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汉字“整形”争议

汉字“整形”争议

·回顾帖·


汉字偏旁部首有了国家标准 今年5月正式实施

http://www.qianlong.com/2009-02-26 13:46:25千龙网



  北京晚报讯(记者李莉)多年来一直没有统一规范标准的汉字偏旁部首日前终于有了国家级别的语言文字标准规范。2月25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汉字部首表》和《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两个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新标准将从2009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

  此次发布的《汉字部首表》是在1983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出版局联合发布《汉字统一部首表(草案)》的基础上制定的,依照现行的语言文字标准,在主部首和附形部首的确立、部首排序、部首表的使用规则等方面对“草案”做了适当的调整和补充。《汉字部首表》规定主部首201个,附形部首 99个。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李宇明司长介绍,以往偏旁部首的不统一给教育、辞典编纂、信息检索都带来一些困难。同一个字,用不同的字典查,可能被分在不同的部首目录中。

  此外,由于在教育教学中对偏旁部首的不重视,很多教师在教授学生生字时,只单纯强调“好记”,而忽略了教授汉字的组成,使学生对汉字“部首”认识产生误差。

  如今“部首归部规范”的发布起到统一的作用。归部原则是按照字形的特点来归部的,比如拿到一个字,首先从左、上、右看哪个能成为部首,能成部首的就选成部首。如果左边和上面都不是部首,那就取右边或取下边。如果几个部首叠合,比如说江西的简称“赣”,在左边取部的时候,可能有一点一横,或者一个“立”,一个“音”,这时候就取复杂的部首归部,所以“赣”归入“音”部。

编辑:羽帆 来源:北京晚报

TOP

《通用规范汉字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009-08-12 13:22:31千龙网


关于《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为了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适应信息时代语言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历时8年组织研制了《通用规范汉字表》。

  《通用规范汉字表》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配套规范,是国家文字政策的体现,关系到国家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及信息化建设,关系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为确保字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经国务院批准,决定自2009年8月12日起至 2009年8月31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及有关材料登载在《中国教育报》(2009年8月13日)和中国语言文字网(网址: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

  欢迎各界人士通过电子邮件、信函和传真等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电子邮箱:gfhzb@moe.edu.cn">gfhzb@moe.edu.cn;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南小街51号《通用规范汉字表》意见收集组,邮政编码:100010;传真:010-65286219。

  特此公告。

  教育部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背景知识词条

  撰者按:这里所做的词语解释,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定义,而是为了便于非文字学专业的人更好的理解字表。所列举的词语有的未必只限于表述汉字,其他文字也应涵括,但这里皆把它当作汉字的专有术语来解释。

  1。字集:按照一定原则选出的一定数量汉字的集合。比如1988年1月,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就是一个一般社会领域最常用汉字的字集。

  2。字量:文字的数量,一般指某一特定范围使用到的汉字的数量。比如1988年3月,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字量是7000个。《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的总字量为8300个。

  3。字形:汉字的外形,即单个汉字在空间展现出来的形貌。比如“王”由三横一竖组成。

  4。字级:在一个一定数量的汉字集合内部,根据使用频率和流通程度等属性确定的字的级别。比如,1988年1月,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字3500个,其中又分为两个字级:前面2500个是常用字,后面1000个是次常用字。《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分为一级字、二级字、三级字3个字级。

  5。字用:汉字在书面作品中使用的情况。确定字用依据的是汉字具体的使用职能。记录同一个词的不同字形可算同一个字(比如说“泪”和“涙”是同一个字);记录不同词的相同字形则可算不同的字(比如“体”,古代读bèn,表示愚笨;现代读tǐ,表示身体,二者虽然形体相同但可算两个字)。

  6。字样:《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的相关文件中所使用的“字样”是指汉字的外部样态。凡是汉字中的线条、图素、笔画在数量、交接方式、位相或体式等方面具有差异,也就是不能同比例重合的字,都属于不同的字样。比如说“泪”和“涙”是两个字样,因为它们的外在形态不同,但字用没有区别,因为它们的职能相同,都是记录汉语中“眼泪”这个词。再比如,“户-户-戶-户-户”五个形体也是5个不同的字样,只是其间的差别主要由于字体风格形成。总之,“字样”描述的是每个字的外形。

  7。字频:汉字的出现频率,即某个汉字在一定语料中使用(出现)的次数与样本总字数的比率。比如在一个一万字的文本中, “的”字一共出现过415次,那么“的”字在该文本中的字频便是4.15%(415÷10000×100%=4.15%)。

  8。字序:汉字在辞书和各种索引中的排列顺序。汉字的字序主要有音序和形序。比如“天、地、人”三字,按形序(笔画序)排列应该是“人(2 画)、天(4画)、地(6画)”,按音序排列应该是“地(di)、人(ren)、天(tian)”。几个字笔画相同时,则依照笔顺的先后顺序排列(笔顺的先后顺序是横1、竖2、撇3、点4、折5),如“文、王、队、日、午”五个字全是四画,起笔分别为点、横、折、竖、撇,依照笔顺则应排列为“王、日、午、文、队”。

  9。类推简化:某个字形简化了,当这个字作为其他字的构件时如果也可以跟着简化,就形成类推简化。《简化字总表》规定其第二表中的132个简化字和12个简化偏旁,可以类推简化。比如“嚴、龍”简作 “严、龙”,“儼、壟”可以类推简化作“俨、垄”;“車”简作“车”,则以“車”为偏旁的“軌、軍、庫、載”可以类推简化为“轨、军、库、载”。

  10。有限类推:类推简化限定在一定范围内。《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实行的就是有限类推,即凡收进字表的字如其字形是繁体,都依据《简化字总表》规定的原则而类推简化。而字表以外的字,不管其形体是否含有已经简化了的繁体字形,都不再类推简化。比如“驦、驌、鸘、鷫”四字收进了字表,依据类推简化原则,将们分别简化为“骦、骕、鹴、鹔”。与其相对的说法是“无限类推”,也就是某个字不管其现在是否使用,只要其形体含有已经简化了的繁体字形,都类推简化。比如“驡”现在基本不用,但因为 “龍”简化作“龙”、“馬”简作“马”,于是把“驡”类推简作“龙+马”。无限类推学术界不赞成,主管部门也已明确否定。

