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七夕节信息贴·观点

七夕节信息贴·观点

民俗专家:七夕不是中国情人节而是"中国爱情节"

发布时间: 2008-8-6 09:10:12    被阅览数:20 次
8月7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不少人都习惯将这个节日称为“中国情人节”。但民俗专家表示,七夕节不是“中国情人节”,而是“中国爱情节”。  

  七夕源于一个凄楚动人的神话故事:天上的织女与人间的牛郎互相爱慕,结为夫妻,后来却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二人化成牛郎星、织女星,分隔在天河两岸,只能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在天河上的鹊桥相会。  

  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说,七夕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角的节日。按照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都是“已婚人士”,而且还有了孩子,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忠贞不渝”的一种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   

  冯骥才认为,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是不自觉地将它和西方的情人节对立起来,这是没有道理的。如果外来的节日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丰富我们的生活,就应该接受它。实际上,我们现在过的很多节日都是“舶来品”,如国际劳动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等。中华文化就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消化、融合,使自身变得越来越饱满、越来越丰富的一种文化。  

  天津市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也表示,将七夕定为中国的情人节,是对民族传统乞巧节的片面认识。七夕又称“乞巧节”,在中国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巧节、技巧节、智慧节,这与悲剧性的、内容简单的西方情人节是不能等同的。(记者周润健 蔡玉高)


来源:新华网      编辑:汀滢

[ 本帖最后由 张勃 于 2009-7-18 22:12 编辑 ]

TOP

牛郎织女文化品牌研讨会召开

时间:2009-08-11 04:07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本报8月10日讯 (记者朱慧)今天下午,中国和顺牛郎织女文化品牌研讨会在并举行,来自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社科院、省文化厅、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研究中心,及晋中市、和顺县的有关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话牛郎织女文化品牌的提升,为其产业延伸和发展建言献策。和顺县2006年被中国民协命名为 “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2008年“牛郎织女传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该县进一步加快了传统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围绕和顺牛郎织女文化品牌这几年产生的新问题,与会专家、学者都发表了独到的见解。据悉,中国和顺第三届牛郎织女文化旅游节已经准备就绪,本月下旬“七夕节”期间,和顺将喜迎游客。

TOP

首届“牛郎织女-七夕情侣节”在山东沂源举办

2009年08月10日18:23


  首届“牛郎织女•七夕情侣节”在山东沂源举办

  2008年8月6日,一场以“爱情源地手牵手,美满幸福伴终生”为主题的爱情盛典--首届中国(沂源)牛郎织女•七夕情侣节在山东省沂源县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情侣和上万名游客齐聚牛郎织女之乡共度美好时光。

这是沂源县在中国传统节日"七夕"到来之际推出的一大爱情盛宴。

  据了解,首届中国牛郎织女•七夕情侣节期间,举行了“鹊桥相会•七夕有约”相亲大会、情定沂河•2008浪漫神话集体婚礼、浪漫七夕情歌对唱、 “天河配”吕剧演出、欢乐银河情侣水上漂流、“牛郎织女”个性化邮票发行式等异彩纷呈的活动。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演绎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受西方文化影响,洋节盛行,我国传统文化遭受冷落。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作为牛郎织女之乡的沂源县,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我国民族文化,特举办首届中国(沂源)牛郎织女•七夕情侣节,旨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发展。

  牛郎织女•七夕情侣节给北京奥运会增添了神奇祥瑞,奥运会使情侣节备受瞩目,国内20多家知名媒体聚焦沂源,用镜头和笔纪录下沂源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的魅力。

TOP

七夕节“牛郎织女”故事出自山东沂源

搜狐 2009年08月10日18:07


 七夕节“牛郎织女”故事出自山东沂源

  “牛郎织女”的故事传遍天下,家喻户晓。出在哪里,却几乎无人知道。经过专家学者多方面考证,发现“牛郎织女”故事原来出在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具体阅读下面考证内容分析,让你不得不信,甚至都猜想“牛郎织女”确有其人,也许可能是“牛郎织女”的真人故事感人至深,在历代相传中不断神化,以至形成今天的神仙传说版本。


  首先,当地有实景。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拥有目前国内唯一一处传说与实地实景相对应并存有古建筑遗址的珍稀景观—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二者隔沂河东西相对,一河两岸的山水格局,与天上“牵牛星-银河-织女星”遥相呼应,有着惊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独特景观。牛郎庙原先是一幢两层阁楼式建筑,后经多次重修,始具规模,建有三间正殿,青砖绿瓦,彩绘斗拱,建筑宏伟。庙内大殿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金牛塑像一尊。院内古柏参天,清幽别致。其中,“沂河”更是与“银河”绝妙谐音。

  其次,居住有其人。牛郎庙旁边的村叫牛郎官庄, 村里的人大部分都姓“孙”,与牛郎(孙守义)刚好同姓,这个村子明朝年间就有,村里人以牛郎后代自居,并历代传承牛郎织女故事,至今沿袭着养蚕、织布、取双七水等习俗。

  第三,文献有记载。最早在西周的诗经小雅•大东篇就有:“跂(qi)彼织女”、“睆(huan)彼牵牛”的记载,据考察大东的位置是泰山以东,临淄、曲阜一带,而大东的核心位置正是沂源。

