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冯骥才:城市文化悲剧正向农村转移
  作者:本报记者 王晶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3-11 | 点击数:4964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由现在的47.5%提高到51.5%。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作家冯骥才3月7日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达了他的担忧:城市的文化悲剧可能正在向农村转移。今年,他在递交的提案中呼吁加强对古村落和古村落文化的保护。

 

  冯骥才介绍,古村落是中国文化的根植所在,目前全国有230万个村庄,普查显示,依旧保存跟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现在还剩两三千个,而在2005年时,这个数据还是5000个。

  “这是未来10年中国文化最大的问题。”冯骥才说。在他看来,古村落的加速消失主要有三个原因:城市化加速;地方政府需要土地作为发展GDP的资源;此外,房地产开发在城市中已经很难寻求到空间,于是向农村转移。

  去年,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公开表示,非常反对“旧城改造”这个词,这个词没有文化的。而“旧村改造”这个新词现在又开始流行。

  “我们应该吸取城市改造的教训。城市在改造前,政府从来没有认识到文化的个性和特点,没有确定哪些能动、哪些绝对不能动,从来没有尊重过城市文化。这一轮把600多个城市都搞成一个样子,政府没有考虑过文化个性、没有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和脉络。现在,在城市中犯过的错误又要到农村中去了。”冯骥才说。

  对此,冯骥才建议通过四种形式加强对我国古村落保护:第一是分区形式,保持原有古村落不变,在旁边建设村民居住生活的新区,保留古村落的原汁原味;第二是民居博物馆形式,把分散的经典建筑和文化要素向一处集中,以集聚效应加强保护;第三为景观形式,在保留古村落架构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加固、整修或开发,部分可用作旅游资源;第四是原生态形式,彻底保持当地的原生态生活。

 2011年03月11日 07:56 来源:中国青年报

  文章来源:中新网

上一条: ·北京西城消失历史遗迹配“说明书”
下一条: ·[朱世强]“非遗”敦煌曲子戏后继乏人 遭遇传承断代窘况
   相关链接
·[关旭耀]资本介入下古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消解与重构·[高忠严]社会变迁中的古村落信仰空间与村落文化传承
·古村落保护如何留住乡愁·古村落:学术研究不可忽略的角落
·冯骥才:文化的疼痛与守护·冯骥才:春运是一种文化现象
·[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的人文价值·[视频]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揭晓 冯骥才、乌丙安获终身成就奖
·乡村振兴战略拓宽古村落活化之路·中国古村落活态保护大会在河南鹤壁召开
·保护古村落 留住我们的乡愁·濒临消失的中国古村落:10年间减少90多万个
·[陶立璠]冯骥才“四驾马车”与文化遗产保护·冯骥才文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召开
·古村落保护需要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大数据如何为古村落画像?
·中国各地拯救正在消失的传统村落·冯骥才:《平安夜》的民间记忆和历史记忆
·[陈新民]对高演古村落重塑乡土民俗调查·[应超群]关于浙西应氏古村落文化生态的调查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