  11。异体字:“异体字”是与“正体字” 相对的概念。音义和使用功能相同而字形不同于正体字的汉字。例如,“峰-峯”、“凳-櫈”、“朵-朶”、“泪-涙”等字组中,后者皆为前者的异体字。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字,其职能不由正体字承担,是汉字的冗余,给记忆带来负担,所以有必要限制其使用。

  12。宋体字形:宋代刻版印书通行的字体。结构方正匀称,横细直粗,便于刻版,阅读醒目,是16世纪以来汉字的主要印刷体。当前出版物上的常用字体,除宋体外(如:小),还有仿宋体(小)、楷体(小)、黑体(小)等。

  13。《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5年 12月22日,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新中国第一个汉字规范,1956年2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该表内列810组字,每组最少2个字,最多 6个字,共1865字。根据从简从俗的原则,从中选出810个作为正体,淘汰了1055个异体字。比如“橹—艪艣樐”为一组具有正字与异体字关系的字,该表将“橹”定为正字,“艪艣樐”是淘汰的异体字。该表发布后,不仅精简了汉字的字数,而且有效地遏制了汉字使用中的字体混乱现象。

  14。《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1955 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提出进行汉字字模标准化工作,以统一印刷字体和手写正楷体的笔画结构,精简偏旁部件的种类,确定汉字的标准字形,并把它作为书写的规范和设计印刷、打字字模的标准,以利学习和使用。1956年9月,标准字形研究组编成了《标准字形方案(草案)》,1957年对该草案进行修改并更名为《汉字字形整理方案(草案)》,1959年初步定稿;1960年5月,在前表的基础上又编成《通用汉字字形表草案》;1962年3月,文化部决定把整理字形的工作确定在印刷通用汉字的范围内,并改名为《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

  整理字形的原则是:①宋体楷化;②字形结构和笔势尽量服从横写的需要;③折笔尽量改为直笔;④连结个别笔画结构;⑤精简偏旁的数量;⑥按读音分化原有部件。1964年5月,字形整理组拟出《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1965年发布实施。收印刷通用汉字6196个,并给每个汉字规定了笔画数、结构和笔顺。经过对字形的调整和美化,进一步取得了宋体字笔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趋于规律性、系统性。

  15。《简化字总表》:1956年1月,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3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总表》分成三个表。第一表所收的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这些字的繁体一般都不用作别的字的偏旁。个别能作别的字的偏旁,也不依简化字简化。如“習”简化作“习”,但“褶”不简化作“衤+习”。第二表所收的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所收的是应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为偏旁得出来的简化字。 1986年10月,国家语委经国务院批准重新发布了《简化字总表》,并作了个别调整。调整后的《总表》,实收简化字2235个。

  16。《现代汉语常用字表》:1988年 1月26日,国家语委、国家教委联合发布,目的是为了适应语文教学及其他方面的需要。字表分常用字(2500字)和次常用字(1000字)两个部分。选字原则是:①根据汉字的使用频率,选取使用频率高的字;②在使用频率相同的情况下,选取学科分布广、使用度高的字;③根据汉字的构字能力和构词能力,选取构字能力和构词能力强的字;④根据汉字的实际使用(语义功能)情况斟酌取舍。其后,国家教委颁布的基础教育教学大纲规定基础教育阶段的识字量为3500字,完全等同于本字表。

  17。《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1988年3月25日发布。共收7000字,包括《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3500字。本表的制订,主要依据1965年颁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根据实际需要,删去《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中的50字,增收854字。同时,本表依据《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确定的字形标准,规定了汉字的字形结构、笔画数和笔顺。其后,印刷通用汉字字形即以此表为准。

  18。语料库:应用计算机技术存储语言材料的总汇。语料范围可以是综合的,也可以是专项的,如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收1919-2002年的语料9100万汉字)。语料库的容量大小和编制体例可根据需要设计,内容也可以及时更新补充。

  19。《GB13000.1字符集汉字字序(笔画序)规范》:GB13000.1 字符集是指国家标准汉字编码字符集,共20902个汉字。《GB13000.1字符集汉字字序(笔画序)规范》由国家语委1999年10月1日发布、 2000年1月1日实施,编号为GF3003-1999。它是按笔画排序的汉字字序规范,主要用于汉字的信息处理、排序检索、辞书编纂等方面。

  20。历史通用字形:即在历史上已经通行的汉字。一般指《康熙字典》之后、特别是《中华大字典》(1915年)之后的字形。使用历史通用字形的原则:字形要有历史上使用过的依据;有多个字形可以采用时,要尽量选取通行度高、易于识别的字形。这个概念主要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文章中需要使用非常生僻的字,要使用历史上已经通行的字形,不要生造新字或乱改字形(包括类推简化),以免增加汉字的繁复程度。比如“壣”“蘹”未收入字表,如果写作时确需使用,则不能将其简化为“土+联”“艹+怀”,也不能写成其他新造形体,而要使用古书中所使用的原字形。

编辑:小薇 来源:新华网

TOP

教育部:《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民意

2009-08-13 05:07:08千龙网

  京华时报讯(记者 李琦)8月12日,教育部公示《通用规范汉字表》,并从13日起至8月31日公开征求意见。《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将根据这个表进行改动和更正。同时,中小学语文教学课标将据此进行跟进接轨,对学生考试不会有负面影响。

  在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公众可通过电子邮件、信函和传真等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电子邮箱gfhzb@moe.edu.cn;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南小街51号《通用规范汉字表》意见收集组,邮码:100010。