  第四,石碑有见证。沂源县燕崖乡整个大贤山上的石碑非常的多,只是因为先前被破坏过,现存完好的为数不多,但是所有的石碑上所刻的内容,都与牛郎织女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其中有一块石碑,它对牛郎织女的记载是美且清晰的,这块石碑是嘉庆20年所立,石碑上面所刻的两首诗叫登织女台,作者是王松亭,诗的第三和第四句“仿佛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间”。非常形象的描写了在天成象、与地成形的意境。还有一块石碑“织女洞重楼记”是明万历七年(1579)所立。碑文记载说:“志云唐人过谷,闻洞内札札机声,以故织女名”,讲得就是织女的来历,意思是说在唐代时有人从此经过,听到洞内有札札的机杼声,以为织女在织布,所以就修建了此织女仙洞,碑文的第二句——“对岸并起牛宫,于是乎在天成象者,于地成形矣……”。

  再者,据考证,牛郎织女景区内还有织女泉、织女台(天孙台)以及罕见的叶籽银杏、角度不整合面等自然和地质奇观,都与牛郎织女传说有关,具有浓重的文化色彩。叶籽银杏,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在全世界也是非常罕见的。为什么叫叶籽银杏呢,就是它所结的果实是长在叶片上的。更奇怪的是并不是这棵树上的所有果实都是长在叶片上的,只有这个枝干上结的果实是叶籽银杏,就是织女洞附近无生殿上方弯的很漂亮的一枝,这些果实约占这棵树的20%,而这枝正好是冲着织女洞的方向,也许这是老树为牛郎织女的爱情做的一个见证吧。

  牛郎织女景区内大贤山海拔532米,森林覆盖率96%,悬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森列,生态环境优良。大贤山下沂河如带,“地上银河”水景长3公里,形成了50多万平方米的水面。由于,各种自然资源与人文脉络高度和谐统一,山东沂源被专家称为“牛郎织女故乡、中国爱情文化源地”。

TOP



第二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
http://news.sohu.com/s2009/qixiqinglvjie/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广州的乞巧节

2009-08-05 14:33 来源: 大洋网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TOP

鹊桥坎山:打造空港后花园

2009年8月10日 7:27 www.xsnet.cn 萧山网  


  鹊桥坎山:打造空港后花园

  ——“天宝地藏、鹊桥坎山”系列报道之一

  

  灯火坎山。 全光泉 傅展学 摄

  坎山,这个历来被视为风水宝地的地方,如今正越来越散发出新的魅力。

  由民俗发展的现代工艺,由古刹带来的旅游前景,由空港优势带来的商贸机遇……坎山,古朴又新潮,经典又创新。

  坎山的一边,矗立着千年古刹地藏寺,传说珍藏着天上的奇珍异宝;坎山的另一边,是现代化的空港,一架架飞机正翱翔天际。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坎山的“祭星乞巧”民俗活动,为牛郎织女的相会而祈祷,为期盼幸福家庭和巧妇持家而祈祷。在坎山漫长的农耕历史中,“祭星乞巧”延续至今,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打下烙印。

  坎山带着“鹊桥”这一美好愿景,正要跃然天际,聚众成桥。

  千年古刹与“祭星乞巧”的自然统一

  坎山是农耕时代完美的理想家园,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祭星乞巧”民俗活动从未间断。

  “祭星乞巧”的民俗活动包括妇孺仰望双星、姑娘们在月下穿针引线、比赛挑花等,借此向巧手的织女致敬并乞求心灵手巧。坎山镇最热闹的“祭星乞巧”活动在千年古刹地藏寺举行,每当农历七月初六夜到初七,寺里彻夜举行“祭星七巧”民俗活动,人们载歌载舞,姑娘赛巧,青年男女借机约会。

  这所地藏寺在1073年由宋代高僧建造,是目前全国仅存的两所地藏寺中的其中一所。

  2008年,我省首次确立14个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坎山“祭星乞巧”节被列入其中。著名民俗学家、浙江大学教授吕洪年在调查考证后赞道:“关于七夕节的民俗有很多,坎山的七夕节民俗文化,传承保留得最好。”日前,“坎山七夕祭星乞巧”这个项目已被列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七夕给坎山带来的美好愿景,更被赋予了现代意义。花边,就是集中体现了妇女们心灵手巧的载体,而坎山正是萧山花边的发祥地。上世纪初,坎山已是浙江丝茧、棉花集散地,商贾云集。这里的妇女们擅长植棉织布、养蚕缫丝。1919年,上海商人徐方卿看中这块生财之地,率领4 名工人从上海来坎山,首批组织24名女工学习挑织花边。1923年,坎山第一家花边厂——“沪越花边厂”应运而生,标志着坎山成为萧山花边的发祥地。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坎山家家户户的媳妇、姑娘们几乎都会挑花,挑花所得成为家庭收入的一大来源,当时的小伙子找对象,也会以姑娘精不精通挑花为标准。

  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协调并进

  坎山不仅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更被寄予了经济发展的厚望。如今的坎山,以厚积薄发的气势,展现出一座现代化乡镇的风采和实力。2008年,全镇实现工业产值超百亿,获得全国千强乡镇、省东海文化明珠乡镇、区经济发展优胜镇等荣誉,形成了电气电缆、机械五金、纺织印染、建筑建材等四大支柱行业。

  这是一方适合创业的热土,坎山工业园区是这座现代化新镇的发展新平台。占地4.2平方公里的坎山工业功能区块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成为全镇招商引资主阵地。近年来,坎山镇着力打造发展软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创业者落户坎山。该镇制定了班子成员项目联系制度,帮助企业落实项目,对重点项目进行跟踪;开展“企业服务月”服务,深入了解企业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帮助解决发展难题。

  “政府在创业过程中给了我们很多帮助,通过镇政府的协调和帮助,公司解决了发展用地问题,实现了跳跃式发展。现在,坎山的周边环境也越来越好了,员工们工作也更加安心了。”据杭州瑞丰汉艺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万里介绍,这个以花边起家的企业正在生产两类产品,一类是机械制造花边,依托空港优势走进千家万户,一类是手工挑花制品,作为一种工艺品销售。

