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敬文民俗学沙龙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知识中的伙伴敬文民俗学沙龙

第35期敬文沙龙“钟敬文先生的故事”成功举办
  作者:张凤霞   摄影/图:宋嘉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2-01-12 | 点击数:74482
 

   2022年1月10日,农历腊八节,是钟敬文先生辞世20周年的纪念日,也是敬文民俗学沙龙创办18周年的纪念日,这个日子意义特殊而重大。当天上午,第35期“敬文民俗学沙龙”的线上活动,以“钟敬文先生的故事”为主题成功举办。该期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主办,敬文民俗学沙龙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承办。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近300名师生及热心民俗学的社会人士参与了本次沙龙,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民俗学者和教育家。

  本次沙龙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丽教授主持,她介绍了沙龙成立的初衷是希望能够保持学人间的交流和对话,以钟敬文先生的名字命名沙龙,是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继承和发扬由钟先生开创的北师大民俗学精神。

  沙龙伊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杨利慧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她指出:通过个性化的故事讲述可以勾画出一个在学术史上更为丰满立体的钟敬文,今天的讲述也会构成中国民俗学学科传统中的一个“亚民俗”,既为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发展提供必要的语境,也将成为学科传统传承的有机组成部分。

  接下来,五位讲述人依次分享他们记忆深刻的钟老故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子艾教授回忆了自己从1952年入学跟随钟先生学习和工作近50年的经历,追溯了她个人生命历程中与钟先生相处的点滴。作为钟敬文先生的学生和助手,她始终牢记钟先生对她“民间文学泥土味”的评价,她将钟老对绿色的喜爱视作他对勃勃生机的热爱。因此,她特别希望后辈在承继钟先生学问的同时,也能将勤奋拼搏、注意锻炼这样的个人品格传承下去。讲述的最后,陈子艾教授还分享了自己的座右铭:“天天笑对生活,创造美妙人生”。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子艾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刘魁立研究员追忆了对民俗学学科建立意义重大的《建立民俗学及有关机构的倡议书》面世的历史。让人记忆深刻的是1978年初夏时节,钟先生75岁髙龄时仍搭乘公共汽车,挨家挨户拜访学界老友并征求他们的支持,请他们共同署名,才使得这份倡议书得以形成。由此,刘魁立研究员深情讲述了钟敬文先生在推动民俗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艰辛和波折、所付出的坚持和努力,并引述了1981年在钟敬文先生参加辽宁省民俗学会成立途中口占的诗作:“少壮饥驱惯漫游,暮年行止有新猷;为延绝学挥红帜,来作丹东十日留”。通过这样的回忆,他感受到钟老先生在历史文化建设中不可磨灭的功勋,希望后辈能够沿着钟老的足迹继续前行,做出更好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刘魁立研究员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铁梁教授同样分享了钟敬文先生对民俗学学科发展的巨大贡献,尤其是在国家学科目录调整和建立中国民俗学会两个重要事件中所作的努力。他认为对今天的学界来讲,发展中国民俗学学科的担子依然很重,因而尤为希望后辈能够继承钟老关于民俗学发展方向的思想遗产,促成学科共同体主体意识的进一步凝聚。同时,他针对钟先生晚年两部重要著作的意义,即《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和《建立中国民俗学派》,做了深刻的学术史评析。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铁梁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陶立璠教授回顾了自己跟随钟老学习,并在其指引下进行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研究的经历。从田野归来的陶立璠教授认为,钟敬文先生对自己建立学术思想和为人处事方式都有着重要影响。钟先生对民俗学现代性的强调,尤其需要学界牢记。他认为,“民俗学向来倡导迈开两条腿、眼光向下地做学问。当下的民俗学者应该扎根民间,迈开两条腿,关心民俗文化的现状,做好人民的学问。”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陶立璠教授

  作为讲述者中最年轻的“70后”,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陈勤建教授细数了自己在钟老的栽培和教诲下逐步成长的经历,尤其是1979年参加被学界戏称为“黄埔一期”的北京师范大学民间文学讲习班的经历。在陈勤建教授的追溯中,陪伴钟先生在北师大操场上散步、讲习班上与钟先生反复讨论等细节,为大家勾勒出一个极为丰满、鲜活的钟先生。在讲述的最后,他希望后辈们继承钟老的遗愿,把中国民俗学、民间文学发扬光大。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陈勤建教授

  康丽教授对本次沙龙进行总结,感谢五位讲述人与大家分享他们记忆当中最珍贵的时刻,希望后辈们能够牢记前辈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奋斗历程,牢记中国民俗学发展百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完成中国民俗学、民间文学的代际传承。

  沙龙的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巴莫曲布嫫研究员和文学研究所祝鹏程副研究员作为“敬文民俗学沙龙”的代表分别表达了对本次活动的建言。巴莫曲布嫫研究员回溯了沙龙的缘起和发展历程,认为“敬文民俗学沙龙”在18年的时间中,秉承了钟敬文先生关于学术要对话、学术要在学友、同仁之间达成彼此促进的目的的愿景,共举办了35期活动,有46位讲述人在54个专场讨论中分享了自己的思想。最后她总结道:“先生的灵魂在天远远地守望着几代中国民俗学者开拓的学术之路,远远地期冀着一代代青年学人不断地去拓展中国民俗学的实践”。

  祝鹏程副研究员作为年轻学者的代表,表示会承继前辈,继续把沙龙办的更好。同时,他也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在阅读《钟敬文全集》的过程中,对钟先生为中国民俗学发展所做功绩的思考。

  第35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在与会者的集体亮相和大家对学科发展的共同祝愿声中,圆满结束。

  第36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将于2022年3月举办,敬请关注。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5期活动预告(2022年1月10日上午9:00)
下一条: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6期活动预告(2022年3月20日上午8:30)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2期活动预告·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1期活动预告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
·[杨利慧]钟敬文“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与中国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
·敬文民俗学沙龙:历年活动汇总(2004-2023)·[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
·[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段友文]向大师问学 ——钟敬文先生指导我研究民间文学与民俗学
·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