  收字8300个分为三级

  字表共收录8300个字,根据字的通用程度划分为三级:一级字表收字3500个,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常用字,主要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层面的用字需要;二级字表收字3000个,使用频度低于一级字,与一级字合起来共6500字,主要满足现代汉语文本印刷出版用字需要;三级字表收字 1800个,是一些专门领域(姓氏人名、地名、科学技术术语、文言文教材)使用的未进入一、二级字表的字,用于满足专门领域的用字需要。

  51个异体字“转正”

  据《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宁教授介绍,此次字表为51个异体字“转正”,恢复使用的异体字主要用于人名、地名,是为了尊重大众用字习惯,比如历史文件“瑷珲条约”中的“珲”。

  中小学语文课标接轨字表

  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介绍,字表对中小学教学有比较大的帮助。这一次把中小学教学用的3500个字做了优化。在3500个字里面,我们首先是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把现代语言生活要用的字放进去,不用的字从里面拿出来。

  比如说过去描述房子的“檩”、“椽”字等,因不用就从字表里面拿出来了。语料库里,我们做了一些人工干预,专家组的统计是3%,把天干地支的用字,各个省的简称,还有儿童常用的,可能在大人的语言里用得比较少,但是儿童需要,比如说蝴蝶,那个“蝶”用得比较多,“蝴”用得比较少,补充的时候要把蝴字也补充进去,所以这3500字就比较优化了,再用它编教材,肯定是有好处的。

  李宇明同时透露,研制这个字表的过程当中,我们和语文课标研制组都进行了很好的沟通,有一些精神已经进入到课表中去了。将来语文课标跟进,教材编写跟进,对考试都不会有负面影响,因为学什么考什么。

编辑:张驰 来源:京华时报

TOP

《规范汉字表》拟添新成员

2009-08-13 08:48:36千龙网

  “喆”、“堃”、“淼”这些人名里常出现的非规范字终于要“转正”了。教育部昨天公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其中有51个异体字和3个繁体字(再加上此前收录的3个,一共6个繁体字)被重新收录到规范字的行列中。此前,我国一直使用1988年公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新增3个繁体字

  在本次《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中,几个繁体字最为显眼。对此,《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宁解释说:“我们始终坚持我国语言文字政策里的简化政策,基本上不恢复繁体字,但这3个繁体字是必须恢复的。”

  比如硃砂的“硃”,这是一个繁体字,但也是一个科技用字。为了表达科技内容,必须恢复。再有,浮蘋的“蘋”也是一个繁体字,但它是跟环保概念相关的。而“钟”与“锺”的差别就更有意思了,这其实是两个姓氏,两个家族,当然需要分开。

  新增51个异体字

  字表还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被废止的51个异体字收入其中。例如,“喆”“淼”“堃”“昇”等,这些字主要用于人名和地方。而且,对异体字也不再简单地“淘汰、废除”,只是在使用上有明确要求。

  王宁也解释了其中原因,比如“缐”字,以前是个异体字,也是一个姓氏用字,此前被简化为“线”字。有人反映说:“我就愿意用我这个姓,寓意泉水流动,多好。”还有“喆”字,它原本是“哲”字的异体字,但很多人起名字都愿意用它,主要图个吉利。这里牵涉到人们用字的心理和习俗,王宁说,当然不能忽略。这些字如今被放在三级字表里,进了字表就等于进入计算机文字库,人们使用起来就方便了。

  但这样一来,这些字就可以有两个写法。为了避免混乱,这51个字中大部分都有专门规定,严格限定使用范围。比如“淼”,只能用于姓氏、人名,其他地方用“渺”。

  44个汉字“整形”

  字表还对《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隐含其中的字形规则,并据此对一些不符合字形规则的宋体字形作了微调。

  “尊重汉字结构,遵循统一规则,严格控制特例。”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强调了字形调整的原则。举例来说,“唇”和“辱”中的“辰”,在有些字里就是半包围结构,可到了有些字里,又成了上下结构,于是将其统一为上下结构。

  至于使用历史通用字形的原则为:字形要有历史上使用过的依据;有多个字形可以采用时,要尽量选取通行度高、易于识别的字形。

  李宇明说,字形调整的原则和字形规则,不仅使表内字的字形保持了系统性,也使今后大批量的汉字字形整理有章可循,避免出现新的字形不统一现象。

  51个异体字

  袷 qiā

  皙 xī

  慄 lì

  瞋 chēn

  噘 juē

  蹚 tāng

  仝 tóng

  氾 fán

  邨 cún

  吒 zhǎ

  飏 yáng

  昇 shēng

  並 bìng

  迳 jìng

  迺 nǎi

  钜 jù

  祕 mì

  叚 xià

  陞 shēng

  勣 jì

  桠 yā

  赀 zī

  鈩 lú

  脩 xiū

  砦 zhài

  堃 kūn

  喆 zhé

  椀 wǎn

  甦 sū

  淼 miǎo

  犇 bēn

  殽 xiáo

  頫 fǔ

  凓 lì

  缐 xiàn

  勠 lù

  劄 zhá

  賸 shèng

  麹 qū

  曏 xiǎng

  谿 xī

  釐 lí(xǐ)

  環 huán

  ■ huān

  龢 hé

  甯 nìng

  扞 hàn

  勑 lài

  菉 lù

  絜 xié

  蒐 sōu

  为什么要推行新的字表?

  《通用规范汉字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配套规范,是现代记录汉语的通用规范字集,体现着现代通用汉字在字量、字级和字形等方面的规范。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表示,归结起来,推行新字表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需要提高标准化程度,以方便信息储存、信息管理和信息交换;另一方面,医学、化学等某些特殊领域内的用字已经进入了一般大众的阅读层面,社会用字有所扩大,于是便有了此次《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征求意见稿。

  新字表一共多少字?