  令人惊喜的是,现代化并没有削弱传统文化的延续。坎山镇的下街,有一家经营了45年的花边收发站,这是萧山现存的惟一一所花边收发站。它坚持以手工挑花为主打产品,大多出口海外,其中一款花边,曾在国际上获得金奖。为保护好这个独特的地方手艺,坎山镇规划建立“花边博物馆”,借此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并继承坎山的这一传统手艺。

  空港商贸与文化旅游的创意结合

  坎山经济发展迅猛,已成为我区又一经济重镇,而机场二期扩建将给坎山发展带来更大的契机。

  “依托空港和机场二期扩建的功能辐射,大力发展空港经济,把坎山建成空港型商贸新镇。”坎山镇以这样的发展思路,积极与大杭州的跨江、沿江发展战略和瓜沥组团发展规划相对接,利用机场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机遇和机场出口的地理优势,在资源配置上向服务业倾斜,拉动坎山的金融、物流、贸易等第三产业发展。

  “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配套、服务优良”,坎山,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空港后花园”,它的潜力,已被广泛看好,它的魅力,已初步显现。

  坎山镇将“祭星乞巧”传统与现代旅游业搭桥,让文化得以传播,商机得以交流。去年8月,2008中国(萧山)七夕文化节在坎山开幕,吸引了许多市民共聚佳节,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齐聚地藏寺坐夜祭星乞巧,焚香祈愿。该镇将把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佳节继续办下去,将“地藏祭星”打造成为一张旅游文化的金名片。以地藏寺为中心景点,周边还将陆续建起“牛女景观点”、“鹊桥相会景点”、“七夕文化创意中心”等景点。坎山的传统商贸街“十里老街”也将逐步修缮,为上述景点配备特色商贸和餐饮服务。

  依托空港,“祭星乞巧”这个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动,正散发着新时代的气息,古朴而现代的坎山,正向我们展示一幅绚烂的画卷。

TOP

七夕节引发的中国特色的情爱现象思考

七夕节来临之际,关于牛郎与织女的话题不断,在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日益受到洋节日的冲击下,现代许多年轻人也逐渐重视起来中国的情人节,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无论外国2.14情人节还是中国七夕情人节尽管都在宣扬一种爱情观,可是里面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取向却有千差万别,2.14情人节和中国七夕情人节分别代表了古今中外不同时期国家人们的爱情观家庭观,在现代爱情生活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尤其应该有所选择,切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过中国七夕节也和过洋情人节一样。

而本人在此关注,研究中外情人节背后的独特情爱现象也为大家的取舍做一个参考!甚至为社会以及政府部门建立健全中国情人节的为广大群众所认同的先进健康文化内涵提供决策依据。

     谈起来七夕节大家都知道其来历是怎样的,在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中,由于织女触犯了无故下凡并且与民间凡人私自结合的天条被王母娘娘阻隔于天河两侧。结果牛郎织女这一对有情眷属只有每逢农历七月初踏上鹊桥才能够聚会一次。故而在民间,每到“七夕”当晚,人们都要坐看牵牛织女星,在结满瓜果的棚架下,聆听他们相会时的窃窃私语,以“乞求”获得美满的婚姻和爱情。

显然,政治是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症结,中国的爱情观也不例外,在长期的封建***和要求女子三从四德的道德教化中,古代的年轻男女是根本没有婚姻自主权的,封建家长制下的婚姻必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中国的传统爱情包括四大爱情传说几乎无一不受到被拆散的命运,被打上悲剧的命运,如著名的《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等四大民间传说里的主人翁牛郎与织女,孟姜女与万喜良,梁山泊与祝英台,白素贞与许仙的爱情故事深深影响了一代代中国老百姓,然而奇怪的是中国老百姓却将牛郎与织女故事神话了,一个“乞”字道出了千千万万古代老百姓对完美爱情婚姻生活的强烈向往,也体现了他们对封建家长制下的爱情婚姻只有祈求的份,但从来幸福生活就不是谁会恩赐给予人民的,爱情婚姻的美好也一样。
  
时过境迁,随着社会制度的发展,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自主权得到显著增强,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婚姻实现自主,自由恋爱,数不胜数的人走上了勇敢追求属于自己幸福生活的道路,尤其是上世纪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上被松绑,而且在爱情婚姻上也更加人性化,甚至性自由的呼声越来越大,不过要达到爱之以理,情之有节的科学健康的现代爱情婚姻观对于中国人依然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难怪许多年轻人对西方情人节情有独钟。看看我国传统诸如“郎才女貌”美满爱情婚姻便是一种狭隘的典型爱情观,那种只在乎社会稳定与男女尊卑等级制度需要的爱情经典并非完美的爱情婚姻,其中大多数完美爱情婚姻中的女子都做了男人以及道德楷模的牺牲品,十年前,一个女子带夫出嫁被社会传为美谈,媒体一番炒作大书特书典型,却根本不顾那位被原妻带嫁的残废男人的个人感受,结果受不了自己原来老婆和别人同处一个家庭的尴尬,自杀身亡。这种没有人性的所谓爱情神话以及道德楷模在我们中国人眼里见得多了,记得一个大姐曾经告诉我,当前中国社会上恩爱夫妻极其少,更加多的只是出于孩子与家庭的考虑忍辱负重,在婚姻的围城里苦苦挣扎,一时间所有家庭幸福,婚姻美满的神话都在我心中土崩瓦解,考察中国婚姻家庭的设计,夫妻性的需要根本就被忽略,因此中国人家庭性生活质量每况愈下,老婆就是唯一的情人,情人就是唯一的老婆。99%以上的家庭一方面承担着社会责任一方面苟延残喘着毫无生息的婚姻生活,简直就是为性而性,无法为爱而性。少数权要富人掌握社会的资源包括性资源亦然。

