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陈正平:《巴渠民间文学与民俗研究》

陈正平:《巴渠民间文学与民俗研究》




《巴渠民间文学与民俗研究》

作者:陈正平

基本信息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ISBN:7561421311
·条码:978756142131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目录
上 编
第一章 巴渠神话何处寻
一、神话的产生和衰亡
二、巴渠的神话时代
三、至今还流传在口头的巴渠神话
第二章 传述历史的古代人物传说
一、“三国”人物传说
二、巧匠、神医传说
三、文人义士传说
四、农民起义领袖传说
第三章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将帅传说
一、“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红军用枪杆子打出来的”
二、指挥若定的徐向前总指挥
三、热爱人民、关心战士的李先念政委
四、红军中的“活观音”、女将军张琴秋
五、“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王维舟
六、传奇英雄许世友
第四章 神灵活现的巴渠风物传说
一、对于民族和地方性事物的集体审美评判
二、神化的自然物:有关山川的传说
三、千古情结:有关石与洞的传说
四、虚幻的颂歌:有关寺庙的传说
五、解释与附会:有关地名的传说
六、发现与创造:有关物产的传说
第五章 巴渠风俗与古代传说
一、了解民俗,弘扬传统文化
二、春节习俗与古代传说
三、元宵、端午等习俗与古代传说
四、民间生活习俗与古代传说
五、游艺体育民俗与古代传说
六、移风易俗,建设现代文明
第六章 浪漫的幻想:民间童话、寓言
一、幻想是巴渠人民对理想世界探索与追求的反映
二、精灵童话故事
三、魔法童话故事
四、民间动物故事
五、民间寓言故事
六、幻想性民间故事是儿童的精神食粮
第七章 阶级对立的写照:长工与地主的故事
一、封建社会主要矛盾的艺术反映
二、两个对立阶级的形象:长工与地主
三、长工与地主的故事结构模式
四、别具一格的艺术风采
五、长工与地主的故事之价值与局限
第八章 笑话故事中的讽刺幽默与巴渠人的性格
一、巴渠人民创作笑话故事以讽世警行、娱乐自我’
二、以笑为武器,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三、幽默笑话中的机智与情趣
四、笑话故事中的巴渠妇女形象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书摘
巴渠之地的河流,乃自然形成的水道,流水顺了壑谷,避了丘陵,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最后流归长江,汇人大海。这些江河因山石之阻而曲折蜿蜒,依地势之落差、河床之广狭而流水自有急缓,时有险滩峡谷,瀑布深潭。河道如人之血脉,润泽着巴渠大地;如母亲的乳汁,养育了一代代巴渠儿女。于是,巴渠之地便不乏河的传说,以解释它的形成。