  据悉,字表研制从2001年开始,历时8年,先后召开学术会、审议会、征求意见会等大型会议80余次,参与讨论的海内外专家学者3000多人次,前后修改90余稿。

  征求意见稿一共收录了8300个汉字,一级字表收字3500个,是使用频度最高的常用字,主要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层面的用字需要;二级字表收字3000个,使用频度低于一级字,与一级字合起来共6500字,主要满足现代汉语文本印刷出版用字需要;三级字表收字1800个,是一些专门领域,如姓氏人名、地名、科学技术术语、中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使用的未进入一、二级字表的较通用的字,主要满足与大众生活和文化普及密切相关的专门领域的用字需要。

  字典、课本是否跟着改?

  既然字表有了新变化,那么我们用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是否也要跟着变?中小学生的课本会不会调整?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室的有关负责人。这位负责人表示,《通用规范汉字表》目前还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未来还会进行一定的调整,等到字表正式成为国家规范后,包括《新华字典》在内的任何出版物都必须跟着做出相应调整。

  至于中小学生课本的变化,李宇明则透露,在字表研制过程中,专家组已经跟语文课程标准组进行了很好的沟通,有一些内容已经融入了课程标准当中,“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改进,教材编写也会进一步跟进,对中小学生考试不会有太大影响。”

  意见和建议如何提交?

  作为字表的真正使用者,从即日起,公众可通过电子邮件(gfhzb@moe.edu.cn)、信函(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南小街51号《通用规范汉字表》意见收集组,邮编:100010)等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

  李明宇表示,在公开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将组织专业队伍做好意见收集和整理,对提出的较为集中的问题,将分阶段集中说明、解释;同时还将组织专家对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科学分析研究,并尽量吸收合理成分,以完善字表和推动语言文字工作。

编辑:鹿港 来源:北京日报

TOP

汉字“整形”需慎行

天府在线 2009-8-16 17:39:1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16日电 汉字“整形”需慎行

  姜琳、周劼人

  正在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琴”“亲”“魅”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有关部门的说法是,为了“使汉字更好地遵循统一的规则”。然而,一些“整形”后显得有些怪模怪样的字让人不由心生疑问:好好地写了几十年,为啥要折腾成一个新样子?

  按照这份《通用规范汉字表》,“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这些变化后的字从辨认到书写都还不至于出现障碍,容易为人们接受,而将“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据有关部门介绍,此次编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历时8年,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但是,已经广为人们接受并广泛使用的常用字要不要改、怎么改,恐怕不能光考虑专家们所说的汉字“字理”问题,更重要的要看应用是否方便。

  汉字是一种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只要人们普遍愿意使用并能明白其表达的意思,这样的汉字就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无须修改;反之,那些容易让人产生歧义,或者书写不方便的汉字就需要修改。综观此次“整形”的44个汉字,绝大部分都具有通行度高、易于识别的特点,何必改头换面呢?

  此次推行新字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为方便信息储存和管理,但是,一些字在“整形”后反而不规律、不统一,给应用徒添麻烦。例如“刹”和“铩”字中的“杀”字写法本来相同,在修改后写法却不一致了。这说明,此次修改在字的选择上并不成熟。

  在50多年简体汉字的使用过程中,无论是新词的添加还是异体字的规范,每一次调整和改进都是建立在符合人们普遍的文字审美和使用习惯上。《通用规范汉字表》尚在征求意见阶段,44个汉字要不要“整形”,值得有关方面仔细斟酌。

编辑:申洪霞

TOP

教育部对44汉字动刀“整形” 网友喊折腾

  (2009-08-18 06:10:56)  来源: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评论共 57 条


    8 月12日,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表示,根据学术界反复讨论的结果,教育部决定汉字原则上不恢复繁体,这一表态终结了一段时间以来汉字简繁之争。同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瞬间引起另一轮争论:正在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对此,有网站进行了网络调查,在该项调查中,多数网友表示反对。




  44汉字“整形”

  按照这份《通用规范汉字表》,“琴”“亲”“魅”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

  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

  对于异体字,新研制的字表收入了51个异体字,主要用于人名和地名,其中包括人名中常见的“喆”和“淼”。对异体字不再简单提“淘汰、废除”,但在使用上有明确要求。

  此外,既然汉字原则上不恢复繁体,为何这一次有6个繁体字纳入汉字表?对此,《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宁教授表示,现在恢复的繁体字都是必须恢复的,“比如硃砂的‘硃’,这是一个科技用字,但恰恰是一个繁体字,你不拿出来,有些科技地方就没有办法说,所以这个字不能不恢复。”

  网民反应;
  调查:逾八成认为“穷折腾”

  “44个汉字写法可能调整”,网友怎么看?其中,87.14%网友表示反对,认为此举纯为“这不穷折腾人吗?”;仅有2.69%的网友赞同,认为修改原因有理可依;另外有7.29%参与调查的网友持观望态度,但“希望有关方面仔细斟酌”,另有2.88%的认为无所谓,“反正现在都改用电脑了”。

  声音:要改就统一,否则就别动

  网友“踏叶逐风”认为,“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可不断补充、完善,但对成型的、广泛使用的文字轻易改动,不可取。”另一位网友“禾水尹”也提到,现在是信息时代,要修改,涉及的面太广,会引起文字混乱。

  网友“兰花草”反问:“如果真的那样改,‘小’是不是该改成‘竖撇捺’呢?”她认为,要改就全部统一,不改就不要动,“一些改一些不改,我们这些都懵了,以后辅导娃娃写字都有问题。”

  新华时评:汉字“整形”需慎行

  据有关部门介绍,此次编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历时8年,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但是,已经广为人们接受并广泛使用的常用字要不要改、怎么改,恐怕不能光考虑专家们所说的汉字“字理”问题,更重要的要看应用是否方便。

  汉字是一种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只要人们普遍愿意使用并能明白其表达的意思,这样的汉字就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无须修改;反之,那些容易让人产生歧义,或者书写不方便的汉字就需要修改。综观此次 “整形”的44个汉字,绝大部分都具有通行度高、易于识别的特点,何必改头换面呢?

