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田野报告

首页民俗学文库田野报告

乡村公共空间的消失与重建
  作者:白小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12 | 点击数:10879
 

   2008年,我作为“土木再生”的一名成员,前往遭受汶川地震的甘肃文县踏勘现场,土木再生计划在文县的丹堡乡、哈南寨乡、李家坪乡,以及成县的苇子沟乡筹建小学,并为新设计的学校提出七条要求,其中有一条是“社区共享”,也就是说, 新学校除了坚固结实之外,学校也应该成为村民聚会场所,甚至是乡村议事中心。

  这一条是针对目前乡村凋敝的现实而定的,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飘摇,多次运动的吹袭,加上近20年城市化的洗劫,乡村活力不再,昔日富饶丰盈之地,现在鸡鸣狗盗之徒横行,以至于“故乡沦陷”的话题成为文人们的集体写作话题,许多文章,直指农村的情感纽带和村社自我管理能力日渐萎缩,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上世纪30年代著名的农学家董时进在一篇文章中说:“我素来认为要知道乡村的秘密和农民的隐情,唯有到乡下去居住,并且最好是到自己的本乡本土去居住……藉着居住,自然而然地认识乡下。” 在他那个年代,村民的公共生活活跃在乡村的宗祠里,在村口的大槐树下,在村公所的院子里……只要往那里一坐,便坐拥乡村的核心。

  但如果现在董时进再去乡村的话,他可能要改变想法,现在村民活动的公共空间建设几乎是一个空白,乡村宗祠等传统公共议事场所遭到毁弃,村民没有地方聚众议事聊天,就连村口的老槐树也被城里的房地产商出价收罗挖走,村委会成为村主任等少数人员的特权场所。特别是在经济较为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这种情况更加严重。

  久曲必舒,日淤必溢,在利益诉求和政策杠杆的撬动下,现在情况在悄悄改变,在经济发达地区,地方利益的分配矛盾日益显现,成为村里的一个公共议题,当这些议题得不到公正解决时,情绪就会发酵成强烈的社会诉求,譬如广东的乌坎村,就是在现实利益缺乏公正分配,导致群体事件,最终实现了村领导直选。一人一票,选举所在地就在乌坎小学。由自下而上的社会压力让学校——这个教书育人的建筑空间,临时变身为村公所和议事厅。

  除了这种因突发事件引起的建筑空间性质的变化,另外一种情况是,知识分子介入乡村建设而引发的废弃建筑重新被激活,2010年,艺术家欧宁在一本笔记本上写下《碧山计划》草稿,是长期以来对农村问题的思考、对乌托邦的研究、对皖南及其乡建计划的一些构思。次年8月,欧宁邀请了一群艺术家、诗人、设计师到访安徽黟县碧山村,举办了碧山丰年祭,仪式在村里的祠堂举行,那一日,还上演了由村民自我表演的“出地方”,凋敝依旧的祠堂成为了公共娱乐中心。

  以上两种是临时性的变身,另外一位乡建活跃分子——孙君,他在湖北五山村建立起了永久性的公共精神性空间:茶坛。茶坛建在一座小山包,站在这里可以俯瞰万亩茶园。建坛取五座山顶峰之土各九斤, 用五河之水各九斤,采当年之头茶上中下品各九斤九两九钱九分……填埋在茶坛正中,极其庄严神圣。孙君也曾对我坦言:建筑仪轨的神秘化,有利于凝聚村人信仰,重塑乡村精神核心。最终是为了发展茶叶经济。

  无论是乌坎的自发型的乡村公共空间突变,还是碧山村与五山村因知识分子的介入重塑了乡村的公共空间,都在表明,对于乡村治理,以往的威权式的统治已经不再适合,村民有自我治理能力,在有经验的乡建专家的指引下,这种治理能力会迅速成长,乡村公共空间会越来越多,届时会有村集体成为实验建筑师的甲方,正儿八经地设计建造村民的议会小楼。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民周刊 2012-06-0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80后大学生采集苗族最早英雄史诗《亚鲁王》
下一条: ·湖南古村落古民居调查:保存较好的,只占26%
   相关链接
·[高鹏程]廖泰初的教育社会学·[高洁宜]由俗至礼:探析乡村移风易俗中的贺号习俗
·[刘晓春]人的历史比学科更长久·[林海聪]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早期社会调查与社会服务实践
·[殷梦弦 罗晓欢]乡绅贾儒珍以书法为媒介的“乡村治理”活动研究·[石林兰]庙会文化与当代乡村社会建设
·[施爱东]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共同体意识·[刘冰倩]县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中集体记忆的建构
·[关旭耀]资本介入下古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消解与重构·[康丽]公共危机时刻的学科实践与学者自觉
·[岳永逸]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施爱东]中国民俗学的学派、流派与门派
·[康丽]公共危机时刻的学科实践与学者自觉·[施爱东]中国民俗学的学派、流派与门派
·[王宇阳]乡村治理视域下的民间信仰功能机制研究·[岳永逸]Folklore和Folkways:中国现代民俗学演进的两种路径
·[弗里德曼]论中国宗教的社会学研究·[宋靖野]“公共空间”的社会诗学
·[吉国秀 李晓林]西塔的变迁:一个空间社会学的视角·[张丽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与自我调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