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舞太平年, 龙腾新时代。在云南省红河县,万人参加了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红河乐作舞表演,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9月28日上午,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上游南岸,境内居住着哈尼、彝、汉、瑶、傣等29万各族人民的红河县,组织开展“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 “万人乐作舞”大赛,60余支队伍近万民众,穿上节日的盛装共同参与。为素有红河州的“歌舞之乡” “棕榈之乡”“侨乡”的红河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氛围。
带着丰收的憧憬,迎着十月的秋色。嘹亮的乐声划破长空,近万身着各色少数民族服饰,伴着红河县各族儿女欢快的舞步一起舞动。红河乐作舞万人集中展演拉开了“万人乐作舞大赛”的帷幕。
音乐旋律悠扬、节奏轻快,男子舞姿潇洒刚健豪迈,女子舞姿轻柔优美飘逸,韵律刚柔相济,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欢快的打动着每一个人。每一个套路和动作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和表现着哈尼人生产劳动、生活情趣等内容。不难看出,那些简单朴实的歌舞的每一个动作都贯穿着农家劳作的每一个细节,与其说是在舞蹈,倒不如说是哈尼、彝家心灵里对丰收历程的记录。据当地人介绍,每当跳起乐作舞,人们都会情不自禁进入“与自然同欢,与天地同乐”的忘我境界,一切忧伤苦愁都被抛到九霄云外。
据红河县县委宣传部部长高劲松介绍,红河县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4%,其中哈尼族占75%,占全国哈尼族人口的15.5%。乐作舞起源于红河流域南岸的红河县阿扎河乡垤施、洛孟,主要分布在全县13个乡镇及其周边县份的哈尼族彝族村寨。据考,乐作舞已有上千年历史,是哈尼族、彝族民间传统舞蹈,融歌舞乐为一体。在红河县歌舞中,乐作舞流行最广、影响最深,是当地哈尼族、彝族集民间传统音乐、歌舞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如此规模的“乐作舞大赛”在云南尚属首次。
文章来源:光明网 2009-09-30 14:11:45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