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手工技艺保护困难:许多优秀作品散落各地无人问
  作者:记者 谌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0-09 | 点击数:8293
 

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在演示。摄影/谌强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如何保护和传承,越来越成为学界和传承人深切关注的问题。作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工艺美术,伴随着我们走过了漫长时光,成为我们精神家园中不可忘怀的文化记忆。但在今天,手工技艺的保护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问题,也引发了人们更深的思考。  

  不久前在北京举办的《留住手工技艺——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论坛》上,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对如何保护传统工艺美术进行了广泛探讨,期望提出在当前现代化进程中保护传统工艺美术的办法和措施,并指出手工技艺不仅是手工本身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每个人,涉及到我们的生存智慧,对我们生活和未来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我们身边,作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跟我们大家连在一起,我们是离不开这些作为我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技艺对于我们人本身,无论是从作为生活方式中相联系的一些器物,或者是这些器物创造本身所表达的人类智慧和我们的情感,当我们看到后都会为之叹服,叹服这些工艺美术大师创造技艺的精湛和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王文章说,之所以大家一起来探讨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留住手工技艺这个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传统手工艺保护不仅仅在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形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种探讨和思考,来更好地维护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基础。就传统工艺美术而言,要重视生产性保护的问题,做好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形态的丰富性决定了我们保护的方式也应该是多样性的,应该说,主要是有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这样三种主要的方式。其中生产性保护是一个很重要的保护,生产性保护是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的一种保护方式。

  王文章以剪纸为例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剪纸作品与今天剪纸艺术家的作品相比,很容易区别其时代的不同,剪纸艺术家在继承和创新方面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差异。今天的艺术家、传承人在继承前辈技艺的基础上,把自己当代审美趋向的影响,和自己对这个项目独特的思考融入所从事的项目中,既把这种基因保存下来,同时又把自己独特的创造融入其中。剪纸艺术就是在这样一种活态流变、传承之中,通过生产性保护保存下来。所以,生产性保护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生产过程,重要的是一个传承的过程。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教授是传统工艺美术界的领军人物,她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一直有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她在此次保护论坛上较为深入地谈了对保护条例的思考和期待。常沙娜说,1997年国务院发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对保护传统工艺美术、促进传统工艺美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政策性的指导作用,体现了国家对这一重要工作的重视和关怀,从法律和法规的层面,对工艺美术大师的创作、带徒弟、研究等提供了保障,这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但是从条例发布的1997年到现在的十三年间,我国的经济形势和社会大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的工艺美术事业正处于整体的转型时期。条例目前看来存在一些概念和力度上的不足,保护工作的立法和措施应该有相应的跟进、补充和修改。

  常沙娜说,她曾在贵州和昆明看到有人两千元钱一大麻袋买走苗族刺绣,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品散落在各地无人过问,这个景象让她非常痛心和担忧。她说,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姑娘们正在潮水般地涌进城市打工挣钱,生活方式、穿戴打扮都改变了,街上随处可以看到成批的粗制滥造的所谓工艺纪念品,大批祖传的真品却在不断消失,苗绣传承人吴通英女士也说,现在苗族姑娘更喜欢到大城市去打工,愿意从事刺绣制作的人不多了,这个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应该通过制订更为完美的保护条例来进行抢救和保护,这很重要。常沙娜认为,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不仅要重视技艺的传承,更要重视审美的传承、文脉的传承、灵魂的传承。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08日 09:09

上一条: ·[田青]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未来
下一条: ·80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希望
   相关链接
·[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
·[谢晨]红间绿花团锦簇:滩头年画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李丙传 黄煦茜]河北雄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
·[宋双意]河口瑶族服饰调查研究·[关咏阁]城镇化语境下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符腾]浅论传统村落的人文记忆传承与保护·[薛翔]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蒙古袍生产现状分析与研究
·[崔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梁莉莉 胡泽凡]“非遗”如何被实践:回族民间社会的传承与保护
·[黄桂秋]广西宾阳传统陶瓷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陈景娥]社会转型中的民歌传承与变迁
·[张勃]坚守与调适:城市化进程中清明节的传承与变迁·[毕传龙 赵娜]民俗类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与保护个案研究
·中国饮食类非遗传承与保护课题组在京成立·张瑞民等:《年画民俗文化及其传承与保护创新机制研究》
·让传统服饰成为“穿在身上的非遗”· 博物馆型保护的戏曲样式如何变为动态保护
·[李公明]近代手工艺人研究中的政治与历史视角·[刘婷]“后申遗”时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