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刘彩珍]节日狂欢氛围与歌谣的共时性呈现
——论吴越婚礼歌谣的“狂欢化”特征
  作者:刘彩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3-29 | 点击数:5141
 

二、以夸张为重要特征的狂欢化体语言

  在巴赫金看来,语言是构成狂欢文学的基本要素之一,狂欢化的语言是颠覆传统价值观念与现有秩序的重要工具。巴赫金认为,在拉伯雷小说中,存在一种介于官方与民间,交杂着各种赞美与辱骂等双重语言,这些语言的使用极大地增强了文学作品的狂欢色彩。在吴越婚礼中,欢乐的氛围使得参与者的行为、姿态、语言从常态的礼仪规范中暂时解脱出来,通过反讽、戏谑、在结婚社会关系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的关系。这种不同于日常礼制的言说方式表现为夸张的歌谣语言。

  浙江洞头县流传的歌谣《讽媒人》:“媒人呀,今日我娘厝内无事情,是你媒人卖花嘴,把我横讲直讲嫁给伊,是你媒人想便宜。我爸我妈太忠厚,一百八十由你唬,我爸我妈不识字,一百八十随便伊。阿哥请我锡瓶茶壶茶春春,媒人白肉担来八十斤。是我亲眷太多份,连皮连骨不够分。是你这厝真大慷,大糕担来八十双,给我阿哥阿嫂分众人。媒人呀是你媒人真会拣,拣出大厝十七间,大门走入金户店,后门跨出牛栏间。”在巴赫金看来夸张是狂欢节的一个重要特征。许多事物在狂欢节上都贴上了夸张的标签,各种粗鄙、夸张的言语和行为成为人们的重要娱乐活动。媒人在婚礼中原本是应该被感谢被重视的人物。可是,在这首《讽媒人》歌谣中,通过“我爸、我妈”的忠厚老实与“媒人”的狡猾、贪婪进行对比,用夸张、戏谑的语言对媒人进行各种嘲讽。在这一特殊的时空里,曾经的伦理价值、等级制度,则被彻底颠覆,所有的民众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在婚礼仪式中,所有的民众都投入到了这一游戏的气氛中,达到了全民的集体的狂欢。

  另一首《讽媒人》:“面看纱灯头向落,头担送来一对金手镯;金的手镯好是好,可惜手腕太大挂不落。面看纱灯头向起,二担送来一个金戒指,金的戒指金铛铛,银的戒指打来凑一双,银的戒指挂福字,我爸我哥拼人拼不起。”这些婚礼歌谣中,语言极尽“夸张”色彩。无论是爸妈的贪婪、媒人的狡猾,还是婚礼送来的金镯、银镯的各种物品,都被加以夸张,从而使得歌谣中的人物性格更生动、物品更加突出,这也构成了吴越民间戏谑文学的话语特点。

  浙江省瓯海流传的《洞房叹》这样唱道:“剪剪轻风阵阵寒,二九新人洞房里叹姻缘;我奴奴不怨天来不怨地,怨只怨自己娘爷欠思量。媒人瞎里瞎搭都当真,交换庚甲把奴瞒,只拣田地呒拣人,哪晓得新郎官象一块豆腐干。满脸乌星嵌芝麻,癞头弯背又白眼;鼻涕流嘴角歪,辫儿可比泥鳅干,勿象鳝鱼勿象鳗。咒只咒媒人黑心肝,只晓得自己把钱赚,哪管我奴奴泪不干。天光咒你半路死,黄昏咒你河潭。公婆讲,家有良田九十亩,吃呒完来用呒完,我勿担心吃来勿担心用,只为共床人象个杨梅干。他可比生锈钉把窟占,该恁的死人还做新郎官?他勿象死来勿象活,勿象呆来勿象憨。我奴奴有如鲜花插牛粪,叫我只那度岁月。一寸光阴一寸金,春花秋月去如烟。越思越想越难过,洞房花烛泪涟涟。”这首歌谣用夸张的语言唱出了新娘对新郎的不满意。“象一块豆腐干”“满脸乌星嵌芝麻”“癞头弯背又白眼”正是这些粗鄙的、夸张的语言中,我们看到了新娘对的一种父母包办婚姻的一种对抗。

