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田野手记(2)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田野手记(2)

2、澜头村

澜头村是颜庄镇其中的一个大村,全村人口1500多人,种植小麦和玉米,山楂和柿子。据村民说这里有人会民间流传的花鼓锣子,于是我们来了。据83岁的村民吴美熙讲,上世纪60年代村里成立了业余剧团,50余人,主要表演花鼓锣子和莱芜梆子,现在基本上已经没人会花鼓锣子了。在他以为,谁还玩那玩意呢,太旧了,现在大家都喜欢唱戏了。老人的身世有点离奇,这和后面80岁的吴维盛老汉的身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12岁死了父亲,到处流浪,19岁当了兵,南征北战,解放战争时期,他和部队一直打到了上海。全中国解放了,他要求回家乡,拿了很少的补助后他回来了。按他的话他算是命大的,一直在部队管做饭送饭,算是后勤人员,基本上没上前线去。那时候回到村里,他就成了文艺骨干分子,经常还扮演成美女媳妇走高跷,说起当年的风光样,老人眼眉间有一丝自豪。老人说到兴头上要带我到吴维盛家去,他说那人懂花鼓锣子。所以,坐在吴维盛家时,吴家老太太韩大娘竟然老泪纵横,她和吴美熙一样大,83岁。她说她还能想起当年吴美熙踩高跷的风光样。他可是踩着最高的那个,村里人没一个敢那样的。“他是主角,那时候可俊着呢。”韩大娘说。
说起“花鼓锣子”,吴维盛老人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当年他8岁就没了爹,就开始到处讨饭吃。那时候他和10岁的姐姐走街串巷,打着花鼓锣子,无非是现编着吉祥话,为了引起围观然后讨得多点吃。到了14岁,大点了,再出去讨饭就不合适了,他就到处打短工糊口。后后来有个本家哥哥正好在部队当领导,他被介绍去当了兵,因为年龄太小,他只能在后方做个简单的卫生员。他当时怎么都想不到这样的一次机遇其实就暗含了对他一生的安排。我在想如果当初吴维盛大爷也像吴美熙老人那样,当个勤务兵,做做饭,送送饭,他后来可能就会和吴美熙老人一样,因为没有什么手艺或者技能,只能回家务农。问题是命运对待不同的人恰好有了不同。没想到当上卫生员后,他很快被送出去培训了半年,原因还是一个年龄小不能上前线,他半年回来后就成了护士。然后他和部队转战南北,16年后当他回到故乡的时候就当了赤脚医生,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夫。而当镇公社将过去的医疗所改成医院后,他就被抽调进了医院当了一名正式大夫,而这神圣的职业一干就是60余年。他成了国家职工了。其实早在20年前,吴大爷就已经退休,但医院因为他的医术高明又把他反聘回来,直到前年他才正式从医院回来。我看到的两个吴大爷精神状态明显不一样。美熙大爷脸色焦黄,身体虽然硬朗,毕竟脚步开始趔趄,而维盛大爷鹤发童颜,精神明显好于前者。谈话中我们了解到美熙大爷回来务农,然后几个子女也都在务农,晚境不好,比起维盛大爷,他没有每月国家正式职工退休后的4000余元工资,没有医疗等福利。他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和比较。当维盛大爷自豪地说到他现在的工资待遇和好日子时,美熙大爷只是点头称好。

两个人,相同的道路,不一样的生活。这似乎就是命运,从他们到现在的我们,每人都会有一段故事,每人都会有一段传奇。

附件:

村里的干娘:老槐树  [时间:2009-9-18 08:26]

和受访的大爷们在一起  [时间:2009-9-18 08:27]

TOP

加精鼓励原创 呵!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谢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