  此次推行新字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为方便信息储存和管理,但是,一些字在“整形”后反而不规律、不统一,给应用徒添麻烦。例如“刹”和“铩”字中的“杀”字写法本来相同,在修改后写法却不一致了。这说明,此次修改在字的选择上并不成熟。

  在50多年简体汉字的使用过程中,无论是新词的添加还是异体字的规范,每一次调整和改进都是建立在符合人们普遍的文字审美和使用习惯上。《通用规范汉字表》尚在征求意见阶段,44个汉字要不要“整形”,值得有关方面仔细斟酌。

    记者 肖莹佩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整形”专家请慎对汉字下刀

     2009-08-18 13:33     东北新闻网   

  近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表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按照这份《通用规范汉字表》,“琴”“亲”“魅”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如:“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 “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8月18日《天府早报》)

  两会期间,有委员像煞有介事的提出恢复繁体字。理由极其可笑,什么简化汉字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显然,这个理由最大的谬误出于他所理解的艺术和科学的过于肤浅。试问,感情要是能真观其表面即可领会,那今后在写字时都加上一个“心”,世界果真就爱心一片了?当然,提倡恢复繁体字的还有现代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有利于国家统一(台湾用繁体字)等理由,这些理由就更加苍白了,其否定手写体以及过高肯定繁体字作用都令人不禁莞尔。总而言之,简体汉字的稳定发展半个多世纪了,几十年的光景影响了多少人无从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60岁以下的人基本上都是从学简化字开始的,然后一直到如今。现在,少数受简化之苦的生在旧中国的爷爷奶奶和极少数对繁体字情有独钟的年轻同辈出来主张回到以前,如此返祖倒退,岂能不受到广大民众的口诛笔伐?

  大概教育部也觉得回归到繁体字麻烦,因而在一片争论过后放话“原则上不恢复繁体字”。教育部反对汉字倒退值得称道,但其眼下这份《通用规范汉字表》对44个简体字“整形”却明显让汉字发展超前了,有一种揠苗助长的感觉。

  先来看看,一份网友怎么看“44个汉字写法可能调整”的调查统计:87.14%网友表示反对,认为此举纯为“穷折腾人”;仅有2.69%的网友赞同;另外有7.29%的网友“希望有关方面仔细斟酌”,另有2.88%的认为无所谓,“反正现在都改用电脑了”。显然,绝大多数的人都不赞成对现有的 44个简体字动刀,原因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字:没必要。

  其一,对汉字整形,科学性如何?例如将“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那么,为何“小”“铩” 等又为何不改?如此“整形”后反而不规律、不统一,给应用教习徒添麻烦。恐怕不管是支持繁体字还是习惯简化字的同胞们都不习惯自己无缘无故又多写了几十个错别字吧?

  其二,汉字本太平,无故添麻烦。现在是信息时代,要修改,涉及的面太广,引起文字混乱。别的不说,一旦写法调整,好好的一本字典,让它突然写上几十个错别字,类似的书本、标牌、数据库、电脑输入法等的修改都需要投入太多人力、物力和资金,有这个必要吗?

  最后,谁的汉字,谁来改动?笔者注意到,这44个汉字是在专家倡导下进行写法调整的,却不知这些专家究竟是哪方面的专家,可有广泛的民意代表。我国汉字发展到现在已几千年,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的文明财富。现在让几个专家来对这个财富格局进行调配,试问历代祖祖辈辈可同意?活着的全体中国人民可否支持?即便是依法进行的,也必须有广泛的民意支持吧?

  一言概之,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可不断补充、完善,但对成型的、广泛使用的文字还是不要轻易改动的好,仍其自然发展,该改动的时候自然会变化,就像火星文一样,当被广泛接受了,自然就好了。(邓子庆)

TOP

汉字“整形”有无必要?

     2009-08-19 08:22     东北新闻网  

  历时8年打磨,收录8300个汉字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日前终于面世。 51个异体字半个世纪后的重现,6个繁体字的最终纳入,无一不是反复推敲打磨后的结果。按照专家的说法,这次修改是从古到今的规范里最好的一次搭配,做到了字样有来历、字体有根据。(8月18日《重庆商报》)

  本来无数专家经过8年的时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专家很辛苦,大家很期待,但是等专家们拿出8年的工作成果,大部分人却觉得有些莫名其妙,摸不着头脑:难道专家们8年的努力,就是给51个异体字正名?就是找回6个繁体字?就是给44个汉字 “整形”?

  就说这个工作量最大,也引起最大争议的给44个汉字的“整形”吧。按照有关专家的说法,这次修改是从古至今的汉字规范里最好的一次搭配,那意思是不敢说后无来者,但肯定是前无古人了。

  可按照这份最新出炉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琴”字左上角的“王”最后一笔由 “横”变为了“提”,其意义到底何在?本来是并排的两个“王”字,经过专家们的 “整形”后写法却不一样了,这不是画蛇添足,自找麻烦吗?专家们也许会说他们这么做,是有根据的,字形的修改也是有典故的,可有几个老百姓使用汉字的时候去讲究它的来历,它的典故?汉字作为是一种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只要人们普遍愿意使用并能明白其表达的意思,这样的汉字就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至于来历和典故,几乎没人会在乎。如果一定要考证汉字背后的典故,繁体字肯定更方便,但繁体字不是一样被现在的简体字所代替了吗?

  为了说明问题,不妨再举个例子。“整形”以后,“亲”“杂”“杀”等字底下的 “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几十年来人们都已经习惯这么写了,认可这种写法了,为什么一定要“竖钩”改成“竖”呢?以我的审美观来看, “亲”字的“竖钩”改成“竖”反而显得不亲了,“杀”字的“竖钩”改成“竖”,反而没有原来的那种杀气了。专家们会说习惯不是天生的,是养成的,等你习惯了这种写法,就好了。可是就像我们几百上千年来一直是把鞋穿在脚上,把手套戴在手上,忽然有一天专家引经据典说这样不行,最好是把鞋穿在手上,把手套套在脚上,我是否就一定要听专家的?

