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张贺]民间文学的数字化:再现一个您未可知的民间
  作者:张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04 | 点击数:7883
 

江格尔的传承人加·朱乃在传唱《江格尔》  吴凤祥摄。
口头文学数字化工程江苏卷·车水歌的图片。
口头文学数字化工程江苏卷·手抄歌本的图片。 资料图片

  7月13日,在中国文联的一间资料室里,79岁的杨亮才和几位同事从堆积如山的纸箱中小心翼翼地取出早已泛黄的书册,一一过目。“这些资料要先鉴别分类,然后才能送去扫描,最后上网。”杨亮才退休前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现在担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被杨亮才视为珍宝的这批资料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全国民间文艺工作者搜集整理的各地民间口头文学的书面记录。除少部分曾公开出版外,绝大部分都是内部编印资料,一部分为铅印本,一部分为蜡版刻印油印本,还有少量手抄本,总计5166种,总字数超过8.4亿。体裁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寓言、童话、歌谣、谚语、史诗等民间文学的全部门类。这些凝聚着几代人心血的资料即将被搬到网上,成为人人可以检索阅读的电子信息。

  2010年12月30日,中国文联、文化部、中国民协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启动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我们和汉王公司合作,利用他们的高速扫描和文字识别技术,把这些资料转化成图像和WORD文档,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读者可以通过浏览器在线阅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副所长王锦强说,“永久保存和资源共享,是口头文学数字化工程的主要目标。”这批资料自诞生以来,短则10余年,长则60余年,有的纸张已经发黄变脆,亟待保护;而且,只有上网才能真实而全面地反映资料的全貌,便于读者和研究者使用。

  王锦强介绍说,数字化工程的第一步是把60年来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上报给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民间文学资料县卷本的文字和图片扫描上网,做成数据库;第二步再向20世纪初至40年代延伸,最终做成一个百年来中国口头文学资料数据库。此外,录音、录像等资料也要经过整理,发到网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材料在完整上网的同时,还要翻译成汉语。“工作量非常大,我们预计要花3年左右的时间。”

  对于这批材料的价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这次将被数字化的民间口头文学,是五千年来农耕社会流传到近半个世纪前的最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它的原始性、原真性、文献性、整体性、资源性无可比拟。甚至可以说,历史上大量的传说故事、谚语、歌谣只能在这里找到。”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我国口头文学的丰厚和多样在全世界是非常突出的。杨亮才说:“光是我们民协掌握的资料就超过8亿字,如果算上全国各地保存的资料,我估计总字数要在40亿字以上。”

  我国的民间文学不但创造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等家喻户晓的名作,也是文人创作、精英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小雅”等就是当时的民歌。汉代设立的乐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搜集民间歌谣。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1年07月29日08:5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语言数据库促欧洲人文社科研究
下一条: ·《古籍保护条例》呼之欲出 专家关注实际操作性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
·[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徐才丹]“表演类”非遗的数字化路径与实践反思
·[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
·[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
·[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