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民俗传承着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延续至今的文化血脉
——专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
  作者:《四川日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4-12-17 | 点击数:1135
 

  人物简介:叶涛,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现任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工作专家库特聘专家等。主要研究领域为民俗学、民间文学、中国民间信仰、泰山文化,是山东大学民俗学、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点的主要奠基者。2008年至2020年,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撰写有《民俗学导论》《中国民俗》《中国京剧习俗》《泰山香社研究》《泰山石敢当》等著作,主编《新中国民俗学研究70年》、《中国牛郎织女传说》(5卷本)、《中华后土文化丛书》(7卷本),发表学术论文、调研报告近百篇,参与策划并主编大型文献丛书《中华泰山文库》(120卷)。


  一年中要过哪些节日,节日里有哪些活动?喜欢吃大米还是面食?在不同场合的着装有什么讲究?……这些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背后,往往就体现着某种民俗文化。

  “简单来说,民俗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传承下来的习俗、活动、信仰、故事等。”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说,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民俗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

  叶涛从事民俗文化研究已近40年,在他看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优秀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近日,在山东大学的办公室里,叶涛接受了四川日报全媒体“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记者的专访。“新时代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民俗文化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叶涛说,作为民俗学者,将继续深入挖掘和继承学术传统,在提升全社会的文明水平、满足民众的社会需求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因为两本书走进民俗学

  1983年秋,山东大学抽选文科80级的学生20余人开设了社会学讲习班,为筹建社会学系培养师资,叶涛是学员之一。讲授社会学概论的李树军老师谈到民俗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时,推荐了民俗学家乌丙安刚刚出版的《民俗学丛话》,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民俗学著作,也是叶涛读到的第一本民俗学著作。不久后,叶涛又接触到了我国于1984年出版的日本学者后藤兴善的《民俗学入门》。

  “这两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把我带进了民俗学的殿堂,走上了专业从事民俗学研究的道路。”叶涛说,自己原本学的是中文,最终还是听取了当时社会学系的筹建负责人徐经泽教授的建议,“留校在未来的社会学系中做民俗学研究,使山大社会学学科多一点自己的特色。”

  1984年7月,叶涛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和其他来自历史、哲学、经济、科社的6位同学一起,参与该校社会学系的筹建工作。

  民俗学研究十分注重走进文化现场的田野调查,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特别是那些未被典籍文献收录的文化现象。1985年,利用寒假时间,叶涛和同事简涛下乡开展了第一次“春节民俗”的学术调查,调查地点选在山东招远县(今招远市)。临行前,两人从学校借了一台笨重的录音机和一部“海鸥120”照相机。

  在招远期间,因为恰逢春节前后,当地结婚的新人比较多,除了调查节日习俗,两人还顺道做了婚嫁礼俗的调查。回忆当时的情景,叶涛历历在目:“在很多新人家里,得知我们的身份是大学老师,主人们非常热情,甚至把我们安排到主桌。”在当时的乡村,照相机还是极其稀罕的物件,虽然这款“海鸥120”一个胶卷只能拍十几张照片,但每到一家,叶涛都会给新人拍几张照片、留下地址,回到学校后冲洗出来寄给他们。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那次民俗调查的准备工作并不充分,调查内容也没有做很好的设计。”但在叶涛看来,这是他第一次用民俗学田野调查的方式开展工作,在他以后的学术生涯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1987年参与撰写《山东民俗》一书时,由叶涛执笔的婚俗部分,便使用了不少这次调研中得到的资料。

  创办《民俗研究》杂志

  1985年春天,新学期开学。叶涛一面忙着给哲学系干部班上课,一面整理春节调查的资料,粗略统计文字有三四万字,照片近二百张。

  “当我们想把这些文字发表出来时,才发现当时没有任何适合刊发这类民俗调查报告的刊物,甚至连专门的民俗学专业期刊也没有。”叶涛说,这让他们萌生了办一份杂志的念头。

  很快,他们的想法得到学校和老先生们的支持,自1985年6月起,叶涛和简涛俩人就投入创办杂志的工作中。在学校内部的论证会上,将新创刊杂志定名为《民俗研究》。

  1985年7月末至8月上旬,借着暑假的机会,叶涛去北京拜访了钟敬文等老一代学者,征求学界对创办杂志的意见,并向他们约稿。

  钟敬文是中国民间文艺学、民俗学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那是第一次去钟老家,钟老就住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内,印象中家里比较拥挤。”叶涛说,钟老对于创办杂志非常支持。向他约稿,钟老当即拿出刚写完的《〈民俗学译文集〉序》。又请钟老为杂志题词,后来钟老寄来他题写的“民俗研究”四字刊名,发表在第一期的扉页。