不同的是,西方人先进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富庶的国家为罗曼蒂克的爱情观提供了非常好的物质以及制度保障,由于人人都在社会高福利的保障之下,孩子老人甚至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无时无刻不受到政府的保障,故而西方所有人包括小孩老人等特殊人群都不象中国人那样必须依赖家庭生存,从而性爱也可以超脱于物质以及道德的藩篱之外自由发展,家庭之外也允许有情人,实在不行也可以随时结束痛苦的婚姻,这才是人类情爱的最高境界!虽然西方情人节的传说起源与受到封建家长制压迫的中国七夕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性质如出一辙,都是无声地控诉了***下的人为悲剧,讴歌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发出了维护一切社会公民情爱权力和自由性爱尊严的呼声。据说,公元三世纪时,古罗马有一位暴君叫克劳多(Claudius)。古罗马的战事一直连绵不断,暴君克劳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战场,人们怨声载道。男人们不愿意离开家庭,小伙子们不忍与情人分开。克劳多斯暴跳如雷,他传令人们不许举行婚礼,甚至连所有已订了婚的也马上要解除婚约。许多年轻人就这样告别爱人,悲愤地走向战场。离暴君的宫殿不远的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庙有个修士叫瓦伦丁,他对暴君的虐行感到非常不满,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她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很多人口耳相传纷纷来到这里,在瓦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当消息传进暴君的耳里。克劳多斯又一次暴跳如雷,他命令士兵们冲进神庙,将瓦伦丁从一对正在举行婚礼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人们苦苦哀求暴君的赦免,但都徒劳而返。瓦伦丁终于在地牢里受尽折磨而死。悲伤的朋友们将他安葬于圣普拉(St. Praxedes)教堂。那一天是2月14日,那一年是公元270年。为了纪念这位为帮助大家实现爱情而牺牲的烈士,于是每年2月14日就成为理所当然的情人节!所以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或者其他国家,冲破封建家长***的干预勇敢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成为一个古往今来不断把情爱权力合法化,公开化与法制化的潮流,人类社会每向前进一步都推动人们爱情婚姻观念的解放,给予每一个现代人享受到性爱带来的愉悦的感受!

目前中国的情人节正如某些专家所言文化内涵不明朗,节日特色的市场培育以及节目活动设计得不够完善,封建***的道德阴影依然存在的现象,这和中国现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以及现状的局限有很大关系,自然,我国七夕节要逾越西方情人节丰富的人文内涵赢得年轻人的回味可能困难很大,从政府文化部门倒学者专家以及有识之士都知道要保护传统民俗,七夕节也上了世界遗产名录,但不可否认我国七夕节包含的与民族现状相适应的文化内涵以及爱情婚姻观有其合理的地方,更加有其需要淘汰的落后地方,甚至本人认为非要来一次大的性爱婚姻革命方能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将传统企求的被动爱情守候变为理直气壮的主动出击的现代爱情行动必要。科学健康的情爱基础无可争议是建立在平等,博爱与自由的社会上的,没有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现代先进情爱便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并且得享性爱鱼水之情的梦想必将诞生于完全进入民主法治化进程并且富强的国家子民中,七夕节引发的中国特色的情爱现象思考留下了无尽空间,接下来我们是仅仅满足于保留一个土生土长情人节的皮囊还是与时俱进,回归人性,建立健全其文化内涵,倡导性爱文明新风,将七夕节真正打造成对社会对老百姓都有益的品牌民俗文化节日,这些工作都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努力!

