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社会学同游》译者前言后记
作者:何道宽
这篇小序介绍伯格其人及其作品,分为书名玩味、伯格成就、各章提要三部分,笔者的一些感悟和评价也贯穿其中。
一.书名玩味
这是一本老书,初版于1963年;又是一本小书,约20万字,可它被奉为经典,至今不衰,颇像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它们都使人难以割舍,常读常新,给人启迪。
该书原名Invitation to Sociology,和以上三位先生的中国书一样平实,直译是《社会学的邀请》,台湾的繁体字版为《社会学导引》,香港中文大学的金耀基先生建议译为《社会学的邀约》,还有人撰文将其译为《欢迎学习社会学》,而我则将其译为《与社会学同游》。为什么呢?
(1)该书突出了一个“游戏”的主题,全书共8章,其中两章就带有浓重的“游戏”色彩。第一章题名“作为个人消遣的社会学”,第四章题名“社会如戏”。
(2)书中两次提及并评述荷兰学者赫伊津哈的名著《游戏的人》,完全赞同赫伊津哈对游戏的定位:“除非把人当做游戏的物种,除非研究人游戏和游乐的一面,否则我们就不可能把握人的文化。”(140页,引文页码为原注页码,下同)
然而,我们必须提醒读者,这里所谓“游戏”绝不是庸俗意义上的“混世”,而是庄重的“王者游戏”,没有一点墨水的读者是没有资格上场玩耍的。作者是这样说的:“在如今的学术消遣里,我认为社会学是一种“王者游戏”。那些连多米诺骨牌都不会玩的人,不可能应邀参加国际象棋的争霸赛”(vii页)。
他所谓的“消遣”是一种激情:“不错,社会学是个人的消遣……但“消遣”这个词比较弱,不足以描绘我们需要表达的意思。社会学更像是一种激情。社会学视角颇像使人着魔的妖怪,无情地驱使我们不断地拷问它自身的问题。”(24页)
彼得·伯格这本书“颇像”以上三位中国学者的三本书,因为它们虽为经典,却又面对一般的知识大众。但伯格这本书又不完全像以上中国经典,不同之处首先是它比以上三本书的篇幅大,其次是它至今是美国社会学和相关学科研究生的必读书。
二.伯格成就
彼得·伯格(Peter Ludwig Berger,1929-)是美国社会学家,世界知名,著作20余种,相当一部分已经译成20余种文字。他主攻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神学,但他的著作又超越这些主攻领域,论及当代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问题。以下书名足见他涉猎之广:《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视角》、《现实的社会构建:知识社会学论纲》、《给笑声正名:人类经验的喜剧性》、《现代性,多元性和意义危机》、《资本主义革命:关于繁荣、平等和自由的50大命题》、《家庭之战:夺取中场》、《神圣的华盖:宗教社会学精要》、《资本主义精神:财富创造过程中的宗教伦理》、《彼得·伯格与宗教研究》、《多种全球化:当代世界的文化多元性》、《牺牲的金字塔:政治伦理和社会变革》、《社会凝聚的极限:多元社会里的冲突和调节》、《丧家的心灵:现代化与人的意识》、《肃穆会堂的噪声》、《天使的谣传:现代社会与超自然的再发现》、《世界的非世俗化:复兴的宗教及全球政治》等。最后这一本已有中译本,200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我们这一本《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视角》将是他在中国的第二种译著。
伯格既博采众长,又独树一帜。他兼有有德国学术的严谨和美国学术的创新,将日尔曼思想的缜密和美国文风的活泼熔为一炉。第二次世界大战末,他从奥地利移居美国,20世纪50年代初在纽约市的社会科学新型学院获博士学位,旋即到德国大学执教,60年代初即已成名。
伯格获博士学位的社会科学新型学院名字看似卑微,名气却很大。该校在二战期间由流亡美国的德国学者创办,具有严谨的德国学术传统。伯格的老师卡尔·梅耶尔久负盛名,以弘扬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思想为己任。
伯格继承了梅耶尔严谨的学风和马克斯·韦伯空灵的社会学思想,偏爱宗教社会学,却不固守一方小天地。他笔耕50余年,至今不辍,进入21世纪后仍有著作问世,且继续产生广泛的影响。他涉足很多学科领域,兼有神学关怀和世俗关怀,他的宗教著作仿佛出自无神论者笔下。在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中,他的近著倡导多种全球化和多元文化。
《与社会学同游》初版于1963年,伯格时年34岁。这部“习作”使他一举成名,展现了他缜密的思想和举重若轻的文风。这本书信息密集,精彩纷呈。我们在“成就”这一节里先做一点概括,在下一节“各章提要”里再予以仔细疏理。
在这本书里,伯格肯定社会学创始人孔德的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传统,却又批评孔德的唯科学主义。孔德企图以社会学统驭一切社会科学、代替一切社会科学,伯格批判这种“王者学科”的自大思想。他追溯美国社会学发展史上的理论——经验——理论转向,批评唯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唯方法论的经验主义、唯技术论的统计分析。他主张社会学开放,向其他学科开放,向不同的研究方法开放。他提倡广阔的视野、宽容的心态。他接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和世界,审视种族、阶级、阶层社区和群体,解剖人的属性、身份、角色和主体性。他既认为社会学是方法论意义上的“科学”,又认为社会学是人文关怀意义上的人文学科,认为社会学关心的首先是人的生存境遇,主张社会学向哲学和史学的人性关怀学习。他反对孔德把社会学构建成“道德科学”的思想,又认为社会学是横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科,本书副标题“人文主义视角”就是这一思想的鲜明写照。
伯格拥有众多的追星族,且深受同行的青睐,为他注疏和诠释的不乏小有成就的学者。好事者为他建立的网站不只一个,有些网站规格之高,资料之翔实,令人陶醉。有关他的信息不是被一网打尽,而是由“多网打尽”。单以他这本《与社会学同游》为例,你就可以在网络中检索到评论、提要、批注、注疏、解释、语录,甚至有词汇表。当代活着的学者很难享受到这样的待遇,一本小小的普及读物居然有人做详细的注疏,实在是非常罕见。
[未完待续]