  此外,叶涛还拜访了杨堃、杨成志、容肇祖、罗致平这几位改革开放后倡议恢复民俗学的老先生。筹办杂志期间,徐经泽教授还带着简涛到广州参加了我国社会学界恢复重建后召开的第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徐经泽向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汇报了创办《民俗研究》的设想,费老对此也给予充分肯定,并说“山大的社会学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民俗学或许就是一个特色”。

  “没想到,我们两个年轻人创办杂志的想法,竟然得到了校内外著名学者的大力支持,这使我们备受鼓舞。”叶涛说。

  1985年10月,《民俗研究》总第1期面世,封面上印着“试刊1985”。“这说明我们对于创办杂志和杂志的编辑工作还是处在一种摸索、尝试的阶段。”叶涛坦言,当时确实心里没底,仅凭着一股闯劲和热情先把工作做起来再说。

  1985年11月下旬,叶涛和简涛带着杂志参加了中国民俗学会首届学术讨论会,得到与会专家的认可。此后,由于简涛赴德国进修,自1986年总第3期开始,杂志的编辑工作便由叶涛一人负责。随着办刊质量的逐渐提高,从1988年第4期开始,《民俗研究》上面就印上了国内统一刊号。当2009年叶涛因工作调动不再参加杂志编辑工作时,《民俗研究》作为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在学术界已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钟敬文先生的“关门弟子”

  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做好关于民俗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已在业界崭露头角的叶涛,在2000年决定去北师大跟随钟老学习。

  此前在1996年9月,由钟老牵头,北师大举办了首届“中国民间文化(民俗学)高级研讨班”,叶涛作为学员参加了学习。这期间,叶涛向钟老说起了进修学习一事,不过后来在各种事务工作的压力下搁浅了。

  到了1997年下半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调整了培养研究生的学科目录,民俗学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第一次出现在国家人文社科的学科目录中。1998年,全国有8所高校获得了首批民俗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山东大学位列其中。

  1999年秋,山大招收的第一届3名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校。“忽然间成为研究生导师,要系统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对于我这个只有本科学历的导师而言压力可想而知。”叶涛说,在给第一届研究生上课的第一个学期中,他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这促使他下定决心,跟随钟老攻读博士学位。

  从2000年秋开始,叶涛到北师大做访问学者,跟着民俗学专业2000级4位博士生,完整地听了钟老一个学期的课,每周一次。“那年钟老已经98岁了,老人家不仅耳聪目明、思路清晰,而且几乎没有缺过课,每次上课都是从小红楼家中一路走到位于科技楼的教室。”叶涛说。

  2001年春天,叶涛报名参加了北师大的博士入学考试。那一年,北师大民俗学专业共招收7名博士,钟老名下有4名,叶涛是其中之一。遗憾的是,他们入学不到半年,钟老便仙逝,“我们4位便成为名副其实的钟门‘关门弟子’。”叶涛说,“从1985年第一次见面开始,钟老对于学问的追求、对于学科建设的付出,都深深影响着我,他的教诲更是令我受益终身。”

  继承先师的衣钵,如今叶涛已是中国民俗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特别是在泰山文化研究方面,是领域内的权威,而这一研究课题,也是当年钟老亲自为他定下的。2020年调返山东大学后,叶涛主动给研究生开设了中国民俗学史课程。每次给新生上第一节课时,他也像当年的钟老一样,先讲做人与做学问的基本原则。

  2018年,叶涛当选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民俗学会自1983年成立以来,在钟敬文、刘魁立、朝戈金等三任会长的带领下,取得了令学界瞩目的成就。叶涛当选会长后,继续带领学会践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保护、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俗文化作出贡献。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川观新闻”客户端 2024-11-25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专题║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笔谈
下一条: 无
   相关链接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叶涛谈沂源牛郎织女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叶涛]学科史、学术体制与学科发展·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
·[叶涛]在“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1年年会开幕词
·[叶涛]关注当下的民俗学·[叶涛]叶大兵先生唁函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0年年会开幕词·[叶涛]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与流布
·[叶涛]痛挽虎彬师兄·[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19年年会开幕词
·[叶涛]作为传统信仰文化载体的祇园祭·[叶涛]民间文献与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研究
·[叶涛]作为传统信仰文化载体的衹园祭·[叶涛]在2018中国·嘉兴二十四节气全国研讨会上的致辞
·[叶涛]关于泰山石敢当研究的几个问题·[叶涛]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