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李建宗]口头文本的意义:民族想象、族群记忆与民俗“书写”
——以裕固族民间故事为研究个案
  作者:李建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07 | 点击数:13765
 

  摘 要:口头文本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民族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裕固族民间故事映现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想象,在想象中进行民族寓言和民族神话的建构。在口头传承过程中,裕固族民间故事成为民族历史的“活化石”,不断实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增强族群意识和族群认同感。与此同时,在大量的裕固族民间故事中还表现了丰富生动的民俗生活,提供了真实鲜活的民族志材料。裕固族民间故事为人们全面了解裕固族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民族想象;族群记忆;民俗生活;口头文本;裕固族;民间故事


  由于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口头传承一直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在本民族中流传的民间故事充当了民族想象的“文本”,维系着本民族的族群记忆,是活态的民族志材料的“记载”和“书写”。通过对裕固族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可以从中发现对裕固族研究有极其重要价值的材料。

  一、民族想象:民族神话的建构和生存境遇的叩问

  在人类社会的欠发达时期,生产力的低下和思维能力的有限决定了人们生存在想象的世界中,丰富的幻想和想象不但提高了人们的思维能力,而且还创造了各种了原始艺术。人们用本能的想象揭秘世界的起源和人类的诞生,便产生了各民族的创世神话和族源传说,这些合乎人类逻辑的口头文本似乎为民族的起源提供了一个“合乎情理”的答案,世界原始土著部落的有关图腾信仰的神话,及其在中国西南各少数民族中流行的盘瓠传说就是很好的例证。作为口头文本之一的民间故事,由起初的个人想象经历一段时间的流传之后,形成了民族集体想象,在这种集体想象中实现着一种族群认同,美国民族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认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1]民族想象一旦转化为活态的口头文学,就在民族生活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裕固族人时刻不忘对人类起源的探究,民族历史的追溯和生存境遇的叩问。毋庸置疑,由于人类思维的相通性及其裕固族与周边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裕固族民间故事和其他民族的故事具有“互文性”和“异文性”。太阳和月亮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在各民族中流传着关于太阳和月亮的神话。太阳和月亮是裕固族先民信仰的神灵,在日常生活中裕固族人经常用“像日月一样尊贵的客人”称呼高贵的来宾。在裕固族中流传的《日父月母》“这则神话没有故事情节,完全是对日月星等自然现象的幻想性解释。”[2]当这种幻想性的解释一旦在民间以口头文本的形式传播开来的时候,听众/“读者”便对其实现了一定的认同,民族想象也就相应地转化为民族集体认同。裕固族口头文本中讲述人类起源的《九尊卓玛》,是汉族盘古神话的 “异文”和“翻版”,把各种自然现象解释为九尊卓玛身体各个部分的化生。[3]

  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的追溯和族源关系的探寻是终极思考和永恒追索。这种历史文和文化的寻根过程,使一个民族付出了承重的代价与艰辛的努力。长期经历了“无字时代”的裕固族人只能用民族想象的形式探寻族源,《裕固族东迁的故事》对裕固族迁徙过程中的艰难跋涉进行了“描述”,是裕固族追溯历史的集体想象,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书写”。 [4]

  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年代,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只能凭借想象,用丰富的想象建构一个与现实相对应的“文本世界”,在一个民族还未出现文字之前,这种文本只能是口头文本。口头文本企图为现实生活提供一种想象性的解码,以便在整个民族中达成一种“共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口头文本成了一部现实生活的“百科全书”,许多生活现象都能在其中找到对应的答案。在裕固族民间流传的《沙特》[5],是对万物的起源、婚俗的来历等的一种民族集体想象。在历史上的裕固族是一个凶悍勇敢的民族,再加所处的严酷生存环境,逐渐形成了一种战胜自然灾害的坚定信念和坦然面对现实生活的勇气,这种民族精神常以民族想象的形式凝结在民间口头文本之中。裕固族民间故事《莫拉》[6]和《火种》[7]这两个口头文本,是民族现实生活的想象性描述。聚居在西北地区祁连山麓的裕固族,过着游牧生活,每逢漫长的严冬,雪灾成了牧民心头的一块隐患,对灾难本能的恐惧和设法战胜灾难的内驱力“催生”了民族口头文本。在《莫拉》中的雪妖作怪成了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想象和解释,面对大量冻死的牲畜,降服雪妖的英雄莫拉成了裕固族人的殷切期盼。英雄莫拉化为一座红石山,永远驱逐严寒是民族的集体意愿。[8]火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然而,人们为了火的发明和延续费尽周折,付出了诸多的艰辛和努力。在裕固族中流传的口头文本《火种》,讲述了一对年轻夫妇为借火种和三头妖之间的斗争,尽管故事情节有点离奇,但反映了裕固族人为了火付出的沉重代价,同时显示了火在民族生活中的重要位置。[9]

  流传于一个民族之中的口头文本是民族丰富想象力的表现,在这些口头文本中,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个民族对历史的追问和现实的探寻。凝聚在这些口头文本中的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沉淀于其中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民族精神。人类还没有进入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民间口头文本犹如一个三棱镜折射着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是一个民族童年时代的精神印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应斌]《孔雀东南飞》母题及动物原型
下一条: ·[李建宗]裕固族民间故事母题初探
   相关链接
·[严曼华]边远人群的记忆书写:论通行叙事的在地转化策略与动力机制·[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
·[杨俊安]文学与民俗的交融:《窦占龙憋宝》中的民俗生活·[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
·[贺少雅]冬至消寒会考论·[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
·[李建宗]书写青海民俗生活的皇皇巨著 ——简论《青海民俗志》·[黄涛]从百姓口头采集俚言,用民俗生活阐释语义:《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俗语》的编纂思路与学术理念
·[陈金文]壮族“诗文斗智”型传说与族群记忆·[黄龙光]民俗艺术田野调查与艺术民俗志书写
·第二届“农耕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高淳举行·田野║ 从民俗生活实践走近地方文化:布里亚特蒙古族传统文化考察记
·[王辉]民俗生活与文化心理的呈现与反思·[李牧]族群记忆与地方性知识的交互与融合
·[黄静华]作为民俗生活实践的拉祜族“厄莎”叙事·[谢红萍]历史事实、族群记忆与现实表述
·山东省民俗学会“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民俗生活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徐赣丽]公共空间与民俗生活
·[陶立璠]现代生活与传统生活的对接·[刘秀峰]浙江缙云张山寨“七七”庙会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