万源市钟亭乡有任河的传说。任河是汉江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城口县白水洞,流经万源市大竹河区,全长400余公里。传说此河原本是涓涓细流,只能供应附近几家人的饮用,后有一个叫吕佐的农家孩子上山砍柴,误吃夜明宝珠。口渴难耐,喝干了家中缸里的水,无济于事,又跑到白水洞去饮水。此时突然一声巨响,石缝中喷出一股巨流,向他脑壳冲来,他渐渐变化成龙,于是他撒腿就跑。但人到哪里,巨流就涌向哪里。母亲见儿子吕佐变成龙被洪水包围,放声大哭,痛不欲生。吕佐又不敢停下,怕涌来的洪水淹了母亲和家乡父老,于是朝大江河奔去,并一步一回头,留恋地朝母亲和故乡望去,一共望了二十四次,就形成了二十四个深潭。这就是至今还流传着的“任河有二十四个望娘潭”的来历。这一传说与灌县的“二十四个望娘滩”的传说颇为相似,因为这样的传说而使自然的河滩(潭)获得了“望娘滩(潭),-的称谓,使自然物富有神性色彩,并赋予了悲凉的情调。
渠县三汇镇有关于三江汇合的传说。三汇镇古时候本无河流。某年天大早,民不聊生,感动东海老龙王。龙王欲振救黎民,于是命龙太子喝足东海水,向西进发,来到巴山之东,一头撞在高山上,轰隆一声巨响,山崩地裂,山脉断开。龙太子吐出腹中之水,成了州河,州河水流到现在的三汇场,又沿着空地分别流向西北、西南,成了巴河和渠河。有了三条河的灌溉,庄稼树木复活,百姓有了生路。后来龙太子因事先未奏明天庭,私自行动,被玉皇大帝派神仙以白塔将其镇压在三汇河岸。据说,渠江水为了将龙太子的不幸消息带给东海老龙王,才日夜奔腾不息地向东海滚滚流去。这类传说因其神奇而能够久远流传,表现了人们对具有超人本领的善神(龙王、龙太子)的依赖心理和对善行的颂扬。
三、千古情结:有关石与洞的传说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那样对石头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和雅兴。人类最早对于石头的利用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于是有了石刀、石斧、石锤等工具或武器。神话中,女娲还炼五彩石以补天。石头在人的精神领域里起着特殊的承载作用。最早的石制艺术品是图腾的形象,后来还有大量的建筑、装饰性石头艺术品,高雅之士且把石头搬进深深庭院,以供朝夕玩赏,诗意地表现出对大自然的依恋。曹雪芹更以80回不朽的《石头记》写宝黛爱情,寄无限情志,浇心中块垒。人们赋予石头以生命和情感,表现出传统的审美情趣及道德理想。巴渠之地,多奇山异石,那些似物似兽、似神似人的灵怪之石,引发人们的幻想,生出许多故事。这些传说故事是人与石的对话,是人对自然物的参悟和自省,是人类对过去生活方式和古老历史的回眸和探问。
达县南外乡有牯牛石的传说。牯牛石长约2米,高约1.7米,形如伏下睡觉的大牯牛,凶而得名。传说从前南外乡州河两岸的庄稼只见长,不见收,原来是被一头牯牛吃了。当地有一位身壮胆大的朱石匠,为了保护庄稼,日夜守卫在地里,终于发现大牯牛夜里来吃庄稼,于是与之展开搏斗。后来牯牛逃遁,在荒地变为一块巨石,朱石匠识破这是牯牛精所变,便找来一群精壮的小伙子,讲述了亲眼看见牯牛精夜里出来吃庄稼的事,要大家带上二锤、钢钎、錾子,同心协力,去战胜牯牛精。大家七手八脚把牯牛精石头的脑壳打烂,使它再不能变化。而成了一个有身无头的牯牛石,保住了州河两岸的庄稼。牯牛石永在,传说长存,勾起人们对石头的思索。各地有大量的关于“猫儿石”、“猪儿石”、“龙角石”、“仙女石”之类的传说,无不是因石头与物形似,而编织神奇故事,表现出劳动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渠县有一则《金鸡石》的传说颇为曲折动人。某年,渠县乐橄坝一带大旱,人畜无饮,青壮年都离乡逃难,惟剩下老小在家等死。这时有一位老人说,大神山有个神仙,若去求他,可能得救,但路途艰险,暑天太阳毒辣,怕是有去无回。听了这话,有一位叫白莲的姑娘挺身而出,愿冒险求神仙以救乡亲。她一路跋山涉水,九死一生,终于找到了山神爷。山神为她的精神打动,答应帮她。她带着山神爷给她的宝剑、仙果和两只金鸡回到了家乡,那金鸡喷出一口水,霎时河里就涨满了水,坝里的人都来挑水救命。大家吃了仙果,都恢复了精力,又过上了
