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叶涛]刘锡诚的使命意识与学术史写作
  作者:叶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07 | 点击数:5958
 

  刘锡诚先生在离开民协的工作岗位之后,从一个官员蜕变为一名学者。之所以用“蜕变”来形容他的这段经历,我想这其中的甘苦只有先生及其同辈学人能够体会。刘先生的转型极其成功,他个人的几部重要的学术著作都是在此后完成的,如《中国原始艺术》、《原始艺术与民间文化》、《象征——对一种民间文化模式的考察》、《民间文学:理论与方法》、《石与石神》等,特别是这部修订后达110万字的皇皇巨著《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十数年几易其稿,对于一位没有助手、没有科研经费、没有图书馆可以依靠的老人而言,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刘锡诚先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除个人著述之外,还组织编纂学术丛书、参与学术团体的领导管理工作等。本世纪国家非遗工作开展以来,刘先生还积极参与了非遗保护工作的理论探讨与项目评审,特别是担任非遗评审工作民间文学小组的召集人期间,积极推动非遗申报文本的规范化,为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进入国家名录做了大量工作。

  学者的个人经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学术取向,这在许多学人的自述中都得以体现。刘锡诚先生是山东人,我曾长期在山东工作,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与刘先生接触,多年来,从他的言谈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对家乡、对山东的民间文学、对山东地方文化的关心。还是在他主政民协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曾经有过一个很好的动议:闯关东是涉及山东、河北、东三省的重大历史文化事件,其中以秃尾巴老李传说为代表的反映闯关东的民间文学作品(这其中,还应该包括山东和吉林流传的人参传说),应该引起民间文学界的关注。在刘先生的倡议下,山东民协率先行动,在全省范围内搜集了各种类型的秃尾巴老李传说,并且编辑成书(书中除有各地流传的文本外,还收有李万鹏先生编选的相关史料,极其珍贵),在此基础上,山东民协还召开了秃尾巴老李传说学术研讨会,刘锡诚先生和贺嘉先生还专程到会指导。大概是由于这个缘故吧,我后来在北师大跟随钟先生读书中,还曾经想以闯关东与秃尾巴老李传说为研究内容,来撰写我的博士论文;由于主客观多种原因,我的愿望没有实现,此后在山东大学指导研究生论文写作时,便让学生以此为题,有两篇硕士论文、一篇博士论文都是研究山东秃尾巴老李传说的。

  2005年至2008年,和我的老师李万鹏先生一起,带领着山东大学民俗学、民间文学专业的学生们对山东省沂源县的牛郎织女传说进行调研,并协助地方文化部门将该传说申报为省级和国家级非遗名录。在这三年期间,刘锡诚先生对我们的调研工作给予了多方面的指导,特别是在文本的搜集整理方面更是对学生们耳提面命,不厌其烦。在我和其他几位学者共同编纂完成五卷本《中国牛郎织女传说》时,刘先生还赐予了总序,对这项研究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秃尾巴老李传说也好,牛郎织女传说也罢,这里虽然叙述的是一些个人之间交往的琐事,但从这些琐细的杂事中,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学者的学术关怀、甚或人情冷暖。我与刘先生的交往主要都是在他离开民协领导岗位之后,多年来,他对我的关心除学术之外,还体现在生活的多个方面,比如他关心我的进修与博士学习、关心我爱人出版社的选题策划等。

  在同辈学人中,刘锡诚先生是最重视学术史料的搜集、保存、整理并公开发表的,感谢他为学术界、为我们这些后辈学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同时,我们也希望其他学术前辈能够重视学术史、特别是重视对个人学术史的回顾。比如,上个世纪留学苏联的中国留学生中,刘魁立先生选择了民间文学作为学习与研究的方向,这在留苏学生中属于极个别的选择,对此,很希望能够看到刘魁立先生对那段留学经历的回顾与总结。乌丙安先生是国内较早研究萨满教的学者,而据他个人介绍,他与萨满的接触却是在非常时期——被打成极右分子、关在劳改营中才接触到萨满,这些劳改营中的萨满及其萨满教,却成为乌先生后来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

  一部鲜活的学术史,不应该只是由学术著作和学术大家组成,也应该由能够反映学术发展历史、揭示学术发展思路的诸多细节而构成,这些细节对于后学者而言,可能要比那些皇皇巨著、那些令人仰视的学术大家给他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甚至会影响到他们个人学术道路的选择。遗憾的是,这样的一些细节,在传统的学术史叙述中,在具有严格写作规范的学术史著作中,往往被忽略、被删除、被格式化了,留下的只有干巴巴、冷冰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学理性文字。

  综上所述,刘锡诚先生的《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是中国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著作,我们祝贺这部学术巨著的诞生,期待刘先生为学界奉献更多学术精品。同时,我们希望各位令人尊敬的学界前辈,请你们重视对于个人所亲历的学科发展史的回顾,为学术史的建构留下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在此,还特别呼吁中国民协等有关部门,对于本学科领域的学界前辈们,应该尽快考虑设立口述史方面的国家级项目,申请专项资金,配备专门的人手,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开展民间文学、民俗学、民间艺术领域的口述史工作,这项工作所指向的对象,人数已经屈指可数,再不抓紧时间进行抢救性记录,留下的只能够是遗憾!

  [1]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第9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

  [2]刘锡诚著:《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上下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年12月。文联出版社的上下卷《学术史》系修订版,该书第一版《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2006年12月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修订时作者有较大幅度增订。

  [3]见“中国民俗学网”—“刘锡诚的博客”: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blog/?action-viewspace-itemid-31642.html

  (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 2016年第3期)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陈艳】

上一条: ·[田青]乡音——世上最美的音乐
下一条: ·[刘锡诚]杨七郎的传说:一段故事 一种敬仰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
·[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
·[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胡南]回到人的立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