强。”

  “信息的密集和更替的加速,促使我们需要直接而快捷地领会其精髓,于是不得不抛弃叙事、远离情节,神话、传说和故事等逐渐成为古老的传统、成为可供解释的符号。寓言故事中的情节早已被遗忘,凝炼成意义深刻而又固定的成语。叙事形式成了累赘,或者成了我们无法在现实生活中享用的奢侈的叙事佳肴。”与口头传统相比,专为适合儿童心理特点制作精美的动画片更受儿童的喜爱。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孩子们在作业做完后,最首要的工作就是看电视。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进化中,自然淘汰可能并不是无足轻重、微不足道的,反倒是十分重要的手段。对于民众来说,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嬗变不可能听任一种权威力量的指挥,而靠的是自然淘汰,即民众的自愿选择,故自然淘汰也可以称为文化选择。”当电视已经普及,电脑开始进入回族生活时,人们喜爱围坐在电视前观看琳琅满目的电视节目。口头传统的式微,固然是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但是作为社会的文化精英,是否已经竭尽所能去记录、保存与钻研那些正悄无声息的从日常生活中退却的传统文化,去努力延续其有限的生命力,而使我们在面对历史时尽量少几分遗憾和叹息,这都有待反思与检讨。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黄招扬]谚语:传统文化传承的民间载体
下一条: ·[陈进国]顺服与反抗:关于“天子地”故事的文化分析
   相关链接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
·[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
·[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王威]新媒体语境口头传统的新生性发展
·[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
·[郭翠潇]国际档案理事会RiC档案著录标准对中国口头传统建档语境描述的启示·[祝鹏程]口头传统研究可以为曲艺研究带来什么?
·[王艳]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口头传统研究·[王威]新媒体语境下的口头传统演述
·[杨杰宏]音像记录者在场对史诗演述语境影响·[张建军]记录口头传统:从书面文本到数字技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