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程波涛]论祝寿图像中民俗与文化的共生现象
  作者:程波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2-23 | 点击数:8756
 

  二、图像中的长寿仙话和传说

  祝寿民俗是一个微型的综合文化体,它涉及到与祝寿文化相关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美术、音乐戏曲等多种文化艺术形式。先秦的典籍中就有不少关于仙人、仙境的描写文字,如《离骚》《庄子》等。早期的《升仙图》应该是祝寿图像的滥觞。像在洛阳出土的西汉时期卜千秋墓室中,就有绘有西王母、东王公的壁画,有人甚至直接称其为《升仙图》,这类神仙体系的升仙图,实际是古人对于“仙乡”和“异域”世界的神往。而且,在西汉刘向的《列仙传赞》中,作者就曾写到他曾得到秦大夫阮苍《撰仙图》,可见,无论是燕昭王,还是秦始皇时期,都有人都在勾画着仙人的“容貌”,同时表达了人们对仙界的向往。这些都对后期在祝寿图像的形成做了铺垫。就祝寿图像而言,早期的瀛海仙山的神话,到后来的“老莱子娱亲”、“东方朔盗桃”、“西王母瑶池蟠桃会”、“八仙祝寿”等传说与故事,都构成了该图像主题和意象构成的主要来源。古代先民们为了祈望自己或亲人的生命永在,于是编织了一些关于寿神、寿仙的不死神话。通过对祝寿文化的考察,不难发现,受到长寿传说影响的祝寿习俗,在不同程度上留存有民间信仰的成分,甚至带有浓厚的巫术性质和仙道的虚幻色彩,皆真切地反映出人们妄求生命常在的俗信心理。就祝寿图像的主题而言,诸如《海上三神山图》《东方朔盗仙桃图》《白猿献寿桃图》《海屋添筹图》《麻姑献寿图》《瑶池赴宴图》《八仙庆寿图》《群仙祝寿图》等等,无一不是神话传说和民间文学在祝寿图像中的反映。而且,不同的创作者们在历代的祝寿图像创作中,作品图案组织、意象构成在对传统继承的基础之上,又会不断有对传统的发展、转换和突破,创作出一些与前朝略有不同的新样式。

  神话是早期社会中的人们对于人类世界所对应神仙世界的想象之物。它间接地反映现实生活,是人类创造的现实“超越版”,可以帮助人们以幻境般的方式满足现实生活不能实现的愿望,神仙的生活则是现实生活的理想化再现。神话往往能够给人们以心灵的慰藉与安抚,因此,我国民间有“神仙也是凡人做”的说法。在祝寿图像中,南极仙翁、西王母、麻姑、八仙等人物形象,都有相关的神话传说,像《醉王母》《阆苑女仙图》《南极仙翁》《寿星图》《麻姑献寿》《海屋添筹图》等祝寿图像的创作,皆不能脱离神话传说的底色。也正是这些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使得西王母、麻姑等长寿的仙人,给国人留下鲜活、真实、平易、亲切之感,成为长寿文化的符号和标识性元素。祝寿图像中以神话传说作为题材的精品之作很多,尤其是像任伯年的《群仙祝寿图》;袁江、袁耀的《蓬莱仙境图》等作品中,多是通过对仙境和仙人的精彩描绘,成为神话研究的图式参照。这里以晚清画家任伯年的通景屏《群仙祝寿图》(现藏在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为例,在十二幅条屏中,画家绘制西王母、麻姑、八仙等46位神仙,人物聚散有致、主次分明,场面宏大,格调雍容,画面中楼宇、祥云等极富想象之能事,作品赋予神秘和浪漫的想象,这些皆为画家对于仙界的理想化描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寿乡祝寿场景的向往。祝寿图像中的很多题材都带有鲜明的民间宗教色彩,是民间信仰在美术上的投射,从中可以发现早期星辰崇拜和原始信仰的遗留。战国、秦汉以降的神话和民间传说,为宋元以来的祝寿图像创作提供了可供穿越的文本语境,而佛教传入中土之后,无量寿佛等佛教故事的融入,祝寿图像中又多了些许异质文化的内容,从而使得该图像增添了俗信之外更加丰富的宗教文化意蕴。在祝寿人物形象中,尤其是寿星、西王母、麻姑、八仙等具有母体意义的人物图像,研究者可以根据图像构成和民间传说,来解读其中潜含的生命信仰信息。

