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高台县城西15公里的宣化镇乐善村自古以来就以“戏剧之乡”著称,成立于明洪武十一年、曾经红极一时的戏班子“乐善忠义班”代代相传,至今仍活跃在乡间。
古老的秦腔戏班子
今年70岁的盛世祥曾担任乐善剧团团长29年,如今是乐善忠义班的台柱子。3月7日,记者慕名前往乐善村,见到了盛世祥,因长期演戏,老人生性乐观,精神矍铄。
“如今我是剧团最年长的人,现在剧团的演员全是我的徒弟。”盛世祥说,他从13岁开始参加乐善剧团,磕头拜师学戏,剧团师承关系非常严格。“我们剧团一代一代都是这样传承下来的。”现任剧团团长郭万银笑着说。
“乐善忠义班长期留存至今,一套古老的制度也被沿袭下来。”张掖市委党校副校长任积泉告诉记者,乐善剧团拜庄王爷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每次演出之前,剧团都要把庄王爷供奉起来,上香磕头,然后才化妆演戏。戏班子演出的剧目也有严格规定,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演《出五关》,四月初八演《求雨戏三湖》,剧团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下来。“五月十三这一天,不管剧团演员在什么地方,都必须得赶回来演《出五关》。”盛世祥说。
盛世祥告诉记者,他听师傅说过,“乐善忠义班”成立于明朝洪武十一年,现在所沿用的化妆用眉子碗和演出前跪拜的庄王爷均为师傅所传承,目前还在使用。上世纪80年代有人考证,剧团的眉子碗有200多年历史,而木质的庄王爷据其师傅说是剧团成立之时的物品,照此计算也有600多年的历史。
史志中的乐善戏班
3月22日,记者在河西学院逸夫图书馆存书《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综述》中看到,明洪武五年(1372年),宋国公冯胜奉诏开创河西,驻军于镇夷城(今高台县红沙崖乡沙河村马营岗子),随着屯田戍边规模不断发展,也有大量内地移民流入,其中包括一些半农半艺的艺人,高台县宣化乡乐善堡(俗称大寨子)戏班,就是由这些艺人组成的,该戏班创建年代无法考证。据当地艺人讲,乐善堡人系由山西迁移而来,来时就带有锣鼓、戏箱。
1953年,该县开展破除迷信活动,毁神拆庙,在拉倒乐善堡关帝庙(清道光二年1822年建)前旗杆时,从杆顶灯匣中发现忠义班账簿一本,上面有“洪武十一年整建乐善忠义班”字样,此簿现已遗失。但当时见到此簿的殷贵廷、刘兴和等见证人仍健在。1957年5月,甘肃省文化局陈光等也曾在乐善堡做过长达四十天的调查,确认这个当时由当地村民组成的戏班“是可信的”。
《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班社与剧团》更为清楚地记述道:“因好乐(唱戏)、好善(信佛)之民俗相沿未改,故堡名‘乐善’,戏班子亦名‘乐善’。又因为乐善班是亦农亦艺、以艺为主的江湖班子,故又称‘乐善忠义班’”。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兰州晨报 2011年04月07日 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