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周星]中国人的“生活革命”
  作者:周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6-01 | 点击数:5155
 

  交通革命与汽车社会

  以迅猛的速度在全国铺开、目前仍在延展当中的交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民的出行方式。中国的铁路营业里程、高速铁路通车里程、一般公路里程、高速公路里程、民用航空航线里程等,均比改革开放初有大幅度提升;1980-1990年代,国家强力推动的“村村通”工程,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交通条件。

  1960-1970年代,中国曾是世界著名的“自行车王国”,广大城乡以畜力和人力为动力的交通运输工具非常普遍,汽车驾驶员曾是很受追捧的职业。但2000-2010年代,中国却急速迈入汽车社会。在广大农牧区,包括摩托车和农用车在内,汽车拥有量大幅度增长;城镇则出现了私家车大众化的趋势,与之连动的便是“自驾游”之类的出行新风尚。眼下,中国普通民众持有驾驶执照的人数成倍增长,2015年达3亿人,位居世界第一。2015年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为17228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4399万辆;民用轿车保有量9508万辆,其中私人轿车8793万辆。在广大城镇和很多富裕的乡村,私家车和体面的楼房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标配,“有房有车”正在变成当代女子择偶的基本条件。

  方兴未艾的“厕所革命”和垃圾分类

  如果说上述衣食住用行等方面的生活改善是“探高”,那么,2015年启动、眼下正方兴未艾,未来仍要持续的“厕所革命”,以及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开始提倡的垃圾分类实践,便是中国人生活革命的“托底”,亦即对底线的抬升。

  当代中国厕所革命的最大进展,是伴随着单元楼住房的普及,家庭内的冲水马桶逐渐一般化。抽水马桶的普及正在改变国人的如厕习惯,如果将2010年代中国游客在日本“爆买”电饭煲理解为国内厨房革命的余绪,那么,“爆买”马桶盖(智能马桶)的新闻,便意味着中产阶层对国内居室生活的抽水马桶有了更高的要求。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公共厕所和广大农村的旱厕及卫生管理上。1990年代,北京曾有过推动公厕革命的活动,结果是无疾而终。2015年国家旅游局又在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旅游厕所革命,并把各级地方政府都动员了起来,目前已经立竿见影地取得了明显效果。也是在这一年,习近平对农村的厕所革命也提出要求,强力推动了各地农村厕所的改良工作,预计到2020年,全国农村卫生厕所的普及率将超过85%。    

  1970-1990年代,中国完全没有垃圾分类,有限的资源再利用主要是通过“破烂王”或“拾荒者”的努力实现的。伴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日常生活的垃圾爆炸性增量,甚至出现失控局面。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开始试行垃圾分类,随后,这一努力还朝农村逐渐扩展,但总体而言,截至目前,一般民众仍未养成分类投放垃圾的习惯,基于垃圾分类的资源回收体系也尚未真正确立。显然,厕所革命和垃圾分类属于现在进行时和未来进行时的生活革命,它们作为保持和提升人民日常生活的品质和底线的举措,是当代中国的生活革命能否最终成功的“试金石”。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天经地义

  生活革命提升了中国人的幸福感,也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存状态。1970年中国的国民预期寿命为58岁,2015年则达到76.1岁(其中,城镇居民预期寿命已接近80岁)。这一水平虽然和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但在中等收入国家中已位居前列。

  必须承认,生活革命在中国也面临很多复杂的现实,例如,城乡差距、贫富分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不均衡分布等等。再如,虽然远距离交通得到改善,但城市交通却陷入恶性循环;人民的交通规则意识尚未真正确立,交通事故伤亡率居世界首位,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国的汽车社会还很不成熟。虽然如此,生活革命的发展方向却是在全国任何地方均基本上一致的。无论人们对国家未来的想像多么不同,在接受、承认和乐于推动生活革命,并使人民幸福这一点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显然,要维持和不断扩大生活革命的成果,就必须有更加完善、稳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这也正是近40年来中国的都市化进程所致力于大规模建设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天经地义的正当性,因此,尽最大努力持续地满足民众在食品安全、住房、交通、养老、教育、医疗、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民生诉求,不断提升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品质,正是各级政府面临的基本“民生”课题,同时也应是国家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2017年5月第1557期第6版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谷子瑞】

上一条: ·中国家庭餐桌上的变迁、矛盾与悖论
下一条: ·[代启福]我们村不会沉下去吧
   相关链接
·[孙笑非]新式家具下乡: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家庭生活的变奏与空间秩序重构·[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
·周星:能够有尊严地上厕所的社会才是文明的社会 ·[周星]生活革命、乡愁与中国民俗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