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大师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大师

阿诗玛:流淌在血液的歌
  作者:记者 王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7-23 | 点击数:7187
 

王玉芳边纺线边唱起了《阿诗玛》

王玉芳边纺线边唱起了《阿诗玛》

  民间的《阿诗玛》

  王玉芳很瘦,由于常年的劳作,皮肤黑黑的。她不爱说话,也不太敢抬眼看人,手里一刻也不闲着,总是低着头绩麻。

  对她来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的称号,是一个荣誉,也是一个负担。来采访的人多了,就有点耽误时间,因为她还有很多农活要干。

  但无论如何,唱歌是愉快的,表演唱歌也是愉快的。不管在多少人面前唱,她都很自信,安静时的羞涩一扫而光,脸上充满了笑意。虽然66岁的人了,嗓音却依然清亮,记忆力也非常好。要知道,她所唱的《阿诗玛》,没有歌词、没有曲调,完全凭记忆力。

  王玉芳这身演唱的绝技,来自父亲的传授。十四五岁开始,她就跟着父辈们唱《阿诗玛》。年纪轻轻,就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金嗓子”。据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前期,云南驻扎了很多部队,王玉芳和其他伙伴们就到部队上去慰问演出。更有传说要邀请她们到北京去演出,但是由于生产队记工分,无法抽出时间,只好作罢。

  《阿诗玛》被誉为撒尼人一首唱不完的歌,尽管是一部长篇叙事诗,但是抒情的成分很重,不同年龄段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可以选唱不同的曲段。因此,“很少有人会把《阿诗玛》一次性从头唱到尾,也很难知晓把《阿诗玛》全部唱完需要多少时间。”方跃章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石林县撒尼彝族地区,会唱部分曲段的人不少,能够完整演唱的人已经很少很少。”据他估计,不会超过5个人。

  王玉芳也没有试过完整演唱《阿诗玛》,她知道,全部唱完需要“很长时间”,但是她自信她能演唱所有的曲段。

  “麻线啊,错综复杂,但是在姑娘的手里,都变得井井有条。看啊,我织出来的布多么平整。”坐在百年老屋里的织布机前,王玉芳一边熟练地织布,一边哼唱着“织布歌”。当她到山上放羊,面对寂静的群山,她也会哼起熟悉的《阿诗玛》。因为《阿诗玛》的歌词、曲调里表达了撒尼彝族人所有喜、怒、哀、乐的情感,他们在不同的场合,都会不由自主地唱起《阿诗玛》。

  毫无疑问,《阿诗玛》已经融入到这位66岁的民间艺人的血液里。

  但是,尽管《阿诗玛》已是王玉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的儿女们却不感兴趣。她的孙子们倒是很有兴趣,只是每天要上学,没有时间、也没有环境学。

  “尽管石林的民族文化比较丰富,但是《阿诗玛》的演唱,完全凭嗓子和记忆力,还是很难,因此擅长的人还是很少。”方跃章说。

  王玉芳也欢迎年轻人来学习《阿诗玛》的演唱,但是她很苦恼,没有人来学。现在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她演唱的一些片断录音、录像,作为资料保存下来。“但是记谱、记录歌词等细致的工作还没有着手做,以后要在这方面更深入一些。”一直参与石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跃章说。

  (本报记者 王珍 文/图)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07-07-2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毕华玉:一位毕摩的使命
下一条: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长调传承人魂归故里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
·[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
·[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
·[涂慷]大美工匠·[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席建立]消褪不了的常州梳篦魅力
·[王翘楚]“重生”的兔子王·[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
·[崔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黄绍祖]战疫形势下中国徽州菜传承的应对
·文旅部非遗司: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