转自http://kshfjj.q.banzhu.net/topic-5498-4.html

TOP

七夕节“牛郎织女”的十大猜想

“牛郎织女”的故事传遍天下,家喻户晓。

牛郎织女果真是由天上的两颗星星演变而来吗?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牛郎这个人吗?带着这些疑问,我查遍了各类有关牛郎织女的书籍,并对誉为牛郎织女传说故事发源地的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进行了实地考察。经过综合考证,发现关于“牛郎织女”有众多的神奇之处。据此,现作以下十大猜想,以请广大网友共鉴。
1、 牛郎织女可能确有其人其事。据考证,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拥有一处传说与实地实景相对应并存有古建筑遗址的珍稀景观—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二者隔沂河东西相对,一河两岸的山水格局,与天上“牵牛星-银河-织女星”遥相呼应,有着惊人的相似,地下“沂河”更是与天上“银河”绝妙谐音,可为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独特景观。在古老文献中,最早在西周的诗经小雅•大东篇就有:“跂(qi)彼织女”、“睆(huan)彼牵牛”的记载,据考察大东的位置是泰山以东,临淄、曲阜一带,而大东的核心位置正是沂源。由此来见,牛郎织女可能确有其人其事,只是在历代相传中不断神化,以至形成今天的神仙传说版本。
2、牛郎织女可能是文学大师的爱情诗作。“织女”、“牵牛”二词见诸文字,最早出现于《诗经》中的《大东》篇。诗中的织女、牵牛只是天上两个星座的名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到了东汉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从中可以看出,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不过诗中还没有认定他们是夫妻。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肖统编纂的《文选》,其中有一篇《洛神赋》的注释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初具规模了,由天上的两颗星宿,发展成为夫妻。这些文学大师们因为“织女”、“牵牛”而写的浪漫诗作,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而然的就变成了今天这个“牛郎织女”的故事。
3、牛郎织女可能是封建社会上层贵族编撰的故事。爱情,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多少有一些贵族小姐爱下贫穷但却纯朴善良农民的几率。上层贵族们为了警告自己的女儿们,不要爱上像牛郎一样的穷苦农民,于是编出这样凄惨的爱情故事,提醒贵族小姐们,如果爱上像牛郎一样的穷苦农民,就会承受一年才能见一面的悲惨境况。
4、牛郎织女可能是穷书生的文学意淫。对于穷书生来说,因为无钱无势,几乎不可能娶到漂亮的贵族小姐,只能通过写书编故事来意淫,把自己当成牛郎,以意淫的形式来娶漂亮的仙女姐姐。穷书生意淫之际,不忘文学艺术一把,把故事写得曲折动人,让每一位读者深受感动和冲击,从而口口相传,越传越广。
5、牛郎织女可能是牛郎们的梦想好事。相对于穷书生来说,牛郎们虽然不会写书,但却可以在牛背上作白日梦。每天在牛背上看天空,自然而然就作出了娶天仙MM的美梦。当然,牛郎们也有自知之明,知道不会轻意娶到,于是编撰了天帝制止但允许一年一次相会,总也算是一个陶醉一生的黄粱美梦。
6、牛郎织女可能是牛郎官村祖先的爱情故事。在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沂河岸边有一个村叫牛郎官庄,村里的人全部都姓“孙”,与牛郎(孙守义)刚好同姓,这个村子明朝年间就有记载,村里人以牛郎后代自居,并历代传承牛郎织女故事,至今沿袭着养蚕、织布、取双七水等习俗。由此推断,也许牛郎织女是牛郎官村祖先的爱情故事,一个牛郎爱上贵族小姐或者织纱家族之女,因为女方父母认为门不当户不对坚决不同意,但“织女”爱意已定,在不得己情况下,为了爱情投了沂河自尽。为了纪念自己的爱人,牛郎在沂河对岸为织女修了一个织女洞。从此,历代将故事相传,且不断神化,以至形成今天的神仙传说版本。
7、牛郎织女可能是织女洞主人的爱情故事。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上有一个很深的洞叫“织女洞”,并修了馆祠,据考证,修于唐代。洞的附近有很多石碑,所刻内容均与牛郎织女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或以诗描述:“仿佛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间”,或用碑文记载:“志云唐人过谷,闻洞内札札机声,以故织女名”、“对岸并起牛宫,于是乎在天成象者,于地成形矣……”,从另一个角度猜想,也许“牛郎织女”是织女洞主人的爱情故事,是“织女”爱上“牛郎”后,父母不同意,织女为表忠贞爱情,毅然出家,在“织女洞”修行。之前可能不叫“织女洞”,因为织女家是纺织大户,而且织得一手好布,于是“织女洞”修行后人在织女归寂之后,为纪念织女而重新命名,并以织女得道升天而将织女的爱情故事神化。至于,对岸的牛郎官庄村,也许是牛郎为怀念织女,而主动搬到对面而住。
8、牛郎织女可能是牛郎官庄村祖先与织女洞主人的爱情故事。也许牛郎官庄村真有一个牛郎,而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织女洞有一个擅长织布的修道之人叫“织女”,牛郎织女是发生在二人身上的凄美爱情故事。因为“织女”是出家修道之人,不能结婚,于是二个只能默默相爱。两人分别住在沂河两岸,每天只能从远处相望,只有每年一次的七月初七烧香大会才能面见一次。虽然每年只能一次相见,但爱情在两人心中一生永驻。牛郎一生未娶,织女一直相爱。为了纪念这段忠贞的爱情故事,于是后人将故事神化,将沂河变天河,将织女变天女。
9、牛郎织女可能是星相学家为了传播牛郎星和织女星而编撰的故事。在古代,对于天上的星星,基本上都是很遥远的事情,所以对于早期的星相学家,向大家传播星相文化非常困难。为了让大家容易记住牛郎星和织女星,于是星相学家根据牛郎星和织女星的特点,编撰出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并间接记录下七月初七的特殊星相特点。试想,如果天上的星星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信星相学一定在社会中得以广泛普及,“牛郎织女”故事对当今的航天普及存有极有效的借鉴价值。
10、牛郎可能为地球人,织女可能为外星人。牛郎织女景区不只有神奇的织女泉和织女台(天孙台),还有一棵极罕见的叶籽银杏和角度不整合面等自然、地质奇观。叶籽银杏,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在全世界也是非常罕见的,它所结的果实是长在叶片上的。更奇怪的是并不是这棵树上的所有果实都是长在叶片上的,只有这个枝干上结的果实是叶籽银杏,就是织女洞附近无生殿上方弯的很漂亮的一枝,这些果实约占这棵树的20%,而这枝正好是冲着织女洞的方向。角度不整合面是指当下伏地层形成以后,由于受到地壳运动而产生褶皱、断裂、弯曲作用、岩浆侵入等造成地壳上升,遭受风华剥蚀。当地壳再次下沉接受沉积后,形成上覆的新时代地层。上覆新地层和下伏老地层产状完全不同,其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和风化剥蚀现象。这些自然、地质奇观,很多都是常人难以解释的。从更远点的角度来猜想,古代人心目的神仙,现在来说就是外星人,也许织女是当年光临地球的外星人,并与地球上的牛郎相恋。但由于这破坏了外星人的规则,而被带回原来的星球,并允许只能一年见一次,直至牛郎生命结束。因为当时织女乘坐的飞船,是由丝线保护,或者有丝线的感觉,所以对于牛郎等地球人来说,就把其形象的唤作“织女”。牛郎后人,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于是在沂河对岸修了一个织女洞,而牛郎后人就世代永远住在河边的牛郎官庄村。沂源大贤山海拔532米,森林覆盖率96%,悬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森列,生态环境优良。大贤山下沂河如带,“地上银河”水景长3公里,形成了50多万平方米的水面。如此美丽胜境,可谓神仙难舍之地,不知是否真是“牛郎织女”的爱情发源地?相信没有牛郎织女,一定还会产生更动人的爱情故事。如果猜想有一条正中,倒真是希望“织女”是那来自织女星的外星仙女姐姐,也不枉“牛郎织女”故事在地球上为其传承了几千年。
转自http://kshfjj.q.banzhu.net/topic-5498-4.html