  汉字是一种文化,但它更是一种工具。既然是工具,就应该怎么方便,怎么顺手,怎么实用怎么来。专家们的“字理”说也许作为汉字研究有意义,但是使用起来,未必会得到亿万汉字使用者的支持和认可。

(中国网 苑广阔)

TOP

论44个汉字“整形”的可行性

新闻中心-中国网 时间: 2009-08-19  责任编辑: 郭晋

《通用规范汉字表》日前公开征求意见,拟对44个汉字的书写笔法进行调整。消息一出,引起反对声一片。新华社为此专门写了篇评论,文中充满了质疑,希望“有关方面仔细斟酌”。前苏联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中有一段台词:“以后想问题要用脑子想,不要用骨头想!”我们不妨就用“脑子”来论证一下44个汉字整形的可行性问题。

据报道,《通用规范汉字表》是历时8年打磨,经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敲打才出的结果。8年是什么时间概念?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孩子从无到有到8岁,他可以读小学二年级、可以打酱油、可以给大人打水洗脚提拖鞋了。这么长的时间,那么多专家在专门干这个事情,耗时、耗财、耗力该多少?弄出来的新汉字表,如果没有点变化,那不是在白干吗?能体现国家语委主任郝平先生说的“意义十分重大”吗?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要是不拿一批汉字动刀整形,那真是对不起人。所以,新汉字表的推行应该说是必然的。

新华社时评提出的反对意见说,44个汉字整形冲击了人们普遍的文字审美和使用习惯。这个问题看似问题,其实不是问题。没有天生的习惯,只有养成的习惯。审美观念向来是动态变化的,唐朝女人以肥为美,现在则流行苗条骨感,杨贵妃如果时光穿梭到现在,估计将淹没在亿万普通人民的汪洋大海中。整形的汉字由“钩”变“竖”、由“点”变“捺”,大家审啊审啊就能审出美来了。文字从繁到简,也许刚开始还不习惯,但几十年下来,大家还不是一样接受并且习惯了?如今,44个汉字要整形,不习惯是暂时的,时间能改变一切。专家说了,整形的44个汉字都是笔法上的“微调”,今后书写即使按照老写法大家也能认识,印成铅字也不妨碍阅读,最多脑袋里“别扭”一下。而且新汉字马上就在中小学生中推行学习,孩子们接受新事物快,到他们长大后,他们的脑子就全是新汉字的写法了。所谓的审美和使用习惯,也就不再是问题了。所以,新汉字表的推行应该说是可行的。

再说新汉字表引来大多数人的反对问题,大多数人的反对并非就能阻止出台和实施。如果大家记性还不错的话,应该能想起不少地方前几年开始流行现在也在施行的“价格听证必涨”,尽管反对声占大多数,但经过有关专家的“全盘考虑、反复研究”,结果还是涨,新价格体系照样实施,谁又能奈何?没错,群众的意见肯定是要虚心听的,但那可以是“仅供参考”,事后再经过有关部门、有关专家的耐心解释和教育,相信人民群众是讲道理的,思想是能通的。新汉字表拖延一段时间后就悄悄推出,也就顺理成章了。所以,新汉字表的推行应该说是没问题的。

上述论证,如果国家语委认同,就请点点头;如果广大群众反对,就请跺跺脚。

评论员黄勇

文章来源: 四川在线

TOP

给汉字动刀,专家折腾的不是汉字是寂寞

夏余才

2009年08月19日 15:17 来源:大河网

  8月12日,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表示,根据学术界反复讨论的结果,教育部决定汉字原则上不恢复繁体,这一表态终结了一段时间以来汉字简繁之争。同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瞬间引起另一轮争论:正在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对此,有网站进行了网络调查,在该项调查中,多数网友表示反对。(8月19日四川在线)

  如今的专家,仿佛是一群专门在家里吃饱了没事找点事干的人。如果不找点事情做一做,让人们看一看他们的劳动和成果,专家们也就似乎更加的成了没事可干的人了。而且看不到劳动和成果,人们也就可能很快的将他们遗忘。这就像一些艺人一样,隔三差五的需要整出点“动静”。一会儿传出某某与某某“分手” 了,一会儿又传出某某与某某“牵手”了。诸如此类,总之他们是不能淡出人们的视线。淡出了人们视线,没有人关注,艺人们还怎么生存?

  我们的专家也正在向艺人们看齐了。他们耐不住的不是时间,而是寂寞。于是乎,专家们“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势必要找出点事情做做,也势必要将自己的劳动拿出来“晾一晾”。比如给汉字“动刀整形”,不就是历经数年的成果?这般的成果,还不值得拿出来么?给汉字“动刀整形”,也确实令我辈感到匪夷所思和叹而观止!我辈是不敢给汉字“动刀整形”的,因为没有那个胆量和能耐。只有我们的专家才敢于拿起手中的刀子,给汉字进行一番“整形”。

  也或许是由于时下新词新字“辈出”,什么“超女”“山寨”等等,专家们看了,更是耐不住寂寞。一个个“摩拳擦掌”,要拿汉字开刀。实在出不了新东西,就只好在老东西上做做文章。像“微调”一下字形,也是好的,毕竟也属于一大“成果”。这一“微调”,自然就证明出我们专家的辛苦和与众不同了。

  不过给人家“动刀整形”,也需要给个理由先。莫非这被“整形”的44个字,长相很难看?难看到了,有影响汉字整体风貌和污染我们眼睛的地步?以至于,需要我们的专家要对其亲自“掌刀”?然而,长相难看不难看,还需要大众说了算。大家说难看,才是真的难看。专家们的“倡导”,并不成其为“动刀整形”的理由。况且,专家们的这番“整形”,不仅让人感觉不到“美”,相反为何让人看了还深感别扭呢?若是看了让人感觉舒畅倒也罢了,可看着看着,却如骨鲠在喉般的难受!