  正是由于仙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渲染,除了人物形象之外,祝寿图像中很多动物、植物和无机物,也被赋予了长寿的意涵。当然,在祝寿图像的谱系构成元素中,不仅是人物,就连蟾宫的玉兔、白鹿、鸾凤、仙桃、瑶池、阆苑、蓬莱、五彩祥云等,也都在神话传说中被罩染上一层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例如,汉代的《淮南子·地形训》就有许多关于不死的神话记述,如“不死之树”、“不死之水”、“不死之野”等,这些都给那些醉心于长生永在之人带来了“仙乡”世界的诱惑与神往。从长寿文化的“灵芝”和“仙桃”等意象中,皆能见到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合力塑造的民俗“印痕”。在祝寿图像中,灵芝的祝寿寓意是明显和直接的。祝寿图像与道教的“服食”之术也有一定的联系。芝草崇拜中潜含着巫文化意识,与崛起于战国后期的神仙方术思想,以及秦汉时期的道教观念有一定的区别。在祝寿图像中灵芝,经常和麻姑、松树、兰花等组合,像《麻姑献寿图》中麻姑手执灵芝,或手托以灵芝酿造的美酒。灵芝被称为“还魂草”、“神草”、“仙草”、“瑞草”等。在神话传说中,灵芝由植物性、药物性的实物,变身为具有民俗意识以及长寿形质的符号化的“神物”。

  祝寿文化中最具长寿意象的果物无疑就是仙桃了,仙桃之所以成为祝寿元素,显然是与“西王母蟠桃会”的神话传说有直接关联。在这则故事中,仙桃不仅是果腹之物,更具有食之可以使人长寿的神奇功能。正是由于民俗传播中变异性特点,加之“度朔山”的神话传说,桃子还被赋予了祝福和护佑生命的内涵与功用,并沿袭成俗。“在江南一带,婴儿满月剃头时,要请孩子的舅舅来抱着剃。这表示了产妇娘家人对这孩子的祝福。剃头往往是将四周的头发剃去,在头顶留下一块,当地人称之为‘桃形发’。因桃子在民间传说中有王母娘娘做寿,吃三千年的长寿蟠桃之说,固桃形发表示了长辈们对于婴儿健康长寿的祝愿。”[8]上述文字中的“桃形发”,无疑本是“西王母蟠桃宴”和“度朔山”传说的民俗应用,这些佑生风俗实际是与祝寿图像中的桃文化意涵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它也是对于民间文学带有实践意义的形式转化。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蕴藏着国人对生命的认识、民间信仰的遗存,这种神秘主义思想体现出中国文化的连续性特征。类似的还有麻姑献寿、八仙献寿等,皆是在民间传说文本的基础上,通过祝寿图像的创作和应用,改变了它文本和口头流行的方式,以其可视的方式,丰富了祝寿风俗、长寿文化的存在形式与应用范围。

  民俗艺术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交融,事实上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播过程中,所体现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巫觋式交感现象。当然,祝寿图像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之间的文化关联是多方面的,显示出祝寿文化的杂糅性、浑整性和多元性等特征,这些对于丰富祝寿图像研究,认识民俗艺术图像以及传统社会风俗等都有积极意义。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邵小龙]禽兽之性与臝虫之相 —— 明代万宝全书诸夷门中图像与观念的互动
下一条: ·大国工匠·遇见非遗——传统工艺美术景泰蓝
   相关链接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李翠含]生生不息 代代相传: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逻辑研究
·[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
·[赵欢]歌、舞和手工制作·[菅丰 雷婷]民俗学艺术论题的转向
·[波丘斯]回归技术:民俗艺术的诠释维度·[黄龙光]民俗艺术田野调查与艺术民俗志书写
·[程波涛]文士阶层祝寿绘画的主要类型与表达范式·[朱冠楠]民俗艺术的现代性遭遇
·[罗晓欢]以墓葬建筑及其雕刻为中心的四川清代民俗信仰研究·历经30年编撰 《中国民俗艺术(汉族卷)》付梓
·[杭海]中国纹样的西方读解·丝绸之路与多元文化:第一届文化共生人类学民族学高级研讨班召集书
·中国少数民族民俗艺术亮相美国史密森民俗节·专题║ 寻访剪纸,寻访民间
·[陆斯嘉]奚小琴:“剪”不断的回忆·[吕胜中]到处的“小红人”
·[陈畅]另一种维度:当代剪纸·[陆斯嘉]原生态剪纸如何进入大都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