TOP

牛郎织女故乡山东沂源办七夕情侣节

中国网  2009-08-20  
 

  新华报业网讯   2009年8月23日至26日,一场以“寻源千年爱情真谛,情定牛郎织女故乡”为主题的爱情盛典——“第二届中国七夕情侣节”将在被誉为“牛郎织女故乡、中国爱情文化源地”的山东沂源举办,届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情侣和上万名游客将齐聚牛郎织女之乡共度美好浪漫时光,这是沂源县在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即将来临之际向全国奉献推出的一大爱情盛宴。

  据了解,第二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期间,将在世界上首个推出“世界爱情邮票博物馆”和“牛郎织女民俗展览馆”,并组织举办“情定沂源”浪漫集体婚礼、“最动人爱情故事”征文颁奖、浪漫七夕情歌对唱、“七夕寻缘”相亲交友大会、经贸洽谈会、乞巧工艺展、吕剧《牛郎织女传说》演出、国际旅游小姐山东赛区冠军总决赛牛郎织女单项赛、绿兰莎狂欢之夜、“七?七”庙会等异彩纷呈的活动。其中,“世界爱情邮票博物馆”收录的3000余种、20多万枚爱情邮票,是由著名的童话作家、诗人、收藏家——林一苇先生珍藏捐赠,以支持牛郎织女故乡沂源县组织举办的“中国七夕情侣节”,共同弘扬和传承“七夕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演绎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有遍及神州的民俗基础,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受西方文化影响,洋节盛行,我国传统节日文化遭受冷落。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作为牛郎织女之乡的沂源县,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特别于北京奥运之年策划推出“首届中国七夕情侣节”,并将长期举办下去,每年举办一届,旨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积极倡导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促进夫妻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今年举办的“中国七夕情侣节”是第二届,相信随着每年一度“中国七夕情侣节”的成功举办,必将成功打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情侣节日,并走向世界。

TOP

乞巧节周日开幕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08-20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刘显仁

23日~28日 珠村七夕广场

  本报讯 (记者刘显仁通讯员田禾、杨静)天河区将在珠吉公路旁建国内首个乞巧文化主题公园。昨日记者从天河区获悉,2009年广州乞巧文化节将于8月23日至28日(即农历七月初四至初九)在珠村七夕文化广场举行,欢迎市民前去参观祈福。

  据介绍,乞巧苑,占地面积23亩,设立金凤亭、雨露亭、乞巧亭等主题活动场所,并制作牛郎织女的雕像。本届乞巧女儿形象大赛决赛将于8月27日举行。


  开幕活动安排

  9时:开幕仪式,七夕典礼仪式

  9时~21时:乞巧苑主题活动、游人沿“七夕路”参观景点“摆七娘”

  11时~11时30分:“拜七娘”仪式

TOP

乞巧节:改良“七仙祭礼” 女子成年礼重现(图)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8月24日 15:06 来源:南方都市报 




乞巧节开幕式上,12名年轻女子别上发笄行成年礼。




一头白发的乞巧婆婆在拜“七仙”。




手工艺品“荔枝”栩栩如生。


  乞巧节开幕 引来八方“汉装客”

  粤人重七夕,灯火到天明。广州一年一度的乞巧盛会———2009年广州乞巧文化节,昨天早上在“中国乞巧第一村”天河区珠村七夕文化广场开幕,重现古时女子成年礼、村内7个地点同“摆七娘”等场景,让过万游客赶到现场观摩,数十位汉服爱好者更自发从各地前来“赶会”。首次在公众面前重现的汉代“女子成年礼”最受游客欢迎。

  三代巧姐 同台比巧

  巧姐手持高香、巧女手捧瓜果,250多名身穿“古装”的市民在古礼乐声中鱼贯入场,少女如仙女降临人间起舞。典礼上,珠村21位老、中、青三代巧姐再现旧时妇女们穿针比巧、金针度人的场面延续去年热闹,年龄最大那位,已超过80岁。


  “年年仪式差不多,不过今年的规模最大,来参观的游客都多了很多,连我们都要出来做嘢啦!”村民潘姨表示,昨日的盛大开幕式吸引超过万名游客。

  拜“七仙”改良动作

  致祭文、三叩首……以珠村乡民代表、天河区中学生为表演主体来再现古时祭拜“七仙”的盛况,这场“七仙祭礼”其实已经过“改良”。村中多名八旬以上的村民回忆抗日战争前尚存的祭礼场面,当年“拜七仙”一般只有50多人,村中巧姐巧女在祠堂绕行一周,动作及过程都较为生硬及简单。

  此次典礼为了更具观赏性,珠村除了将参与典礼表演的人数增加至250多名,“那些生硬的动作都已经修改,巧女绕行改为仙女舞,想将仙女下凡表现得更加飘逸。”

