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李建宗 韩杰]裕固族口头文学传承人钟玉珍
  作者:李建宗 韩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02 | 点击数:10110
 

 

钟玉珍老人近照(右)

  春节期间,我和河西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韩杰夫妇来到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双海子村的钟玉珍老人家里,因为她是韩老师爱人的婶母,这为我们的走访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我们一到家后就见到了老人。今年已经七十七岁高龄的她尽管腿脚不太灵便,但是精神还是很饱满。这次肃南之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裕固族口头文学的生存状态和传承情况,针对自己在平时的学术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一次田野调查。这次的行程计划是当天进行调查,第二天就离开双海子村,可是下午就受到他们全家的热情款待,除了裕固族特色的酥油奶茶和手抓羊肉以外,还有许多可口的菜肴如鱼肉等摆满了一桌子,突然觉得自己的脸烧得厉害,才发现两瓶白酒已经被我们五个人喝完了。在潜意识中自己是带着一定的任务来这儿的,既不是旅游观光,也不是过来玩,更不是来猎奇一点民族风情,而是做一些实实在在的考察,没想到当天晚上却醉得稀里糊涂,访谈只能推迟到第二天进行。以前听说到的裕固族的热情和豪爽在这次肃南之行中心领神会,与此同时,过去通过一些书面资料得出的观点和结论,在田野中也理解得更为深刻。

  裕固族自称“尧乎尔”,是我国的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也是有着比较特殊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的黄泥堡镇。在历史上的裕固族曾经是一个只有本民族的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汉字在裕固族中流行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民族历史、生活方式等一切民族的东西主要借助口头语言来传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裕固族文学史的大部分是口头文学的历史,这些宝贵的口头文学是在裕固族文坛闪耀的“群星”。

  进入21世纪以后,裕固族口头文学和语言是甘肃省首批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之一,这就意味着政府和学界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认同与重视。于是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兴起了搜集、整理裕固族口头文学作品的热潮,经过全县范围内的搜集和采录,从2002年开始香港图书有限公司先后出版了由田自成、杨进禄主编的《裕固族民间故事集》和《裕固族民间歌谣谚语集》。把活态的口头文本转化为凝固的书面资料,尽管可能出现一些问题,但是对于民族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裕固族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民间故事和歌谣的搜集、整理过程中,有肃南县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有搜集和采录者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更为重要的是那些执著地从事口头文学传承的民间老艺人。正因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坚守和传播,才使本民族的许多东西能够完好的保存下来,没有让裕固族对自己的历史发生“失忆”, 也没有在现代文化语境中出现“失语”。

  钟玉珍老人就是从事裕固族民间口头文学传承的老艺人中的一位,她的裕固族名字是依采而藏。由于从小生活在牧区,她的故事很早就在肃南莲花草原一带流传。在我们对话的过程中,她就开始讲述自己的身世和背景,父亲是一个裕固族大头目的下属“老哲”,她的外婆是一个当地口头文学的传承人,外婆所钟爱的事业被她的三姨妈传承下来,因为她自己天资聪明和很好的记忆力才从从三姨妈那儿学来了大量的口头文学。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为口头文学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农耕民族相比,牧民的闲暇时间相对要多一点,而且还可以一边放牧一边聊天、讲故事、唱歌,也就是说辽阔的草原养育了他们擅长口头文学、能歌善舞的禀赋和天性。在放牧的时候,一个故事或者一曲歌谣会给牧民的生活带来一些生机,使他们过得快乐而充实,到了晚上牧民们经常坐在一起,点灯讲故事。在这种历史语境中裕固族口头文学相当繁荣并且得到很好的传承。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故事奶奶李明带着美丽故事走了
下一条: ·[陈杰]妙手绣花鞋
   相关链接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王尧]民间寓言的完型要素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
·[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
·[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
·[涂慷]大美工匠·[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苏明奎]文学与记忆:苗族口头文学《仰阿莎》的跨媒介书写·[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
·[张佳伟]再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与田野作业方法·[路转红]裕固族东、西部地区民歌情感色彩的差异性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