  无论旧时的繁体字还是今用的简体字,一笔一划都有其意义,并不是胡乱的造出。如“琴”本作“珡”。小篆字形,象乐器形,上面“珏”象弦和弦柱,下面象琴身。今人用“琴”字,乃上从小篆,下作今声。原本一个好看的汉字,一横一竖也很是“端正”,忽然之间“琴”不再是那个“琴”,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而这个从后面平白无故翘起的“尾巴”,它的意义何在,它的“美”又在哪里?难道某位专家看它过于“古板”,就“心血来潮”的要将它“翘”一下?

  字形的变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看似只是将一些字进行简单的“微调”,可实际上事关重大。不但字形变了,和从前大不一样,便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偌大的变化。如若按照专家们“微调”后的汉字进行规范性的统一,那么,所有的汉字字典是不是都要重新印刷呢?否则,其收录的汉字不就是“错字”么?若重新印刷,又该要花费多少的人力财力呢?这笔账,专家们是否算出?改一改字形很简单,但要让全国人民都依此去改,则难矣!

TOP

教育部凭什么要“穷折腾”?

2009年08月19日 15:51 来源:荆楚网


  据新华网报道,国家教育部最近推出《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表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

  譬如说:“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

  对于教育部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某门户网站做了一份民意调查,结果显示:87。14%网友认同此举纯属“折腾人”;仅有2。69%的网友赞同,认为修改原因有理可依;另外有7。29%参与调查的网友持观望态度,但“希望有关方面仔细斟酌”,另有2。88%的认为无所谓,“反正现在都改用电脑了”。

  据有关部门介绍,此次编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历时8年,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但让人不解的是,国家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老百姓的血汗钱,居然出台了这么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整形”汉字表。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树人”的大事,涉及到千家万户,最忌讳穷折腾。如果教育部门忙于“穷折腾”,那么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就是我们的孩子与孩子家长。折腾来折腾去,最终会把全国老百姓都给折腾穷。因此,穷折腾是社会之大忌。

  “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这应该是教育事业的宗旨。可我们有些官员,偏偏在那里“没事找事”,今天给这个“改一改”,明天给那个 “变一变”,一会儿要给高考“变脸”,一会儿又要给汉字“整形”,这样官员可以出“政绩”,帮忙、帮闲们可以“赚大钱”,他们根本就不在乎他们“闭门造车”造出来的“东东”有没有实用性、折腾不折腾老百姓,反正做得了、做不了,最后都由国家来埋单。

  教育部为什么要这么“穷折腾”呢?

  作者:汪忧草

TOP

汉字“整形”的话语权之争

  2009-08-19 16:24     东北新闻网  

  近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立即引起了广泛争论:《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 “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8月19日天府早报)

  在某网站就此进行的相关调查中,多达87..14%网友表示明确反对。如此一边倒的意见反馈,恐怕多少出乎教育部、国家语委的意料之外。一个据闻“历时八年”、“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的局部性汉字“技术改良”方案,因何如此不受欢迎?专家信任危机当然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在公众的权利意识高涨的时代语境下,专家、精英化的垄断性阐释权力(及其结论)正遭遇越来越频繁的大众化挑战、民间智慧“抵抗”,而部分社会行业领域出现的专家为特定利益群体代言、代谋的逐利倾向,则让这一信任危机经常性处于紧绷、次冲突状态。更何况,与某些具有特定专业知识门槛的行业领域不同,汉语言文化属于基础性知识类别,加之其天然的大众属性、民族属性,其引起更大范围、更激烈的民间情绪反弹,实为必然。

  当然,除了在相当多行业领域沿袭下来的专家、精英——草根、大众这样壁垒分明的歧争套路,44个“整形”汉字的背后,其实还透射着有关文化阐释权、文化话语权的隐性权力之争。不无巧合的是,纵观汉字的衍变发展过程,同样可以看到这一布迪厄所说的文化权力动力学的显见推动作用。

  从文字学的角度看,汉字千年演变的逻辑结果,最突出的表象便是由繁至简的结构简化史。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篆书,继而变为隶书、楷书,总体发展趋势便是由繁到简。如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则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则是楷书的简化。有趣的是,这一简化过程,恰好伴随着文化权力、文化话语权由小众垄断(从最初的政治精英一元化到政治精英、文化精英的二元模式)直至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秩序结构调整。到目前为止,公认较早成型的简体字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开始普遍使用。值得一提的是,简体字最早被称为“俗”体字。显而易见,彼时,它背负着文化精英主义相对偏激和自负的价值嘲讽。但文化的生命力一旦走向自由释放之路,其历史归宿往往出人意料。简体渐渐取代了繁体、“俗”最终击败了雅,并占据了大众文化市场的主流。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文化以外的社会因素在发挥着影响,比如特定时段国家政治权力的介入推动等。事实上,恰是由此导致的汉字文化自然演变非彻底性、非纯粹性,为日后汉字文化的简繁之争埋下了伏笔。

  在布迪厄看来,文化趣味的区隔(如高雅/通俗、深刻/肤浅等)实际上反映着一种文化权力关系。透过汉字文化,同样也能看到它的现实表现力。在许多繁体字的拥趸眼里,繁体字更接近它的造字精神本源,更能传神达意,同样,也更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张力;至于实用性、可操作性则被其置于次要位置。这一纯艺术化、文化“民粹化”倾向,必然面临可行性质疑:文字的主要功能,究竟是负载信息的符号工具、交流工具,还是文化信仰和艺术表现对象?芭蕾舞姿美轮美奂,但能苛求所有人都踩着它的韵律出行吗?