  女子成年礼 最受瞩目

  虽然叩首礼声势浩大,但现场最受瞩目的还是乞巧节举办5年以来首次在公众面前重现的汉代“女子成年礼”。同穿古服,珠村长辈潘慧君给12名年轻女子别上发笄,象征她们“已告别孩提时代”。

  “拜———兴———!”女子随声鞠躬、平身,传统味十足的仪式其实是一场由天河职中女学生参与的演出,即将高三的小招觉得很荣幸,“亲身参与传统成年礼,使自己对传统乞巧加深了解。”

  “每走一步、袖子怎么摆动,都有讲究。”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珠村民俗专家潘剑明是仪式主持,他透露,此次演出专门请来“汉礼”专家按历史传统还原场面。

  着汉服的还不只是参加成年礼的女子们,一位从海珠区坐了2个小时车到珠村的“80后”男子,也是身穿深蓝色长衫汉服,他看完整场还不时举起手中相机拍照。

  据悉,昨天在的“汉装客”多是广汉会(广州汉民族传统文化研习会)的成员。“穿着汉服出门,沿路已经有街坊不断在看。”自称“柚子茶”的女子称,尽管感觉别扭,但还是很希望穿着传统汉服来“应节”。而为自己亲手做了一套汉服的李小姐则专门一早从中山赶来,带着晚辈于村中处处流连。

  最老“巧姐”:

  莫让女儿节 成了婆婆节

  今年88岁的黄彩余是珠村巧姐的“四大元老”之一。昨日,她穿着一件粉红色的短衫,端坐在“以良潘”祠堂里面,热情利索地欢迎着我们。1998年的时候,她和村里其他三位老“巧姐”发起了七夕乞巧的活动,逐渐发展成今天的广州乞巧文化节,谈到当年,老人非常兴奋。

  黄彩余说,自己很小的时候就会做手工艺品过七夕乞巧了,15岁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整整62年都没有过乞巧节。1998年的时候,孙子也成年了,黄彩余终于闲了下来,于是她和其他三位同龄巧姐一拍即合,决定恢复这一传统节日,过七夕,摆七娘。从此,广州又见乞巧。因此黄彩余和其他三位老“巧姐”谢慧琼、周文联和陈宝好也被称为珠村乞巧的“四大元老”。黄彩余最擅长的是做各种人物,穆桂英、七仙女、花木兰、牛郎织女等好多种人物她都做过,其中一套还被收藏进了博物馆。她的儿媳妇也是一位“巧姐”,而孙女则是一位“玉女”———也就是行祭拜仪式的女子。一家三代乞巧,在村中传为美谈。

  黄彩余也提到,她很想教小朋友学手艺,可是现在的小朋友都很忙,忙着读书、玩电脑,基本上没什么心思学乞巧手艺。不过,她对手艺的传承还是很乐观的,她指着旁边正在忙着的中年巧姐们说,她们是2006年加入“巧姐”队伍的,基本每年都有退休了的阿姨加入到她们之中,乞巧节在今天已经不是“女儿节”,成了“婆婆节”了。

  -乞巧节在羊城

  黄埔:热心的 还是老巧姐

  除了天河珠村,黄埔不少村仍保持着乞巧传统,但老巧姐担心后继无人。

  在茅岗、横沙、庙头、双岗等几个村子,有一批热心的老巧姐每年都忙着张罗“摆七娘”。每逢节日将近,巧姐们都你50,我100地慷慨解囊,凑钱买制作贡品所需要的钢线,纱网,颜料等等,聚集在自己的祠堂里,大家一起开开心心。而在南海神庙,还有大型的乞巧工艺展演。

  但另一方面,也有人对黄埔乞巧文化的未来表示担心:乞巧节的核心———巧姐的年龄普遍都在60岁左右,最老的已有88岁高龄。茅岗巧姐周姨感叹,她们祠堂已经多年没有新巧姐加入了,新一代的人都对乞巧手工艺不感兴趣。

  番禺:今年见不到“大七娘”

  2008年,广州民间文艺家主席曾应枫来到番禺化龙镇潭山村,完全被篮球场一般大的“大七娘”所震撼了,五条23米长,1.2米宽的长桌上密密麻麻地摆满了乞巧工艺品,六国大封相、三怪娶妻、杨家将等微缩戏台栩栩如生,加上各种戏中人物,还有做观众的小人,十场大戏同时在人们面前上演。然而今年当记者满怀期待地来到潭山村的时候,街头却冷冷清清。

  潭山村村委许书记表示,该村乞巧节一般是组织全村所有巧姐参与,但由于办一场大七娘花费过高,村子的财政消耗不起,这样的乞巧盛会三年才能看到一次。

  -活动预告

  闭幕式当晚

  港澳台少女争“第一巧姐”

  自有广州乞巧节便有“乞巧女儿形象大赛”,第五届比赛今年首次吸引来台湾姑娘参与比赛。本届珠村有一位村女进入总决赛,将于乞巧节闭幕式当晚(8月27日晚8时),在珠村七夕文化广场与来自港、澳、台及内地的共15名少女一起,同台竞技争当“第一巧姐”。

  统筹:本报记者 郭媛

  摄影:本报记者 谭伟山 郭媛 见习记者 徐若云

TOP

中国情人节义乌遇冷 近九成老外不过七夕节

2009年08月24日 19: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义乌8月24日电(记者 张茵 实习生 朱丽珍)流水聆听相思语,折柳相送待七夕。后天就是农历七月初七,相传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时刻,也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但是,相比西方情人节的走俏,中国情人节却在浙江义乌遇冷,不仅大约有九成老外不过七夕节,甚至连本土年轻人也淡视这个传统的节日。