安稳日子。每天晚上,白莲姑娘都提了宝剑,护着两只金鸡下河饮水。一次,遇乡里无赖小人,欲抢掠金鸡去卖钱。白莲在河边与他奋力抗争,但金鸡受重伤,无赖小人也被金鸡啄死。白莲因没有保护好山神爷给的护乡之宝金鸡,立即着地变为了一座金鸡石像,永远地屹立在河滩上。
在平昌县和达县均有“张飞石”的传说,把张飞这一形象和他夜过巴州的史实联系起来,似乎有根有据。石头变成了古迹,以证传说之不虚,与各地那些“磨剑石”、“试剑石”的传说同类。“张飞石”的传说讲道:
在达县香隆乡与平昌县佛楼乡交界的山路旁边,有一块石头,石头腰身上有一个手印,手掌、指头的印子足足有寸深。传说当年张飞夜过巴州的那天晚上,天很黑,他骑着马经过这条崎岖、陡峭的山路。由于路窄、坡陡,马失了蹄,张飞从马上摔了下来。就在摔下马来的那一刻,张飞顺势在石头上按了一下,因为用力过猛,便在石头上留下了这个很深的手印。所以至今人们都把这块石头叫做张飞石。
山洞长期以来是人类的栖居之所,巴渠山区多洞,奇形怪壮,深邃莫测,若有云雾缭绕,更添神秘气氛,仿佛有神仙妖精生在其问。通江县平溪区有《仙女洞》传说,把仙女人化,又对人间的浪荡子弟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表现了劳动人民高尚的道德情操。从前,大巴山仙女洞住着一位美丽而又勘劳的仙女。这位仙女不仅才貌出众,而且心肠极好,常常为附近穷家小伙子做鞋补衣。洞口有一张石桌,人们叫它鞋样石。只要善良的穷家小伙子把鞋面布放在石桌上,再在上面踩一个脚印,第二天黄昏,就可以在石桌上取回一双又结实又好看又十分合脚的新鞋。这消息被传到百里之外,一个富家浪荡公子听说仙女十分美貌,心生邪念。一天,他也扯了几尺上等鞋面布,带了几个凶神恶煞的家丁,往仙女洞而来。他将布放在鞋样石上,踩了一个脚印,就藏在一边等候。太阳落山了,只见一个身着素裙,婀娜多姿的仙女飘然而来,把一双崭新的布鞋轻轻放到桌上。说时迟,那时快,还未等仙女转过身去,这个早已垂涎三尺的浪荡公子像饿狼一样向仙女猛扑过去,想一把搂抱住仙女。哪知睁眼一看,却抱着一根冰凉的石柱。这时,只听得惊天动地一声霹雳,恰似山崩地裂,从洞顶砸下一块巨大无比的石头。这巨石也长了眼睛,不前不后,不左不右,刚刚落到浪荡公子的身上,这块石头也不大不小,不高不矮,刚刚封住了仙女洞的洞口。后来,人们看到这石下压着一条死蛇,那就是浪荡公子变的。
有关“洞”的传说,还常常与龙联系起来,所以许多地方都有黑龙洞、白龙洞、二龙洞、龙王洞、降龙洞之类的山洞。传说中这些洞里的龙大约分为两类:一是恶龙,作威作福,祸害百姓,终被神力或人力降伏,表现了人类战胜恶势力的决心和信心。二是善龙,慈悲仁厚,赐福于民。常常受到百姓顶礼膜拜,表现了人类对自然力的敬畏和乞求。
中国各地的传说中.不仅“洞”常与龙有关。水也常与龙有关,所谓“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苟子·劝学篇》)。在岁时节令方面的习俗与祭祀活动中,也常有与龙相关的传说。“龙”并非自然界实有的生物,它只不过是原始人类曾经信奉过的一种图腾,是一种兼具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至高的神。后来图腾的龙渐渐演变成了自然的龙。龙在人们的观念中,由至高的神转化成了专司兴云播雨的自然神了,人们对龙的敬畏祭祀已经不再包括祭祖的成分。有关龙的传说,也多是对其兴风作雨、翻江倒海等自然现象的描述。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