  江苏徐州流传的《丑新娘》:“一进喜房把眉皱,观看新娘好丑陋:野鸡头,卷毛兽,招风耳朵往前够,鼻窝灰,四指厚,黄脓鼻子只泪漏,胳肢窝,散狐臭,二个奶子三斤六,水牛腰,马蜂腚,走起路来拧三拧。流传于徐州的歌谣《出嫁歌》:“小豆茬,发豆芽,妹妹梳头嫂子骂。嫂子嫂子你别骂,再过两天就出嫁。娘,娘,啥陪嫁?大红袄,细布褂。爹爹,啥陪嫁?双橱双柜双衣架。哥,哥,啥陪嫁?十二把扇子尽你拿。嫂,嫂,啥陪嫁?门后有个烂棒叉,拿就拿,不拿就罢。”“二个奶子三斤六”“十二把扇子”“烂棒叉”这些极尽夸张的民间语言形象、生动,念诵者唱出了对现实的不满,营造出一种欢乐的氛围,这种氛围也使得听众从常态的礼仪规范中暂时解脱出来,获得一种内心的狂欢。

三、以“歌”“谣”结合的狂欢化体裁

  旧时吴越婚礼歌体裁,形式多样灵活。一般的民间歌谣,常以七言体为主调,间或也有长短参差的杂言体。而吴越婚礼歌的体裁,却比它们复杂得多。它往往吸取各地民歌、民谣,乃至民间说唱形式的优点创作出多样而灵活的体裁。这些歌谣或是短篇,或是长篇,与别的民间歌谣的体裁相比,这种体裁颇具狂欢色彩,更容易表现出婚礼上的狂欢氛围。

  《贺郎曲》是浙江舟山定海区农村盛行传唱的风俗歌。“日落西山点灯彩,四亲八眷贺郎来,四亲八眷郎来贺,赛似状元及第小登科。一间华堂四角方,朋友亲戚贺新郎。夫家门墙有名声,青色照墙画麒麟。”,这首歌谣分《出令》《敬酒》《唱盆子》《收令》四个部分。歌词大多是赞颂祝福,其间兼有借喻古人名士典故作衬,没有一定的限制和规定,很多都是就景即兴的口头创作,往往根据主持贺郎歌手的才能,来决定内容的丰富与否和歌词长短。因此,这首歌谣长短不一,抒情、叙事、问答等各种句式融合一起,兼具有“歌”与“谣”的特点。

  歌谣《望新妇》:“四望新妇是鼻梁;直直通上到天堂,香臭百味能分别,鼻孔出气分阴阳。”在这里,新娘的身体就构成了两个身体,一个是自然的身体,与其他人一样,都会经历生死过程,另外一个身体则是社会的身体,这具身体不再只是像自然的身体一样,而是具备了一种社会化功能,这种身体能起到一种示范作用,让看众判断她是否是一位符合社会规范的妻子角色,也规那些未曾出嫁的女性,在今后的婚礼中,也应具有相似的装扮。因此,这种具备示范功能的身体,在歌谣中以极为夸张的一种形式展现出来,这种似歌非歌的文学样式,正好可以提醒听众认知到歌谣中赞颂的内容是一种非常态的形式,而是一种狂欢化的文学形式。

  《九姓渔民送接嫁妆歌》:“女:称一斤。男:长千金,女:称二斤。男:长万金,女:称三斤。男:三元及第;女:称四斤。男:四季发财;女:称五斤。男:五子登科;女:称六斤。男:六六顺王;女:称七斤。男:七子八孙;女:称八斤。男:八子成双;女:称九斤。男:九子十三孙,女:称十斤。男:十子大团圆。合:荣华富贵万万年。”这首歌谣是一首典型的对唱形式。在歌谣中,既有说的形式,又有唱的形式;既有语言的内容,又有相应的动作,歌谣不仅仅只是一种演唱的文体,而是与当时婚礼情境融为一体的特殊形态。与一般民歌不同的是,这些婚礼歌谣的念诵者,往往在念诵歌词的时候,他(她)的手和脚,要同时做某种相应的动作,即手里一面做着动作,嘴里一面念着歌词。这就决定了混了歌谣的歌词多是高声“急诵”式的民谣体祝词或吉利语。在念诵《望新妇》《四杯酒》《九姓渔民送接嫁妆歌》歌谣时,念诵者一边念诵、一边做出相应的仪式动作,这些歌谣既有“歌”的特点,也有“谣”的特征。