  罗伯特来自美国,身边的翻译陈月娥告诉记者,罗伯特已经在义乌工作了四年,会讲“蹩脚”的汉语,并且自称对中国文化“略知一二”,但对于中国传统的七夕佳节,罗伯特却表示“不准备过”。“身边的中国朋友告诉我,过几天就是中国的情人节,但是大家好像都没有什么活动;认识的一些其他国家的朋友,也没有要过七夕节的,没有什么氛围。”

  不过罗伯特表示,身边仍不乏对中国情人节感兴趣的外国人。“毕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身边有个巴基斯坦的朋友,对中国文化很着迷,他好像已经预定了鲜花要送给女朋友。但是,像这样的外国人,我想应该只有一层左右吧。”

  不仅大多数老外对中国情人节“不感冒”,近几日,记者随机采访了义乌街头的一些本土年轻人,大部分人也表示,并没有为七夕安排特别的节目。

  “虽然知道星期三是七夕,但因为不是周末,不可能有时间安排活动,”在义乌一家玩具工厂工作的陈先生表示,身边的很多朋友也和他们一样,选择平淡地渡过中国情人节,“其实在一起每天都是情人节,不必刻意去走形式。”

  对于本土情人节遇冷现象,部分市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流失是“罪魁祸首”。虽然在义乌做外贸生意的朱先生也不过七夕节,但对此他却有不同的看法:“节日不放假,没什么时间来庆祝也是遇冷的原因之一。”王先生认为,西方的情人节之所以在中国“大行其道”,这与2月14日一般是春节前后,大家比较空闲不无关系。(完)

TOP

第二届中国七夕情侣节沂源开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4日08:07  淄博新闻网
  日报讯 8月23日,以“寻源千年爱情真谛、情定牛郎织女故乡”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在沂源县燕崖乡牛郎织女景区隆重开幕,省旅游局副局长祝利民,市领导赵启全、郭利民、段立武、王法亮出席开幕式。

  段立武代表市委、市政府致辞。她指出,近年来,沂源县委、县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大市”的要求,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以打造“牛郎织女传说”民俗爱情文化品牌为重点,狠抓资源挖掘、传承和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连续举办两届“中国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上,自2008年开始举办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这对于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淄博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加快经济文化强市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希望沂源县努力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打造成全国知名的特色文化“金名片”,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是由牛郎织女爱情故事演绎出的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沂源县作为牛郎织女传说的核心传播地,拥有国内唯一一处传说与实地实景相对应并存有古建筑遗址的珍稀景观——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被专家称为“中国牛郎织女传说之乡”。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我国民族文化,沂源县策划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对于挑战西方情人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刘淼 任鸣 左效强

TOP

青岛众商场影楼齐上阵 铆足劲掘金浪漫七夕

      来源:青岛早报  



    “七月七,牛郎会织女。”苦捱过两个多月的促销“空窗期”,对青岛各路商家来说,原先并不起眼的中国传统的七夕情人节显得尤为重要。其实早在距离农历七月初七(即本周三)的半个多月前,青岛各大百货商场、婚纱店、鲜花店等就开始积极备战,铆足了劲想从“七夕经济”中大赚一笔。
    珠宝首饰唱重头戏

    珠宝首饰是商家掘金“七夕”的重头戏:阳光百货的珠宝节,麦凯乐的“浪漫七夕、珠宝献礼”活动,百盛部分珠宝品牌“满500元返500元券”活动,三石钻饰搞起了买钻饰送香水、送杯子的活动……

    “我们的活动是从本月12日开始的,定制钻饰的情侣特别多。”三石钻饰总经理王瑞宾介绍说,钻饰等珠宝和七夕情人节的主题非常贴近,而三石的钻饰价格比较低,1400元就能买到钻戒,在情人节买一枚这样的钻戒,配上定制的戒托、刻字,送给情人非常合适。麦凯乐的车女士也表示,“金九银十”是婚庆旺季,而七夕节恰巧在8月底,这时开始促销珠宝,不仅能引来很多情侣购买,还能为一些准夫妻挑选结婚钻戒做准备,“是提前抢市场的一种战略方式。”

    婚纱摄影送情侣装

    珠宝商想从“七夕经济”中掘金,婚纱影楼也没闲着。 记者发现,不少婚纱影楼早在半个月前就开始推出七夕促销活动了。

    罗曼庭婚纱影楼总经理冯霞告诉记者,以往影楼都主推2月14日西方的情人节,但近两年来,中国传统的七夕情人节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少消费者还专门前来打听有关七夕活动的情况。今年七夕又恰巧出现在6月、7月两个多月的无促销节点之后,所以影楼也搞起七夕促销活动,七夕当天订结婚照送一套情侣照、一套情侣装。冯霞表示,今年七夕正好是8月底,现在订婚照的准新人们不但可以预订明年的婚照,还可以拍到今年的秋景,算是婚纱行业在一年中比较大的一场促销活动。

    网购礼物新奇又便宜

    “在网上买礼品,既省去了车马费,又能拿到比实体店便宜一半的价格,最重要的是,网上的礼品特别新奇,适合作为浪漫的七夕礼物。”在东部一栋写字楼上班的白领小马告诉记者,经过多天的搜寻,他在网上七夕情人节专区选购了一款香水和一对LOGBO电子情侣玩偶作为情人节礼物。小马说,这两样礼物花了他500多元,但如果在店里买一样就要500多。

    记者了解到,随着七夕情人节的到来,网上手机数码、美妆、服饰等相关商品的销量持续走高,网购情人节礼物正引发销售热潮。(记者 王婷)(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