  一个颇有趣的现象是:在很多文化领域,文化精英主义“高雅”“深刻”云云的诉求路径,往往对应的是内容结构上的复杂化包装。繁体字是一例,新诗创作中的去“口语化”、朦胧晦涩化倾向亦如是。形式上的繁复庞杂是否必然意味内涵意义上的高雅深刻?想必不言自明。

  如同其他社会领域的相关游戏规则,关于文化阐释权、文化话语权的公开博弈其实不乏积极意义。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一博弈过程呈现最真实的主流文化诉求、还原最具广泛代表性的文化生态实景?而非精英思维、文化垄断格局下的闭门造车、或自我中心主义的文化技术改良。44个整形汉字不会是文化阐释权、文化话语权的争夺终点,但所有人都期待它能以一种有说服力的“演进”方式走向更辽阔的文化未来。

  作者:薛七七

TOP

教育部相关部门对“字形调整”意见做出解读

2009年08月19日 17:01:0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19日电(郭鑫)19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对近日在网上热议的“调整44个汉字写法”做出了最新解读。解读中称此次调整汉字写法的主要原则是为取得与宋体字笔形变异的一致,其他主用字体(仿宋体、黑体、楷体)与非主用字体,以后再逐步进行调整。

    据介绍,此次字形调整共有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严格控制特例4个总原则。在总原则的指导下,此次调整中制定了横变提、竖变撇、捺变点、竖弯钩变竖提和竖钩、横折钩去钩5类笔形规则。经过对字形的调整和美化,进一步取得与宋体字笔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趋于规律性、系统性。

    此次公布的44个汉字的调整包括“琴”字上左部最后一笔横变提,“衾、汆”等字下部件末笔捺变点,“亲、杀”等字下部件的竖钩变竖,“唇、蜃”等字由半包围结构改为上下结构等。

    据了解,此次《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自本月12日起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开始,在网上产生热烈争议。在网上调查中,多数网民认为此举是“瞎折腾”,因为改动的这些字大部分都已被长期使用,在有些字的修改选择上并不成熟;有的网民认为要改就要统一改,不要“一些改一些不改”;也有网民对此持观望态度,希望汉字的“整形”要慎行。

TOP

专家不是整汉字,是整人!

2009年08月19日18:10  来源:金鹰网  

观点聚焦: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可今天我们的专家呢,竟然在字的写法上挖空心思,简直就是瞎折腾。汉字整形其实更像是专家的自娱自乐,专家沾沾自喜的背后,不知多少小学生要叫苦不迭。而家长和老师们,估计也要向孔乙己那样告诉孩子“茴”字原来有四种写法。
       
特约评论员



44汉字“整形”

     孔乙己在小酒馆里教小伙计识字时说:“茴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么?”我们曾笑孔乙己先生是多么迂腐。可面对正在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我们却笑不出来了,因为专家说了,要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

      与轰轰烈烈的汉字简化运动相比,专家这次只不过准备对汉字做了一个小手术。只不过手术还没来得及做,就引来了一片反对之声。某网站的一项调查显示,八成网友反对汉字整形,这样的一个结果恐怕要大大出乎专家的意料了。

      “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 “竖”……,这样的改动,在专家的眼里,可能是神来之笔。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实在看不出有什么高明之处,更不知道这样的改动究竟有什么实际意义。

      既然是《通用规范汉字表》,那就应该有利于汉字的规范,有利于汉字的传承和延续,但是现在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看起来更像是为了规范而规范,汉字标准化似乎也成了一种专家们的智力游戏。从某种程度上说,网友对汉字整形不满的背后其实是对那些专家水平的质疑。如果将“唇”字由半包围结构改为上下结构也算得上是一种创新,我想那也太小瞧大众的智商了吧。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可今天我们的专家呢,竟然在字的写法上挖空心思,简直就是瞎折腾。汉字整形其实更像是专家的自娱自乐,专家沾沾自喜的背后,不知多少小学生要叫苦不迭。而家长和老师们,估计也要向孔乙己那样告诉孩子“茴”字原来有四种写法。

金鹰网特约评论员  关东客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网友议汉字微调称小学白念 官方称参考书法美学

凤凰网 2009年08月20日 02:04汉网-长江日报


专访国家语委副主任李宇明

汉字“整形”不影响普通书写

本报讯(记者李佳)历时8年打磨、收录8300个汉字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日前终于面世,当下正在征求意见。其中,琴、亲、魅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这引发了争议。

争议:微调是不是瞎折腾

根据《通用规范汉字表》,“琴”字的上左“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提”。这些字变化后,从辨认到书写都还不至于出现障碍,但将“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变形就有点厉害了。

有网友大呼:“小学白念了!”

网友“andy”说:“这不是添乱嘛!”

甚至有网友套用当下网络流行语表达不解:“专家改的不是字,是寂寞。”

某网对此展开网络调查,截至昨日下午5时,共有1187名网友参与,选择“胡闹,这不是穷折腾人吗”占87.03%。

回应:微调参考了书法美学

昨日,记者电话采访了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司司长李宇明。

李宇明说,比如“籴、汆、褰、衾”的下部末笔“捺”变“点”,可能是参考书法中“避重捺”;转变笔形,是为了使整个字重心稳定、间架匀称、字形活化。

谈到争议较大的“琴”字,他介绍,其实在目前的书写体系中,“柴”、“碧”、“地”的“止”、“王”、“土”部分都是“提”。这次微调只不过是将以往习以为常的书写习惯给别过来。

李宇明说,在对该字表进行讨论时,大家参考了包括清华大学美术系、北大方正字体设计专家的意见。

他强调,微调不会对老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响,主要是针对印刷规范而言。

他表示,《通用规范汉字表》尚在征求意见阶段,会充分尊重各方意见。

缘起:电脑时代“暴露”不规范

目前,我国规范汉字的标准字形采用的是1965年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文化部联合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但由于历史原因,这套印刷宋体字形总体上统一,局部仍有不一致的地方。

在“前电脑时代”,由于各印刷厂的铅字都是用铜模浇铸出来的,这些微量的不同仅凭视觉不易察觉;而进入“电脑时代”后,字形的不规范情况就“暴露”出来了。

思考:书写时代的“没落”

尽管网友们对微调不甚理解,可更多的人承认,调不调,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不大。对于汉字书写,普通人已舍弃一份讲究。

网友们议论:“反正都是打字,爱变变呗”,“好几年没拿笔写过字了”,“他折腾他的,我就不改!反正也不学语文了,基本没有用武之地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