  浙江省庆元流传的《泼轿歌》:“福兮、福兮、再福兮!一泼天开,二泼地裂,三泼长生,四泼鬼消灭,五泼五金魁,六泼六根清净,七泼七星高照,八泼八仙过海,九泼九子登科,十泼十子中状元。福兮、福兮、再福兮!此轿不是非凡轿,本是鲁班师父造,上边造得玉瓦盖顶,下边造得金砖铺地,左边造得聚宝盘,右边造得摇钱树,前边造得盘狮子,后边造得玉麒麟,今日载花去,明年抱子来,荣华富贵万万年!”这首歌谣从眼前的泼轿动作说起,说到泼轿后的各种祝福语,多次用“福兮、福兮、再福兮”作为拖腔复音句式,句型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又有助“兮”相衬,优美动听,更增强了“闹洞房”的气氛和情趣。

  浙江省临海市流传的婚礼歌谣《鸡子经》同样具有表演性和打趣性:“缺少三张飞赵子龙。(需三只鸡子),第一吕洞宾,第二何仙姑,第三铁拐李,第四汉钟离,四位大仙四角坐,缺少四位大仙成双凑。(需八个鸡子)黄岩十里铺,城西张家渡。伙计嗳,朋友弟兄,男男女女,新娘鸡子拆拆起。(有的新娘大方的要问:小鸡爸叫什么?)小鸡爸名叫李世鸡,小鸡娘名叫李麻鸡,李世鸡啊李世鸡,从小鸡子壳里嬉,李麻鸡啊李麻鸡,从小垃圾堆头嬉,鸡子落孵,三七一一二十一日。”

  这些小类奇特而又有打趣性、表演性的婚礼歌,几乎全部是在举行“闹新房”仪式过程中说演的。其体裁多样,形式多样灵活,颇具有狂欢色彩。说得更确切些,念诵这些歌谣时,简直就像在演出一幕滑稽喜剧,让宾客们观看、欣赏一下新人——特别是新娘的容貌,言谈、性格和行动,既丰富了新婚的乐趣,也使贺喜宾客们享受到别有情调的娱乐。这是他们在婚礼仪式之外的任何场合都无法得到的。

  总之,婚礼仪式是人从一个阶段跨入另一个阶段的“过渡仪式”,这种“过渡仪式”代表着人由一种角色进入另一种角色,常常被置于“我”和“非我”的边缘。人类的这种边缘性构成了狂欢的底层结构。吴越婚礼歌谣中表达的这种狂欢种类繁多,有的表达了身体的解放,有的表达以“性”为描写对象的狂欢,有的表达以夸张、狂欢化的语言为主题。可以确定一点是,在旧时吴越地区,作为肉欲、物欲、情欲的狂欢并未消失,而是长久但不失鲜明地保存在大量的婚礼歌谣之中。通过婚礼歌谣的念诵,可以缓解新娘的不适、思念或欢悦之情,以达到身心的平衡,具有一种“狂欢化”的“叙事治疗”效果。

  (本文刊载于《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8年第2期,注释及参考文献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戚晓萍]论民歌“花儿”在松鸣岩区域的活态传承
下一条: ·[卡尔·赖希尔]迈入21世纪的口头史诗:以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为例
   相关链接
·[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李盛]文艺现代性的中国实践
·[程梦稷]从“新国风”到“歌谣学” ·[杨桂珍]二零二零年山东省莱州市某村落的一场婚礼调研
·[王渭清]"非遗"保护视野中的宝鸡民间歌谣·[王敏琪]民间文学视野下歌谣的比较研究法
·[孙玥菡]从青岛婚礼中“饽饽”的使用及制作变迁看“非遗”利用·[曾越洋]喝彩的“污秽”和认知构建
·[湛晓白 赵昕昕]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王优]浅探汉族传统婚姻仪礼的历史流变
·[吴越晴红]疫情下的驱瘟仪式·[程梦稷]是谁作此预言签:民间文学视野中的古代谶语歌谣
·[王均霞]眼光向下的性别回应:中国现代早期民俗学研究中的歌谣与妇女 ·[张志娟]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
·[廖元新 万建中]学术史视角下歌谣与生活的关系 ·[崔若男]术语互译:ballad的汉译与歌谣运动研究
·[李素娟]程式化表达:词语、句法及主题·[张志娟]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
·[袁瑾]民众的诗情:歌谣研究70年综述·[刘菲]浅析现代化浪潮中的关中婚俗变迁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